书城文学文苑缤纷
6240000000016

第16章 香港·文学革命·伟大作品

香港总算是清洗掉所背负的一个“恶名”,不再是“文化沙漠”了。

七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名符其实地成了“东方之珠”。这颗珠当然是财宝。这财宝尽管并不包涵“文化财”,但却包涵了不是骄人财富的文化。没有人再说她是没有文化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人说她已经是文化灿烂的地方,以自己特有的文化而形成的灿烂。

香港已经是第一流的国际大城市,一个经济灿烂的大城市。

文化上,文学上,谁也没有想到,忽然之间受到了极大的赞誉,被戴上了顶“革命”的桂冠,使人受宠若惊,甚至怀疑是一场玩笑。然而,事情却是发生在一间严肃的学府里,一个严肃的场合,由一位严肃的学者加的冕。桂冠是间接献上的。中国第一号学府的北京大学,把荣誉学位授给香港第一流的新派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时,代表北大致词的是严家炎教授,一位严肃的文艺理论家,称赞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引起了中国的一场“文学革命”。他不是开玩笑,是在说正经。

“文学革命”在中国,还是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展开之际才开始听到的,没想到差不多八十年以后,又在北京听到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首先提出了这个口号,一场真正的文学革命从此展来,改变了中华大地上的文学面貌,把中国文学推进了现代的领域,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依照严家炎的说法,是不是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主要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发生着划时代的作用,把中国文学也推动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了呢?

一直还没有产生登高一呼,群山响应的效应。

只是在这以前,北京的另一间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有人发出过相似的异声,把金庸的武侠小说推为“大师”级的文学,把金庸推为排名第四的中国文学“大师”。地位在老舍一些人之上。

这一惊人之论和新派武侠小说带来“文学革命”之论,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把新派武侠小说推到了文学殿堂中极高的地位,甚至是压倒的地位或推倒的地位——也就是“革命”的地位。

当然,这些都还是绪论,都没有经过争论,而至于定论。“大师”说有过一些争论就似乎停息了下来,“革命”说还没有激起什么争论的浪花。

但无论如何,香港在中国文学上使人感到的,不仅是已经取得一席地位,而且是一席颇为崇高的地位了,靠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从“沙漠”,到“大师”,到“革命”,其间何止以道里计。

这只是发生在最近三几个年代里的事。

这样的变化,从文化的无到有,从文学的无到有,当然会引起我们这些香港人的欣喜。这样的变化,从文学地位的卑微到提高以至崇高,却似乎还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受到重视的只是新派武侠小说作品的本身,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仅成为人们时髦的谈论,还往往出入于严肃论题之间,在一些论文或报纸社论里成了引经据典的典故。这实在是使人不免有些惊异的现象,是很少在其他地方发生的吧。

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片面的提高,香港地位的提高还有着另一面。

自从进入“九七”倒数的日子以后,从北京文学界发出了一个崭新的声音:希望香港产生反映目前她在作世纪转变的伟大作品。

把伟大和作品和香港联系起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这和当前的时代有关,也和香港在这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和伟大作品联系得起来的。这当然又可以引起我们这些香港人的欣喜。

香港也真是有这种条件的。无论从历史的或现实的角度,无论从经济或政治的角度,香港这个城市都有着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具备多种多样的题材,可以让有雄心壮志的作者挥笔写作,写出最新最好的作品,可以是伟大的作品。香港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期,转变中的事物总是要比静止的事物有更多姿彩。作品的伟大当然并不依靠题材的伟大,但题材的伟大可以增加作品的伟大。

香港又和伟大联系起来了。正像香港的小说可以和“文学革命”、香港的作家可以和“文学大师”联系起来一样,总是使人欣喜的事。

这使人感到可以大有作为。

香港既然可以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成为文化作品中的一个新品种,征服了许多读者,包括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香港的作家(哪怕仅仅限于一位)既然可以被人写为“文化大师”,而且名列前矛;香港既然可以被人认为能够成伟大作品的诞生地——那就不应该自暴自弃了,作为香港人的一分子,作为香港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一分子,好自为之。

不要辜负这地方,不要辜负这时代!

香港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恐怕没有人贪慕什么“革命”的虚名,惟有文学就好。香港今天不愁没有文学,有着不少人为文学而活跃,这是可以欣喜的事。文学当然要有文。香港尽管有无文的作家、不文的作品,但也有了行之能远的作品,不但能远去,还有先行远去而后回国、荣归的,台湾就是这样一个远方。这也不是坏事,但在香港来说,也不能就是好事或太好的事。香港不仅能够孕育,也应该能够诞生、接生自己的好作品。

从无到有,香港能被人期待有作品已经不错,被人期待有伟大的作品更显得地灵人杰,伟大不伟大是另一回事,我们期待的是美好的作品,写此时——二十世纪,写此地——芬芳的海港。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