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父亲廖竹宾年轻时流落到香港,后远渡重洋,到美国做劳工。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努力,终于成为汇丰银行分行的一位高薪职员。1893年,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廖仲恺陪同患病的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原籍广东省归善县鸭仔乡。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惨败,让廖仲恺愤愤不已。从此,他决意放弃旧学,学习西学,志在寻求救国图强之路。
1896年,在叔父的资助下,廖仲恺赴香港,进入英国殖民当局所办的皇仁书院读书。
1897年,廖仲恺在广州与何香凝相识。
廖、何二人的结合说来还有一段佳话。
原来,廖竹宾亲历了旅美华侨在异域遭受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人的耻辱,按照客家人的规矩,他临终前留下遗嘱:“今后儿子娶亲,必须讨一个大脚天足的妇女为妻。”在当时19世纪末的中国,妇女几乎都裹小脚,大脚妇女极为罕见,上层社会中更难寻觅到不缠足的名门闺秀。
何香凝,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县棉乡人。其父何载,是一个破落商人之子,后到建埠不久的香港经商,从小杂货店发展成为家资百万的大地产商。
何香凝在何载的12个儿女中排行第九,人称“九小姐”。她自幼喜欢读书,但在旧式封建家庭中,父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何香凝多次请求到邻近的女书馆读书,但仅读两年家里就不让她读了。何香凝只好在闺中自学。由于她天资聪颖,学识不断长进,竟然还可以填词作赋。
何香凝从小喜欢听亲戚和长辈们讲述太平天国反清革命的故事,对太平军中天足的女兵非常向往,在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出向她们学习的想法。所以当母亲坚持为她缠足时,5岁的何香凝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每天晚上都用剪刀把缠足布剪掉,次日虽遭母亲的训斥和责骂,但仍不动摇,缠而再剪,再缠再剪,终不屈服。最后感动了宠爱她的父亲,不再强求她缠足。后来,当何香凝赴日留学时,进步的留日学生都为她有一双天足而惊异,亲昵地称她为“何大脚”。
经媒妁之言,1897年10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喜结连理。婚后,二人情投意合,是一对难得的神仙美眷。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他们只好住在廖仲恺的哥哥廖恩焘家中。为避喧嚣和减少与嫂子的矛盾,廖仲恺夫妇在屋顶晒台上搭建了一间小屋,以斗室作为新房。
在楼顶小屋,他们白天评诗论文,晚上赏月观星。一次中秋佳节,皎月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还把这间陋室命名为“双清楼”,并自号“双清楼主”。二人在此生活了四五年之久,直到廖仲恺1902年秋赴日留学。
为了帮助丈夫赴日留学,何香凝变卖妆奁,资助廖仲恺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两个月后,何香凝变卖家当,毁家去国,追随廖仲恺浮舟东瀛。他们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租了一间公寓,起名为“觉庐”。不久,何香凝也考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后转入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廖仲恺则在早稻田大学政治预科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专攻政治经济学。廖仲恺后来在财经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习与熏陶。
在日本,廖仲恺、何香凝很快成为留日学生中激进派的典型代表。
在东京,廖仲恺、何香凝结识了赵声、黎仲实、朱执信、胡汉民、苏曼殊等革命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他们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5年,廖仲恺加入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成为了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成为辅佐孙中山反清革命活动的重要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