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穷人思维害了你(套装共6册)
64909300000017

第17章 引爆自我管理的精神力量——行业精英也要读商学院的心态管理课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管理自己的员工,还要学会管理自己。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只有做到妥善管理自己,让自己的方方面面显得井井有条,才能够有精力去管理别人,也才能找到别人身上的问题所在,从而管理好别人。

管理者要想做好自我管理,首先就要学会区分工作和生活,让自己在这两个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会因为自己的处理不当而“越界”,从而让日常生活成为繁忙工作的休闲之所,让工作成为生活的有力保障——清晰地区分工作和生活,是一切管理的基础,更是一切企业长久持续的关键。

在明确区分了自己的“工作自我”和“生活自我”之后,管理者要学会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目标管理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方方面面都有条不紊,从而真正让工作和生活成为一种惯性。也只有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时间、压力、目标等,管理者才能通过习惯管理来不断进行微调节,让自己的事业、生活发展得越来越蓬勃。

1.做好自我管理,首先要明确区分“工作自我”与“生活自我”

理查德·S·特德洛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刚开始在哈佛商学院任教时,他和其他年轻教师常常去那些有经验的老师们的课堂上观摩。他们仔细观察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并往往会留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教授或者讲师们会在课堂上问学生具体问题,并示意学生们给出简明的答案,还是提问模糊的问题,让学生们天马行空,得出离题万里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向学生们展示自我?有些教授虽然教了一学期,但学生们除了学到课堂知识,对他本人的情况一无所知。而有些教授则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奇怪的习惯或者自己的幽默感。

理查德·S·特德洛当时初出茅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对第二个问题感觉非常困惑。他很希望将自己的各个方面充分的展示给自己的学生,但又怀疑是否有必要在那么多陌生学生之前毫无遮掩地将自己的生活展现出来。特德洛非常希望寻求到某种平衡,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立足点。

对于年轻而且没有什么职业经历的特德洛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困扰。幸运的是,这个困扰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次午餐时,特德洛坐到了安东尼·阿索斯教授的旁边。安东尼·阿索斯教授德高望重,拥有终身教授席位,他的教学技巧非常精湛,在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就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伟大的教师”,并荣登《时代》杂志封面。特德洛和阿索斯教授谈论到教师这个职业在当时所面临的挑战,特德洛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认为教师在做好教师角色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本色简直太难了。对此,阿索斯教授的回答是:“不,你不需要做本色自己,只需像你自己就够了。”

阿索斯教授的忠告使特德洛受益匪浅,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德洛对这条忠告的体会也更为深刻。特德洛意识到,阿索斯教授的意思是,人们可以在生活中的我与工作中的我之间做一个细微的划分,也就是将“我是谁”和“我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

特德洛认为,这个划分非常重要,也是很多商人容易忽略和误解的一点。区别“我们是谁”与“我们做什么”,和商界里常常谈论的实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一回事。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强调人们要跳出办公室的圈子,多参与一些私人活动,确保在工作之余依然有丰富的经历,照顾到亲朋好友的合理需要。

而特德洛明白,阿索斯教授表达的意思,不是要求人们寻求时间的平衡,而是要做到角色的平衡。这就要求人们首先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能不能在办公室与家庭之间成功地转换角色;第二,有没有转换角色的这种欲望。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特德洛给出了自己的肯定回答。他认为,角色的区分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益处,这种益处特别体现在照顾个人隐私方面。就拿特德洛本人来说,作为一位教授,他有时会同时给100位甚至更多的学生授课。他既不认识这些学生,也不想在他们面前完全展现自我,而这就要求他在走进教室的时候为自己树立一个在公共场合的形象,这个形象当然与自己非常相近,在创造这个形象时,他要做的不是假冒什么人,而是收敛私人生活中的一面,而只将职业化的一面展现出来。

特德洛教授认为,人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放置一个屏风。所谓“屏风”,就是一个可以相互渗透的分界线,使生活中的自我与工作中的自我既可以保持连通,又可以实现相对独立。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人生的两个领域——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独立,可以轻松实现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在情况允许或者人们需要的时候,这个屏风的渗透性可以使真实的自我渗透到工作之中。比如,在新学期开始时,作为老师,特德洛面对那些素未谋面的学生时,这个公众形象的自我就会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学生们之间的互动机会增多,联系加深,特德洛真正的自我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而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就会逐渐变得淡化。在需要的时候,这个屏风就会使个人隐私维持在合理的维度内,同时还会带来其他好处。当然,这不仅限于特德洛教授,也并不仅限于教师角色,其他职业同样有类似的情况。

特德洛教授认为,建立一个“类似自我”的公众角色有助于人们抵抗和提防职场中那些防不胜防的冷枪暗箭,从而使“真实的自我”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工作是艰难的,而且有时候往往会超出人们的可控制范围。对此,特德洛教授借助他父亲的背景进行了阐释,他父亲是一位商界人士,在商界打拼了很长的岁月。对他父亲来说,商场这个竞技台上有很多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在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番功业时,往往会遭受这样那样的打击。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可能会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公司可能会破产,员工可能会被辞退。如果人们完完全全地将真我展示在人前,那么,这个“绝对的真我”就必须承受这种恶劣环境的打击。但如果注意将工作与生活完全区分开来,那么,在“公众形象的自我”遭受打击的时候,人们完全可以退回到生活中,在那里可以比较轻松地抵御工作施加的外部压力。

这时候,人们非但不会因为工作失利而承受较大的痛苦,反而会从工作之外的自我那里获得支持,使自己重新从工作中站起来。在生活中,人们比在工作中拥有的自主权还要大,人们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自我”,可以对生活中的大部分与自己相关的事务享有决定权。生活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工作所不能给予的互惠关系,无论人们怎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换不来工作对自己的热爱,然而人们对家人朋友的爱,却可以换来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因此,人们的私人生活可以成为工作之外的一个安乐岛,这个安乐岛完全由人们自己控制,而且能够收到应有的回报。可见,生活能够平衡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的起起伏伏,当然,前提是生活不会受到工作的干扰。

特德洛教授还列举了卡耐基的例子,他认为卡耐基在自己的工作自我与生活自我之间就划分了一条非常明确的分界线。卡耐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在他的畅销书中,卡耐基贬低金钱的价值,并强调了劳工组织的积极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卡耐基又不择手段,总是将员工的工资压到最低而将自己的利润抬得很高。在生活中,卡耐基仁慈而慷慨,是受人尊重的文学家和哲学鉴赏家。而在商场上,卡耐基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家。卡耐基的生活自我与工作自我简直判若两人,而这正体现了他是一个懂得区分生活角色和工作角色的成功者。

通过卡耐基的例子,特德洛教授解释了自己口中所说的“区分”,他并不是说人们应该将自我身份两极分化,也不是鼓吹人们去过一种虚伪的生活,更不是要求人们在踏入办公室的同时就将自己的个性控制起来。特德洛不赞同两极分化,他只是鼓励人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工作中的角色之间找到平衡,能够做到随意转换。这两个角色都是“真我”,只是不同的两个方面而已。而自我管理,首先就是要通过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平衡,来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提升自己。

2.自我情绪管理:将注意力集中在好的事情上

自我管理除了包括对自我日常行为的管理,也包括在情绪方面的管理。而自我管理体现在情绪方面,就是要赶走坏心情,将注意力集中到使自己感觉轻松、愉悦的事情上。如果人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就可以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保持良好心态呢?不妨借鉴林君翰的方法。

林君翰是全球领先NLP运用国际导师,实践家教育集团副总经理。在受邀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时,他分享了自己保持良好心态的秘诀。

林君翰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多年来从多层次直销换到保险、生物科技,再到后来的培训工作,这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他积累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心得,那就是遇到的拒绝总会多于接受,询问总是多于行动。为了使自己不被这种现实打垮,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林君翰形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习惯。

第一个习惯就是,早上起床之前,林君翰会首先问自己一个固定的问题:“今天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在我身上呢?”当问完这个问题之后,他很容易就将一整天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那些好事上,哪怕只是妈妈或者妻子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开车出门时空气新鲜天空湛蓝、走在路上时迎来陌生人投来善意的微笑、在演讲之前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客户回复了自己的邮件、同事与自己分享了一个笑话等等,都被林君翰归纳为“好事”的范畴。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之后,他从此好像在脑海之中安装了过滤器和搜索引擎,这些装置会自动将那些不好的事情过滤出去,从而使他专注于那些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令他感觉轻松、愉快、充满自信的事物上面。不出几年,林君翰已经将自己从紧绷的商业战场状态调整到轻松而富有弹性的状态中,他不必天天为业务烦恼,但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第二个习惯是,当遇到那些说“不”的客户时,林君翰会有一副心里的扑克牌。一副扑克牌有54张牌,其中有两张王牌,52张数字牌。林君翰就把那两张王牌想象成最终会和自己合作的客户,而用数字牌代表那些以各种理由拒绝自己的客户。在最初培养这个习惯的时候,林君翰会真真切切地在自己的公文包里揣上一副扑克牌,每次遭到一位客户拒绝后,林君翰就会将一张数字牌往后放,并暗示自己说,再拜访多少客户之后,自己就会迎来两个可以合作的客户。经过这样的练习,林君翰逐渐从心理状态上发生了改变,在遇到挫折和拒绝时,他已经不再因为这些挫折和拒绝而产生沮丧心理,相反,他养成了一种越挫越勇、更加勇往直前的习惯和态度。在林君翰心目中,每多遭受一次拒绝,就意味着自己离成功的距离又近了一步。慢慢地,他不再需要放一副真正扑克牌在公文包中,因为这副牌已经非常清晰地烙在他的脑海之中了。林君翰告诫自己,只有真正拜访邀约到这么多的客户,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客户成交率,只要在每次失败后总结经验,继续勇敢向前,就一定会离成交的机会更近一步。而由于林君翰在这个习惯培养过程中表现出越挫越勇的斗志和精神状态,他往往能够感动身边的客户,从而将成交的几率提升了很多。随着阅历的增长,林君翰也因为这个习惯而更加清醒,更加懂得反思,他常常及时总结和修正自己在拜访客户时出现的方法或者态度上的失误,鼓励自己以更加积极、更加热情的状态来迎接下一位客户,来为迎接下一次机会做好准备。

每天早上的提问,使林君翰善于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美好的一面,使自己专注于这些令自己轻松和愉悦的事情上,从而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积极的生活状态。而第二个习惯,则确保了林君翰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只积极总结经验,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且总会期待下一次机会,总会以昂扬的斗志奋斗在工作中,使自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并期待下一步的成功。

林君翰的好心态管理方法和他的朋友——实践家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台北最受欢迎的作家郭腾尹所提倡的“每天想三件好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腾尹在《每天为自己打个勾》一书中,提到了一种令人快乐的方法,就是每天晚上回想当天发生的三件最令自己感觉愉悦的事,分析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并将这一行为培养成习惯,从而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开心的事上,从正面影响自己的心态。

郭腾尹认为,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在产生一个想法之后,大脑就会自动地搜索相关的证据,通过这些证据来支持这个想法,从而坚定自己的想法。因此,每天想三件好事,也就决定了人们做事时会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着眼于好的心态方面。

就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从好心态的角度,人们关注到的是积极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常思一二,不想八九”。而如果秉持消极的心态,则可能将“八九”放大为“十”,搞成“人生处处不如意”了。

每天回想三件好事,就是在这一天结束之前回忆当天的所见所闻,找出这三件令自己满意的事情,找到这些事情为自己带来快乐的原因,那么,人们自然就会怀揣着一种良好的心态进入梦乡。仅仅一天的行动不足以为自己带来多少改变,但如果坚持下去,将这种好的行为培养成雷打不动的习惯,那么,这种好习惯就足以改变人们的心态,进而改变人们的命运。

无论是林君翰的两个好习惯,还是郭腾尹的每天想三件好事,都体现了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即将注意力集中在使自己感觉轻松、愉悦的事情上,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好心态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使人们以好心态来从容面对生活。而这正是自我管理在情绪方面所追求的,只要人们将注意力从令人沮丧的事情上移开,而代之以阳光、快乐的情绪,专注于能够使自己保持积极情绪状态的事务,自然就会养成好的心态,进而以良好的心态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3.自我时间管理:我的时间,我来做主

自我管理还包括对自己时间的管理,而管理实践的目的就是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就要合理利用和安排时间,让时间由自己掌控,而不是让自己被那些待办事项牵着鼻子走。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抱怨时间不够用,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有些人虽然做了很多事情,却安排得井然有序,没有丝毫慌乱的感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个小时,但为什么有些人慌乱到一事无成,而另外一些人则有条不紊地完成很多工作呢?答案就在于时间管理上。

陆雄文是复旦管理学院的院长,他认为,时间管理是如何安排时间,而安排时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事情的轻重缓急为顺序。

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人们可以将事情划分为紧急而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和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四类。以轻重缓急为顺序,就是先集中精力解决紧急而且重要的事务,然后将重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这样做可以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避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处理,而发展成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进而打乱原先的计划或者生活节奏。

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问题时,不只会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可以为自己争取出很多空余时间。而那些不懂得合理分配时间的人,则常常虎头蛇尾,一会儿想去学习,一会儿想先工作,一会儿想先做计划,一会儿又考虑先做点其他的。

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天时间,人们可以用来与朋友聊天,也可以看电影或者看自己喜爱的小说;可以复习功课,也可以用来补充自己熬夜牺牲的睡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保证睡眠和复习功课都是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牺牲了太多睡眠时间,那么,补觉就成为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因为休息不好,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复习功课,而且休息不好,也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睡眠和复习功课是学生们最应该安排在前的问题,占据的时间也应比其他事务多一点。

分清轻重缓急的另一层意思,其实是要求人们在做事之前先制定规划。制定规划时,除了要安排事件的完成顺序,还要考虑事务该以何种方式解决,有没有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提前制定好计划,人们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计划行事,不必边做事边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也不必考虑这一天还需要安排哪些事务。

合理安排时间,还要学会利用零散时间。将一段时间全部用来处理小事情,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运用时间方式,因为有些小事情需要耗费的时间并不长,完全可以利用一些琐碎的时间来完成。比如,学生可以利用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完成一份调查研究,利用周末的时间写一篇学习心得,利用课后的时间看个电影,或者和朋友们聚一聚。如果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来看电影、和朋友聚会,而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一份调查研究,那不只是不会利用零散时间,而且是没有学会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

利用零散时间是在解决耗时长的问题时,利用间隙解决一些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坐公交车时将当天的学习或者工作总结一下,也可将第二天的学习或工作做个计划,还可以利用排队买票的时间看上几页书等。利用零散时间,表面上是将一些小事安排到了重要事情的前边,实际上是为重要的事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使时间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

合理利用时间,还要懂得适时拒绝他人或突然而来的事务的打扰。无论是普通工作者还是高层领导,都会遇到不速之客或者“不速之事”。而人们往往由于人情的缘故,即便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也常常勉强答应这些人的要求,接受一些突然而来的任务。在自己时间充足,又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件事情的情况下,答应别人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本身时间已经不充裕,甚至有些焦头烂额时,却勉强答应他人的要求,实质也是对对方的一种不负责任。因为在时间不允许的条件下,既要完成本来的事务,又要实现对对方的承诺,只会导致事务质量的下降。

适时拒绝,是要求人们在接到他人的委托之时不急着答应,而要光全面估量自己的时间,以及完成委托事项所需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为自己带来的影响等。如果对方委托的事情实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虽然可以完成,但却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那么,人们可以以委婉的语气拒绝。适时拒绝,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合理安排时间,还要学会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办事效率,除了要拒绝拖延习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单位时间内的做事速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案,还要保证自己办事的认真程度,保证自己在第一时间就能将工作做好,以免发现问题影响工作进度。

合理安排时间,还需要为意外事件预留时间。生活中随时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应对这些事情当然需要耗费时间。如果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没有预留出应对意外事件的时间,那么,在意外事件发生时,人们就必须打乱原有计划,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意外事件,并非一定是不好的事件,但无论如何,人们都需要有时间来采取应对措施,因此,为意外事件预留时间,是合理安排时间不可或缺的一项。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而要想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就要合理安排时间,为自己争取出更多可利用时间。而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要求人们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制定合理的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要学会利用闲散时间、适时拒绝他人的委托,提高办事效率,还要在时间计划中为意外事件预留时间。

4.平衡工作与生活,体会“鱼与熊掌兼得”的幸福

哈佛商学院是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是全球很多富人都进修过的地方。在那里,人们能够学到最权威的管理理论知识,还能接触到大量的实战案例,丰富自己的商业经验。在哈佛商学院的众多先进理论中,一个虽然看起来平凡但却让人受益颇丰的知识就是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教授们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常常列举很多生活与工作不平衡的案例,而杰西卡的例子,便是其中之一。

杰西卡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教师,教授七年级的课程。回顾自己从刚刚踏入教师岗位时的稚嫩发展到如今在课堂的游刃有余,杰西卡能够记得的就是自己一开始为了尽快适应教师这个角色,不断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晚上也总加班加点地准备学生们的课业。七八年过去了,杰西卡却一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虽然说她有自己的暑假,但这些假期都被无休无止的学校项目、各种电子邮件以及课程交流会议所占据。她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由于忙碌,她一年中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每次都是在自己出差时顺路探望一下,从不曾多逗留。倒是她的父母,出于对她的想念,每年都会抽出两次时间来宾夕法尼亚州住上几天。

杰西卡在成为教师的第三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丈夫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不久,两人的孩子出生。这就意味着,除了工作,杰西卡还要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事实却是,杰西卡将重心放到了工作上,而忽视了家庭,不是她不想顾及,实在是学校交给她的任务太多了。杰西卡也意识到这样对丈夫和孩子都不公平,不过她安慰自己,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等自己工作业绩变得更加出色时,学校一定会为自己减轻负担的。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她工作业绩的提升,学校更加重视她,很多会议也总是指名让她参加,她身上的担子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起来。尽管丈夫和孩子一直都很支持她,但她心中的愧疚却与日俱增,而且,她心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迫切地希望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于是,她鼓足勇气找到校长,将自己的心理压力以及工作负担和盘托出,希望校长能够调整对她的工作安排,为此,她甚至做好了辞去工作的准备。她太需要陪陪丈夫和孩子,也太需要放松自己,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了。

听了杰西卡的话,校长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杰西卡是他非常看好的一位员工,而且杰西卡在同事和学生之间的口碑都非常好,如果学校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当然是学校的损失。为了挽留杰西卡,校长采取了很多实际行动。首先,校长向杰西卡保证说,在秋季的时候,他会为杰西卡安排一名实习教师,这位实习教师将帮助她减轻工作负担。校长还答应将额外的学校委员会事务都分派给其他同事,以保证杰西卡的休息时间。就连那些课程学习交流会,校长也答应尽量少为她安排一些,如果不能避免,也会尽量将会议地点及时间调整到对杰西卡最为方便。杰西卡在学校执教的七八年时间里,校长看着她一步步成长起来,也一步步对她委以重任。校长本来认为,这是对杰西卡的倚重和信赖,但却因此而侵占了杰西卡的很多生活时间。在杰西卡委婉地提出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工作就辞职时,校长才意识到,任何一名优秀的员工都有疲劳的时候。而杰西卡在提出这个要求的同时才发觉,他对工作占用自己私人生活时间的不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她认识到,如果不将自己对工作的不满以及对生活的愧疚表达出来,不采取些积极的改变措施,就无法减轻自己沉重的压力,也无法面对一直支持和信赖自己的家人。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学校惟一的员工,也没有必要将学校的很多事务都包揽到自己头上,既然工作已经严重超负荷,那么就应该削减部分工作量,采取措施来调整工作状态,而不应该使自己既无法照顾家庭,同时又在工作中也疲惫不堪。

经过校长的重新安排,杰西卡终于可以像其他同事一样享受自己的假期。从沉重的压力中调整过来后,杰西卡已经慢慢学会安排工作和生活,尽量做到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暑假时,当杰西卡和丈夫带着孩子在父母的后花园享受阳光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她知道,自己将重心倾斜,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在哈佛商学院的教材中,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平衡,其实就是在家庭与社会交际、事业与成就、健康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四个生活版块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

家庭与社会交际包括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的情况,个人得到的爱、外界关注以及社会对自我的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数以事业作为自己生活重心的人们都相信,将时间花费在人际关系与社交圈子上,一定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帮助。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缩短了留给家人和朋友的时间。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不固定,就连周末甚至节假日也总是在工作中度过。他们已经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在事业与家庭方面,他们已经失去了平衡。

事业与成就主要包含成功、金钱、晋升、稳定的生活等内容。在事业方面,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视工作为一切,认为只有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才有更高的价值。这种看法,显然过度扩大了工作的作用,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方面。与关注员工的事业情况不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其内心的幸福感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这就带来了一种新的领导观点,即注重每个员工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点。

健康除了包括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因素,比如压力、体力、饮食营养、锻炼等。失去了健康,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而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机会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事业与成就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方面有所突破,才有机会维持一个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包含自我实现、信仰、心理满足、对未来的设想、哲学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可以使人们明确方向,并产生一种充实的感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意义与价值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与心理满足的基本前提。

工作、身体、社会关系以及人生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四项内容,一旦打破了这四个部分之间的平衡,将生活重心倾斜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则会对个人生活特别是心理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人们面临精神上的崩溃。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指出,人们要想实现自我管理,就应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到生活与工作兼顾,既不能容许工作侵占生活时间,也不能放纵了生活。只有在生活与工作之间取得平衡,人们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才能够使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有效利用,使自己在自我管理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5.压力管理:学会释放压力,享受轻松生活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较之前更为沉重。而商学院的压力管理,能够使人们学会如何疏导压力,增强抗压能力,以轻松的状态面对生活。

压力是指周围环境对人们产生刺激,人们在适应这种刺激时身体或者精神上产生的生理反应。适度的压力可以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压力过大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压力太大,会影响到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比如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旷工、注意力不集中、创造力下降等现象,为企业造成生产力方面的损失。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员工压力过大而产生的损失就远远超过1500亿美元。

压力太大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容易出现暴躁、易怒等情绪,容易和周围人发生冲突。就个人身体而言,压力还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对压力进行管理,使压力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便发挥压力给生理和心理带来的积极影响,消除压力过大对人们产生的消极影响。

所谓“压力管理”,一方面是从源头入手解决问题,围绕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来着手处理;另一方面则是对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缓解情绪、行为以及生理等方面在应对压力时产生的反应。简而言之,压力管理是以管理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压力产生的行为反应等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压力管理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企业。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无处不在的压力。而在讨论压力引发的各种问题之时,压力管理也就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进行压力管理,首先要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明确谁是压力管理的主体。自我压力管理的主体,指的就是人们自己。压力会首先作用于个体,个体由于个性不同,对待压力的调控和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面对同样的压力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在遇到压力之后容易产生挫败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并长时间沉浸在这些情绪中,难以解脱。而有些人尽管也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但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压力,可以很快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无论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还是从职业发展或者工作的角度,人们都必须学着控制自己的压力,为自己创设一个心情愉悦的工作或者生活环境,并通过学习与实践来提高抗压能力,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

(2)知晓压力的起因或来源。为了有效地对压力进行管理,人们就必须查明压力源之所在,从而针对压力源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一般说来,压力源一般分为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生活压力这三种形式。

①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指由工作引起的或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工作压力的产生可能有多种情况,包括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和组织环境等在内的工作环境。而分配工作任务的多寡或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任务所限定的完成时间、员工人际关系状况、更换新的工作岗位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员工产生工作压力的诱因。

②家庭压力

个人家庭生活是否美满和谐,对人们自身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压力有可能来自父母、伴侣、子女,还有可能来自其他亲属。

③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主要是经济环境、行业情况、就业市场等在内的社会宏观环境以及人们身边微观环境对人们造成的刺激或者影响。就拿IT业来说,这个行业要求人们掌握非常多的专业技术,而专业领域对人们的知识更新速率等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尽管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可以拿到比较丰厚的工资,但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被淘汰的几率,都比其他行业的人要高很多。除此之外,社会阶层地位的高低、收入状况等同样可以成为影响人们产生社会压力的因素。如果一个人自身收入状况要低于其他社会阶层,或者低于同行业从业人员,他就会感受到一股社会压力。再比如,对于失业人群来说,除了要面临经济压力,还要面临与周围人比较而产生的压力,以及人们对失业人群的评价等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的社会压力,再加上自己因失业而产生的各种压力,足以成为人们沉重的心理负担。

自我压力管理,就是要学会如何疏导压力。对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或者社会压力等进行管理时,应该针对自身情况以及压力来源做全面而具体的分析。要想办法增强自己的调控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只要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在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自然而然就能提高处理和调控水平。

压力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宣泄、咨询和引导三种。

宣泄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和亲朋好友聊聊天、听听音乐,或者唱唱歌、静坐冥想、大笑以及痛哭、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者劳动等,这些都不失为宣泄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将憋在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压力自然就减轻了。

咨询是指为了缓解心中的压力,向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或者可信赖的亲戚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并寻求排解心中压力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的经历,这些亲朋好友大部分都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也没有过多的心理学知识,但仅仅通过向他们倾诉的方式,人们心中的压力就已经找到了一个疏通的通道,或者说,倾诉本身就是一剂很好的调整压力情绪的良药。对于咨询来说,效果最好的就是和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沟通,或者说向他们求助,请他们提供可靠的、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专业心理辅导人员通过以语言、文字等方式与人们交流信息,从而帮助调整求助者的心理或者情绪的过程。向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可以使自己从对待压力的看法、感觉、情绪等方面产生变化,从而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将心态往积极的方向调整,使自己形成正确面对和处理压力的态度,让自己的压力得到很好的排解,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在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上都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引导是借助其他人的帮助,来改变个人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从而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压力。重新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等,都不失为很好的引导方法。就拿重新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来说,如果为自己设定了符合个人发展的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与这个目标相关的压力自然就不存在了。同样,如果人们培养起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那么在遇到压力时,就可以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爱好上,使自己从压力中脱离,在发展业余爱好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保护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人们的心态也会逐渐在追求业余爱好的过程中趋于平和,压力自然也没有先前那么浓烈,甚至可能随着心态的改变而消失。

6.自我目标管理: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虽然说那些树立了明确而长远目标的人,最后取得的成绩要多于短期目标的人,但并不是说,目标越长远,人们就越能取得大的成就。目标的树立,一定要以自己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确保这个目标能够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下达成。如果目标过于远大,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这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无法起到鼓励人们继续奋斗、坚持下去的作用,而只会使人们在灰心、失望中半途而废。

要想制定出与自己实际相契合的目标,首先应该考虑几个因素,即具体性、可衡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以及时间性。这几个因素同时也是明确的目标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特征。

具体性是指目标描述要具体,比如,“我将来要做一个非常伟大的人”就是一个非常不具体的目标。在哪个领域伟大?什么样的成就才算是伟大?这些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比如要想学好英文,可以制定学会多少单词、口语和书面语,各自达到什么样的等级等确切目标。确切的目标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要远远大于模糊目标。

可衡量性是指人们具备用来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就拿盖房子来说,人们可以通过面积是多少、共分成几层、房子有几间、房子的材质是怎样的、房子坐落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预算、需要有什么样的配套设施等问题来衡量目标完成得如何,也才能了解怎样才能一步步实现预期目标。

可达成性以及合理性是要求目标符合个人发展状况以及客观实际,否则,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是幻想,是白日梦,而那些不必付出努力即可达成的目标,又缺乏激励作用。

相关性是要求目标的制定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举例来讲,一位公司职员,如果制定的目标脱离自己的生活、工作,而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电影明星,那么,由于这个目标缺乏实践的途径,他不仅不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还可能会由于一直对电影明星目标的牵挂而导致自己丧失掉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思进取,不但不能实现目标,而且还会由于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致使业绩下滑,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时间性是指目标的设定要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要有明确的期限。比如目标树立者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那他可以说“我在十年内要成为一名出版十本著作的作家”。明确的期限一方面有利于根据这个期限制定向目标靠拢的计划,从而有效地将遥不可及的目标变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的计划,增强人们实现目标的信心;另一方面则可以达到给自己的行动施加压力的目的,以免由于没有截止期限而迟迟不展开行动,导致目标变为空想。

管理自己的目标,除了要为自己确立一个远大的、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还要始终坚持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近,继而实现目标。

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整为零,将长远的目标切分成一个个经过短时间努力即可实现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达成来增强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在勇气和信心的伴随下,实现自己的目标。

1984年,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出人意料地成为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的秘诀时,他这样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山田本一只是一时幸运,偶尔跑在了前边,而他的秘诀,更像是故弄玄虚。马拉松考验的是人的体力和耐力,只要身体素质和耐力方面占有优势,便可有在赛场上拔得头筹的机会,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马拉松这样的体力比赛,显然和智慧扯不上关系。

两年后,在意大利的米兰,山田本一参加了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并再度获得冠军。而记者对山田本一进行采访时,他依然是那句“凭智慧战胜对手”。尽管人们对山田本一只是凭借一时幸运获得好成绩的判断已经在米兰一役中不攻自破,但对于这个秘诀,人们依然摸不着头脑。

十年之后,人们在山田本一的自传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每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仔细观察比赛的线路,并将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都记录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比较醒目的标志是一座红房子……就这样一直记录到赛程的终点。比赛正式开始时,我首先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第一个目标,在到达第一个目标之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奔向第二个目标。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在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的目标之后,我轻轻松松就能跑到终点。开始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直接将目标定在四十公里处的终点线,结果还没跑出十几公里,我就已经疲惫不堪了,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也让我望而却步,几乎失去继续向前的勇气……”

显然,山田本一所谓的“凭智慧战胜对手”,就是运用目标分解法,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四十多公里漫长的距离,分割成一个个很快就能实现的短期目标,继而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到达,来增强自己到达最终目标的信心,使自己一步步靠近最终目标。

自我管理在目标方面的体现,就是首先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确立了目标,就如同为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人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段,将一个长远的目标分解成多个经过努力即可达成的短期目标或者是小目标,从而通过短期目标或者小目标的达成来积累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一步步拉近自己与长远目标的距离,并最终将这个长远目标实现。

7.自我习惯管理:戒除恶习,让正确的习惯助力成功

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好的习惯,可以使人们的工作或者学习事半功倍,更好地实现自己所期许的目标。而不好的习惯,则往往影响人们的进步与提高,有些坏习惯甚至会危及到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因此,要想管理好自己,就应该戒除不好的习惯,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良好习惯。郝辽钢是西南交通大学MBA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他非常重视自我习惯的养成,在MBA课堂上,他再三强调自我习惯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有效地引导和管理自己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才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从而更有效、更迅速地实现个人或者组织的目标。关于自我习惯管理,郝教授提到了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帝的例子。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帝曾经嗜烟如命。有一次,他开车旅行经过法国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保罗·盖帝在雨中继续行进了几个小时之后,在一个小城的旅馆前停了下来。吃了点东西,保罗·盖帝就在服务员的带领下来到自己的房间,由于疲惫,他不到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凌晨三点,保罗·盖帝从梦中醒来,他想抽一支烟。保罗·盖帝将床头的灯打开,伸手拿起睡前放在桌子上的烟盒,不料,盒子里一支香烟都不剩了。他走下床,将衣服口袋搜遍了,还是没有找到一支香烟。怀着侥幸的心理,保罗·盖帝又检查了自己的行李,然而,满满一大箱行李,却独独找不到一支香烟。保罗·盖帝想到旅店的餐厅或者酒吧去碰碰运气,可是餐厅或者酒吧早就关门了。他的汽车被安排在距离旅馆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这么晚了,他当然不能跑到那边去开车。而如果真想要得到香烟,惟一的方法,就是穿上衣服到几条街道之外的火车站,那里的商店通宵都是开着的。

想到外边恶劣的天气,保罗·盖帝决定放弃现在出去买烟的念头。又躺回到床上之后,想抽烟的欲望好像更加强烈,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保罗·盖帝走下床,穿戴整齐后,便要拿起放在门口的雨衣,去火车站附近买烟抽。然而,在保罗·盖帝的手刚碰到雨衣的时候,他突然愣在了那里。他默默地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

保罗·盖帝站在那里思考着,一个所谓的读书人,而且还算是个比较成功的商界人士,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的理智来面对别人、管理别人的人,竟然为了得到一支烟,不惜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几条街到火车站去。自己这是养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习惯啊?而这个习惯,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又是多么恶劣?在思考过程中,保罗·盖帝慢慢地冷静了下来,他下定决心戒除吸烟的习惯。一边想着,一边将那个空烟盒揉成了一团,并脱下出门时穿的衣服。换上睡衣后回到床上,他体会到一种不再被烟瘾所束缚的愉悦感,带着这种略含胜意的感觉,保罗·盖帝很快又一次进入了梦乡。

郝教授指出,如果人们总是按照某种方式行事,那么,随着人们对这种行事方式的不断重复,过去的行事方式就会逐渐变得模糊,而新的行为方式则会成为习惯。习惯是一种相当稳定的自动化行为,是人们不经意就会形成并重复的。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改变习惯,就意味着改变业已形成的行为模式,因此,这是一个不舒服甚至饱含痛苦的过程。只有不断重复,持久坚持,才可以剔除旧的习惯,使新的行为模式稳定下来。

郝教授认为,要想改掉旧坏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可以坚持以下几个步骤:

(1)做出承诺

做出承诺,是在自己信任的亲人或者朋友面前表达自己戒除不良习惯的决心。当着亲人或者朋友做出承诺时,要采用第一人称,即“我要怎样”。比如想提高自信,就要说“我要自信”,而不是说“人其实要自信”。公开做出承诺,可以使承诺者努力坚持这种信念,坚定改变的决心。

(2)立即行动

在下定决心后,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如果想改变习惯却一直推迟实际行动,就会在无形中加重害怕不能成功改掉不良习惯的恐惧心理。因此,在下定决心后,就要尽快执行这个决定,免得一拖再拖,失去做出改变的勇气。行动时,可以邀请自己的朋友监督和鼓励自己。

(3)关注结果

在采取改变措施时,如果看到新习惯为自己带来的好效果,人们会更有动力坚持。关注结果,其实就是利用新习惯带来的好效果来鼓励自己,从而加强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加强鼓励效果,人们也可以适度给自己制定激励措施,在达到要求时及时鼓励自己。制定的激励措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过于简单就给予奖励,那么这个奖励就会起不到支撑人们的信心、坚定人们意志的效果。而如果获得这个奖励需要非常复杂、甚至超出自身能力范畴,那么,这个奖励非但不能激励自己,反而会打击到自己的信心。因此,自我激励也要适度适量,应以能够起到激励自己坚持下去的作用为宜。

(4)不断重复

习惯是在不断对某种行为进行重复后养成的,同样,戒除或者改变陈旧的坏习惯,也需要不断做出重复。改变习惯的过程是非常不舒服的,因此,人们更要加强重复的力度,通过重复,使得那些新习惯行为变得容易接受,最终促成新习惯的养成。

(5)反馈纠偏

发现自己又出现旧习惯的动作时,要及时对自己做出提醒。比如在戒除烟瘾的过程中,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又点燃一根香烟,将它放到嘴边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戒烟阶段。这时,人们就要反思自己是产生了负罪感还是很惬意的感觉。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就应该及时扔掉香烟,回到戒烟的轨道上来。

(6)不要自责

改掉旧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间出现反复行为也是在所难免。如果发现自己出现旧的习惯动作时,不要自责,不要说出“我软弱”“我没用”“我是一个失败者”“我管不住自己”等令自己沮丧的话。一次的重复并不代表是故态复萌,要对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充满信心,可以用“我很厉害”“我一定行”“我会成功的”之类的积极性语言来暗示和鼓励自己。另外,在出现想重复旧习惯行为的想法时,要想办法及时转移注意力,降低重拾坏习惯的强烈愿望,提升自己的自制力。而且,在经过这样的经历后,保持新习惯的信念也会得到加强,重蹈覆辙的几率则会大大降低。

郝教授总结说,经过对“做出承诺、现在行动、关注结果、不断重复、反馈纠偏和不要自责”这几个步骤的不断坚持与重复,人们就能够从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的不良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树立积极健康的习惯,从而让新习惯成为促使自己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