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善辩的孔融
孔融,东汉末年鲁人,字文举,献帝时为北诲相,建安七贤之一。孔融自视甚高,对曹操多所非议,后为曹操所杀。
孔融小时候很聪明,十岁那年随父亲到了洛阳。在洛阳有个叫李膺的人很有名气,他是桓帝手下的一个司隶校尉。据说,到李膺家拜访的人一定得有才智,否则就不见。孔融年纪虽小,但颇有才智,他很想去踏一踏李膺家的“高门槛”。当孔融走到李膺家门口时,守门的见孔融是个孩子,便把他挡住,说:“你这小孩子有何德何能,而想见我家相公?”孔融说:“我是你们司隶校尉的亲戚,快报去。”于是门卫让他进去了。李膺见来了个小孩,便问:“你与我们李家是什么亲戚?”孔融道:“我姓孔,名孔融,我的祖宗孔夫子(仲尼)与您的先人李伯阳(李耳),史书上都记载着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你难道没听说过么?”
李膺见孔融说得不无道理,也就接待了他,问:“想吃些什么吗?”孔融说:“当然想吃啦!”李膺以长辈的架势教训孔融道:“我教你做客的礼貌吧,当主人请你吃东西时,你应该谦让地说:‘不必啦,谢谢!”’孔融反过来教训李膺道:“我教你做主人的礼貌吧,当客人来了,你把好吃的都摆出来,不要问客人吃不吃!”
李膺觉得孔融十分机灵,也觉得他很有前途,便发一通感慨:“你很有前途,可是我快人土了,来不及看到你的大富大贵了。”孔融答道:“你离死还远得很!”李膺问:“你如何看出我还死不了?”孔融道:“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你刚才的话,可说出言不善哪!”
孔融的话,可谓绝妙修辞,其用语有婉曲之妙,深具讽刺挖苦之力。
此时,桓帝宫中的陈炜大夫来了。李膺向陈炜夸奖孔融道:“他小小年纪,很是聪明!”陈炜道:“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成才!”孔融马上回答道:“我知道了,陈大人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孔融又用婉曲法,暗示陈炜无才。
狂妄高傲的祢衡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写了祢正平裸衣骂贼的故事。
曹操招降刘表,要选一位说客。荀攸推荐孔融,孔融推荐祢衡。
曹操召见祢衡,礼毕,曹操不叫祢衡坐,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曰:“吾手下有数千人,皆当世英雄。”接着,曹操一个个介绍道:“荀或、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悼,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
祢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或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忄享可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可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曹操曰:“汝有何能?”
祢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人共论乎?”
祢衡用对比反衬修辞,把曹操的文武官员说得一无是处,最后还来个借喻式,直呼其文武官员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真可谓狂妄第一了。
祢衡如此狂妄,目中无人,曹操投有杀他,而把他送给刘表,欲借刀杀人。
祢衡要到刘表那里去了,在辞行时,众官员想羞辱他,大家都不说话,有的卧,有的坐。突然,祢衡号啕大哭。众人问他为什么大哭,他说:“坐着的人看上去像坟头,卧着的人看上去像死尸,我到了尸坟之间,能不哭么?”
祢衡临走了还在骂人。
智慧之星杨修
杨修,汉末文学家,曾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相传,杨修九岁时,其父友人孔君平来访,杨修的父亲不在家,便由杨修接待,杨修拿出一盘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早闻小杨修十分聪明,便故意说:“莫非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家果’么?”杨修明白客人在突出一个“杨”字,便回答道:“那么孔雀便是你孔家的‘家禽’了!”
“家果”与“家禽”,即“杨梅”与“孔雀”,是近义形式,孔君平从“杨梅”的“杨”字联想到姓杨的“杨”字,这是借音修辞,是在玩弄辞趣,以显示文人之文才。但杨修也从孔君平的姓中来个借音连字,推出“家禽”来,以示针锋相对。杨修的对答显示其文才超过孔君子,难怪孔君平连声赞叹:“神童,真神童!”
曹操平定了汉中,要进一步追击刘备,但军队继续前进有困难,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曹操出了一纸奇特的军令。怎么个奇特法?原来此军令只有“鸡肋”两字,军中无人明白这是让进军还是让退军或者是等待,只有杨修明白此奇特“军令”之意。他说:“鸡肋这个东西,吃起来没什么吃头,但丢弃它又似乎可惜,曹丞相之意是退兵啊。”果然,曹操下令退兵。
“鸡肋”之“物语”,无人能会意,惟独杨修能从吃“鸡肋”中解密,可谓才智过人。
杨修的才智使曹操像吃鸡肋一样,吃起来没什么吃头,丢弃它又可惜。而杨修一次又一次识破曹操的心思和诡计,他便处于危险的处境之中。
有一次,曹操叫人造一个花园,造成后,曹操便去视察,看完之后,不置褒贬,只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个“活”字,人皆不晓其意,只有杨修深知丞相拆字修辞之义,说:“门内添‘活’,乃一‘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造园者改窄其门,又请丞相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对曰:“杨修也。”这事又使曹操像吃了鸡肋,对杨修既喜爱又害怕。
《三国演义》中写了曹操杀杨修的故事:
一日,塞北送来一盒酥。操自写“一盒禾”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之。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杨修用拆字修辞法,把“合”字拆成“人一口”三字,连起来便是“一人一口酥”,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后来曹操甚忌杨修之才智,从忌之到恶之,乃至竟将杨修杀害。
评论家说,杨修析字意、解物义确实智慧过人,但在曹操看来,杨修就像“鸡肋”,吃起来没吃头,丢掉又可惜。但一,到“吃”起来无味的时候,曹操便把杨修杀了。
智慧巨星诸葛亮
襄阳有位叫司马徽的高士对刘备说:“这一带有卧龙、风雏两人,谁能请到其中一位,即可平定天下。”
司马徽把孔明比做卧龙,把庞统比做风雏,这是传统的比喻手法,是对能人的最高评价。
后来,徐庶当了刘备的谋士,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这条卧龙在隆中,不容易得到。
张飞性格火爆,一听“不易得到”的话就说:“我去隆中把孔明捉来厂,”刘备说:“不得无礼,孔明乃卧龙,岂能‘捉’他?”关羽说:“我去把他叫来就是了。”徐庶道:“这样的人不是随便能叫来的。”刘备道:“我一定要把先生请来谋事。”徐庶道:“只有一请再请才有可能请他出山!”
这里,张飞用一“捉”字,与张飞的性格相符,既粗鲁又无礼。关公比张飞稍懂礼貌,用了个“叫”字,但却缺少诚意,其效果绝对不佳。刘备懂得修辞的“敬谦”,用了个“请”字,这是得体的,但未必能“请”到诸葛亮。而徐庶用了三个“请”字,体现了“请”的诚意,而刘备后来“三顾茅庐”,就是用“一请再请”的方法,终于得到了孔明。
刘备请出孔明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请出孔明,如鱼得水。”
这个比喻是符合实际的,孔明是水,刘备是鱼,鱼没水则难以生存。但张飞不觉得孔明重要。当刘备派他去打仗时,他便说丁句气话:“你还是派水去打仗吧!”
张飞对“水”一肚子火气,才用“返射”辞格表示不满,然而“水”是一定能制服火的。可见,把孔明借喻为“水”是非常恰当的。
孔明未出山之前是一条卧龙,是藏而未露的龙,是别人不能比的天才。
有一天,卧龙先生忽然对石广元、徐庶等人说:“你们三人官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忙问:“那么,你呢?”卧龙只是微笑,不作回答。
诸葛亮笑而不言,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志向,那么他是什么志向呢?诸葛亮不说话,但却等于说了话,他不以当刺史、郡守为目标,至于做什么更大的官,尽在“笑而不言”之中。这是零语言的“歇后”“暗示”修辞。
果然,诸葛亮后来当了丞相。
诸葛亮后来设空城计,司马懿笑了,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今日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撤兵!”
诸葛亮坐在城门上,摇着鹅毛扇,又是一切都在不言中,他用身体语言设下了疑点,司马懿惑于疑似,中了计。
这是接近修辞的“疑似”手法,又是孔明的作战手段。与此相同的是“草船借箭”,这是真真假假的“疑似”。古人云:“人之所以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孔明利用“疑似之迹”设计迷惑敌人,取得了胜利。但此计不能老用,用多了,必被识破。孔明是中国最具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