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崇尚道学,曾有圣人“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之语,然而对自己的生命长度,则相当清醒。孙思邈曾言:“人生一世,甚于过隙,役役随物,相视俱尽。”[164]表明他知道谁都不可能长生不老,所谓“神仙”全是假说。因而他在写作第二部大著时,即清醒意识到:“知生不再与我”。[165]尽管如此,孙思邈坦然以对。自谓:“今退居之人,岂望不死羽化之事?但免外物逼切,庶几全其天年。”这些文字皆见诸《千金翼方》而不出现于《千金要方》,尽现孙思邈晚年恬静心境。[166]
孙思邈虽不相信“长生不老”,却不妨碍对道家学说的浓厚兴趣,为此还撰写多部道学专著。据考证,主要有以下数种:《千金丹论》三卷;《三教论》一卷;《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枕中书》一卷;《马阴内传》一卷;《幽传福寿论》一卷;《炼云母诀》二卷;《气诀》一卷;《龙虎论》一卷;《龙虎乱日论》一卷;《龙虎通元论》一卷等。[167]这些著作,大多成书于晚年。
由此可知,孙思邈只是将道学视为一门博大学问,而非为出世隐身,求一己之寿。这与大多出家修行的道学家和道士大有不同。
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序》中直言生命意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若“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故愈到老年,他对养生愈加重视。实证之法,要者有五。
一为服食药饵。孙思邈此处所言“服药”,并非有病才去服药,而是在无病况出现时便适当服药,旨在预防、调理。“大理气丸方”即为孙思邈本人常服药品,还特向李渊推荐。
为利于天下老人,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退居》篇中辟“服药”一节,专谈老人服药之需。同时推荐良药若干,分别指出药性、药效,何种状态下宜服何药等。
孙思邈又有“华佗云母丸”方荐之,称服用可得奇效。孙思邈对此方同样评价甚高,云:“吾尝服一两剂大得力,皆家贫不济乃止。又时无药足,缺十五味,仍得服之。此药大有气力,常须预求,使足服而勿缺。”
此方由云母粉、石钟乳、白石英、肉苁蓉、石膏、天门冬、人参、续断、菖蒲、泽泻、秦艽、紫芝、茜根、干地黄、荆花等五十三味药材构成,要求皆用真好者,并等分,随人多少,捣下细筛,炼白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十丸,可至二十丸,日三。药无所忌,当勤相续,不得废缺。百日满愈疾,久服延年益寿,身体轻强,耳目聪明,流通荣卫,补养五脏,调和六腑,颜色充壮,不知衰老。[168]
二为养性有术。在孙思邈看来,药非万能,“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狷狷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169]
孙思邈同时要求自己:“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又当爱情,每有诵念,无令耳闻,此为要妙耳……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等。[170]
三为养老食疗。孙思邈重视食治,已如前述。他论食治与药疗关系时有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耳……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171]
孙思邈有严格饮食节律,长年淡食、素食、少食,坚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到得晚年,即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他据以亲验,郑重提醒老人:“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进肥羹臛酥油酪等,则无他矣。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虽然卒多食之,亦令人腹胀泻痢,渐渐食之。”[172]
孙思邈本人,饭食“凡常不饥不饱不寒不热”,故自立身之年三染重痢之后,再无肠腑疾患。他却发现不少患者“人年五十以上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痢”,故着重指出:“老人于四时之中,常宜温食,不得轻之。”[173-1]
四为小恙早治。孙思邈经过大量临床,乃知“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故一旦有疾,即“非药不救”。[173-2]
孙思邈强调,由于老人气力衰微,风毒易犯,故特需见著察微,防未萌之疾。他略有不适即自我调理。对那些不识医药的老人,孙思邈特别告诫:“有不快即须早道,勿使隐忍以为无苦。过时不知,即为重病,逐成不救。”“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174]
五为起居得宜。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撰《退居》一卷,专论退居生活。其中有“择地”一节,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若有人功,可至二十亩,更不得广。广则营为关心,或似产业,尤为烦也。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形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175]
孙思邈这一“择地”要求,极与今日陕西省铜川市药王山南山地形相仿,山上且有旧舍数间,皆依孙思邈《退居》篇中所述向背规格建造。几棵古柏在千年以上,或曾见证过孙思邈当年生活情形。当地传说,此则孙思邈晚年退居之所。笔者于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再访药王山,见那屋舍构造,确与孙思邈文中描述接近。孙思邈退居生活基本原则是:恬静适宜,养卫得理。
孙思邈平日穿戴随意,退居后更是衣服粗缦,可御寒暑而已。他腿脚虽已不大灵便,行走却仍显精神,在户内坚持独立行走,出门则倚杖相持。他胖瘦得宜,须发如雪,腰脊稍曲,然而脸色透亮,皮肤仍显滋润。他每日鸡鸣即起,就于卧室立定,行导引之术。导引既毕,栉漱即巾。巾后正坐,闭目静心。稍顷进食早餐,或是点心、或饭若粥等,必在巳时前食毕。若需服药,先进饭食,后服药酒。缓行百步,促食消息,再入静烧香默诵,洗雪心源,息其烦虑。良久事讫,即出庭院,徐徐踱步,舒心散气,地湿即勿行。若时节寒暑适宜,即出门行三里、二里,或三百、二百步,勿令气乏气喘。亲故邻里来相访问,携手出游百步,谈笑简约其趣,才得欢适,绝不过度。然后折返,或于案前继续著述,或捧读《易》《老》《庄子》。
此亦孙思邈晚年养生要诀。
十 成就大医 “德、功、言、寿”千古一人
孙思邈退居之年手脚不闲,始终不曾归隐;养生长寿,为自己也为他人。关于他的晚年住所,争议颇多。孙思邈主张:“所营退居,去家百里五十里。”[176]以此度之,则孙思邈晚年居家,或在李治所赐的长安光禄坊,而所营退居,则在距故土不远的五台山。长安与五台山,两地相距刚好百余里,基本符合他的退居理念。故孙思邈晚年隐居王屋山、青城山等地之说,难以采信。他晚年在长安与五台山两处行走,多以车乘,有时骑马,有时则安步当车。身边有夫人、儿子、弟子相随。
孙思邈晚年并非一味追求寿高,只为有暇多做些事情。故孙思邈生活中首要之事,乃“聊以养疾之暇,撰录灸经以贻后嗣”[177]其主攻方向有三:
第一,“研综经方”。孙思邈自述:“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酌华公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之《玉函》,奇方毕综。”所说即此。对《伤寒论》的深入钻研,也在此期。[178]如此乃知:“伊尹《汤液》,依用炎农《本草》,扁鹊针灸,一准黄帝雷公,问难殷勤,对扬周密。”孙思邈发觉:某些后学之徒“去圣久远,愚人无知,道听途说,多有穿凿,起自胸臆”。他对这种治学态度深为不满,乃大声疾呼:“夫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依《神农本草》。”[179]
第二,“推究孔穴”。孙思邈晚年推究孔穴,不是简单附和盲从,而结合自己百余年从医经验,重新推研。他对针灸极为重视,亦相当精通。他认为,针灸与汤药同样重要,运用自如方显高明。而针灸的基础是经络,针灸者唯有对人体经络了然于心,方可下针如神。
孙思邈对上古穴位图逐一按验,一丝不苟,结果“所疑更多”。他道:“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七穴,三部针经俱存焉。然其图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易处,不合本经。”穴位错谬,必引出严重后果。为警示后学,他特举二例:“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主发狂,灸之则愈癫疾。”结论:“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其道幽隐,岂可轻侮之哉?”
孙思邈严厉谴责医界的官衙劣习,称他们“罕通经方,抄写方书,专委下吏,承误即录,纰缪转多。近智之徒,不见正本,逢为经抄,以此而言,可为深诫。”[180]此即大医孙思邈治学风格。
第三,写作《千金翼方》。孙思邈逾百岁高龄再撰巨著,于“序”中坦陈写作动机:“检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号曰《千金》,可以济物摄生,可以穷微尽性。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
孙思邈说到做到,名利尽除。故在理析《伤寒论》要义时,他唯恐后人不识张仲景本意,特以两卷篇幅专论《伤寒论》精粹,便于全面了解。此外,孙思邈还以三卷篇幅辑录针灸要诀,以两卷载“中风”疗法,以三卷载“杂病”疗法等。
孙思邈退居之年又一生活内容,即种药采药制药。因居处有林地可垦,孙思邈乃充分利用便利条件。或指导家人弟子,或亲自动手栽种。阳光和风,伴随孙思邈挽着衫袖,在葱绿药圃中躬自耕作。其详细过程,于《千金翼方·退居》中有载,名为“种造药”。篇中细述种枸杞法(三种方法)、种百合法、种牛膝法、种合欢法等十余种,俨若出自药农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