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57

第57章 主凶是谁 (1)

倒是以前的文人还做了这个工作,写了一词、一诗,直指谋害岳飞的主凶就是赵构。现在我把这两篇作品郑重地介绍给读者。

明代才子文徵明有《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的一首满江红词,词曰: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徵明写这首词是有感而发,是看到了赵构写给岳飞的一些亲笔信,发现赵构笼络人的手段极为高明。信中所用的一些语言如“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如卿体国,岂待多言”,表现得多么关心,多么体贴,多么信任,多么亲切,谁看了也会感激涕零,替他卖命。如果岳飞是个识相的,能和他“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北伐,只说不做,大家坐享富贵,君臣之间就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可惜岳飞不次之图,成天都在筹划如何反攻,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试问“二圣”迎回,把我赵构置于何地?对于如此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的岳飞,自然只有除之而后快了。作者指出赵构当初对岳飞是真心倚重,后来发现岳飞是真正爱国,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投降意图,与自己有了利害冲突,立刻翻脸不认人,对他下了毒手,也就是“后来何酷”!这首词只用了93个字,把赵构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用层层剥笋壳的办法把他恶毒的用心公之于世,最后只用“笑区区一桧亦何能”一语,就定赵构为罪魁祸首。

还有一首小诗,只用区区27个字,就把岳飞冤案的内幕和盘托出,堪称“岳飞冤案内幕诗”。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中记载:“向阅某小说,见有《吟岳王诗》一首,诗云:‘臣飞死,臣俊喜,臣浚无言世忠靡,臣桧夜报四太子,臣构称臣从此始。’寥寥数语,用笔严冷之至。”

这里不妨略作解释:

臣飞死——民族英雄岳飞被人谋害,冤死狱中。

臣俊喜——依附赵构、秦桧的佞臣张俊高兴得了不得。

臣浚无言世忠靡——正直的文臣张浚气愤得说不出话来。名将韩世忠也觉得英雄气短,壮志消沉。

臣桧夜报四太子——大汉奸秦桧赶快把这个好消息连夜报告金国。这里用“夜报”两个字,说明秦桧报功心切,用“四太子”三个字,说明秦桧已认金国为自己的祖国,表示亲近。

臣构称臣从此始——最后,作者用画龙点睛之笔说出了事情的结果。这一小撮人为什么要谋害岳飞呢?就为了要达到这么一个目的——助金灭宋。岳飞死,赵构“称臣从此始”,才能达到降金的目的。那么,谁是谋害岳飞的主凶,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从赵构和秦桧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谋害岳飞一案的主凶究竟是谁。秦桧从1130年南来,到1155年病死,他和赵构相处二十五年,时间不短。这一对君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在帝制时代,他们称得上是圣君贤相么?当然不是。秦桧是个大奸臣、大汉奸、卖国贼,早有定论,难以翻案。既然他们君臣契合,合作了二十五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构也就不会是个什么好东西。

他们君臣之间合作二十五年的基础是什么?是志同道合为国为民,还是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当然是后者。我们首先要问:秦桧有什么利用价值,赵构想利用他干些什么?如果他是个谋士,可以帮赵构出谋划策,可是他出的主意并不高明,赵构也并不听他的。他的那一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汉奸理论发表之后,引来一片哗然,别说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把他驳得体无完肤,连赵构自己反驳他两句,也把他驳得张口结舌。

对于赵构来说,秦桧究竟有什么用处?用一句话来概括,秦桧就是赵构的一面挡箭牌。赵构如果是个比较正派的皇帝,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何必要什么挡箭牌!正因为赵构这个帝位来得不正当,非当两面派不可,嘴里喊的是抗战,心里想的是投降,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就不能不找个挡箭牌来维护自己的脸面。别以为坏事都是奸臣做的,好像从来只有奸臣,没有奸君,其实赵构这个君也是够奸诈的了。他一辈子做坏事,都是找别人当挡箭牌,帮他顶着。像石敬瑭那种人,既无文化,又无头脑,糊里糊涂一辈子,根本不懂什么叫是非荣辱。被称为儿皇帝,还很得意。赵构出身皇族,幼读诗书,对于是非荣辱心中有数,也很畏惧天下后世对自己的评论,所以一辈子都想找一块挡箭牌帮自己顶罪。秦桧正好承担了这种角色,他不仅生前事事都帮赵构顶着,在谋害岳飞这个问题上,他已经为赵构顶罪顶了八百多年。如果我们不来替此事作个结论,他还要千秋万代一直顶下去。

他们两人既然是互相利用,我们不禁要问:赵构有什么可利用的?秦桧从赵构那里又得到了什么好处?我们过去只认为秦桧是个大奸臣、大汉奸、卖国贼,却忽视了他是南宋小朝廷中天字第一号大贪官。

大贪官除了贪钱,还要贪权。因为在腐败社会里,有了权就等于有了钱。在秦桧与赵构相处的二十五年中间,秦桧几起几落,先后当权十八九年,独任宰相,大权独揽,他做了多少以权谋私的事,那还用得着说吗!秦桧甘心充当赵构的工具,当了一辈子,就因为他可以从赵构那里得到高官厚禄。

两个人互相利用了二十多年,也应该多少有点儿交谊。可是赵构的为人是冷酷的。在秦桧可利用的时候,恩宠有加,甚至曾经承诺过秦桧的养子秦熺可以继承相位,但到秦桧病重,就立即把这个承诺推翻。秦桧垂危之时,他还假惺惺地到床前去慰问。秦桧的养子秦熺迫不及待地问他,父亲的相位由何人继承?他立刻板着脸冷冷地回答:“这件事不是你应该过问的。”秦熺不禁失色,知道自己继任宰相无望。本来,赵构早对秦桧有了承诺,而秦熺当时的官职比宰相只差一级,已有提为宰相的可能。

秦熺升官心切,很想在秦桧临死之前,能够三人面对面,把这件事坐实,想不到赵构一口回绝。就在当天,赵构发出诏书,把秦桧一家三代几个人的官职一起免掉,秦桧在病榻上得到这个消息,一气之下,呜呼哀哉!秦桧在临死前终于明白,赵构完全是在利用他,两人之间并无任何情义可言,也无信用可说。赵构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秦桧病死之后,高兴地对杨存中(这个杨存中就是骗岳飞上杭州的杨沂中,赵构很宠信他,后来把他改名杨存中)说:“朕今日免于靴中置刀矣!”原来他并不相信秦桧,时时都在提防,每次单独接见秦桧之时,都要在靴子里藏着锋利的匕首,以防不测。秦桧既死,他往后也就免了靴中置刀之劳。

在帝制时代,一个人只要登上了帝位,就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可以对自己治下的臣民发号施令,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赵构既然决心要杀岳飞,那就可以任意加上一个罪名,公开杀了就是,何必还要那么小心翼翼,精心策划,每走一步,都要遮遮掩掩,暗地进行,惟恐让别人抓到短处,拿到把柄。这是因为赵构的帝位来得并不正当,过去又有不少把柄抓在臣民手里。如果自己做得过分,随时都可以激成大变,会被臣民拉下马来。1129年的苗、刘兵变,他已经被逼退位,几乎被杀,还算他会拉别人当挡箭牌,自己装痴卖傻,才算侥幸保住了帝位。1138年为了与金国签订屈膝投降的和约,激起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杭州城里群情汹汹,几乎酿成大变。赵构自己躲在宫中,不敢露面,只由秦桧代他向金使行跪拜之礼,悄悄签订和约,才又逃过了一劫。

这次赵构是在岳飞大破金兵于中原,正欲挥师渡河北伐收复失地的关键时刻,加以破坏,使得“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后又对已立大功、人人敬仰的岳飞加以谋杀,以牺牲岳飞为代价换得金国兀术再度允许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和约》。这件事情做得实在太过分了,太伤中国老百姓的心了。如果把这些经过公之于众,必然会激起全国军民极大的愤怒,所引起的冲击波一定比前几次还要大得多,会使南宋小王朝这只孤舟立即在汹涌澎湃的怒涛中翻船。狡猾的赵构绝对不敢这么做,一切罪恶行动只能是遮遮掩掩地进行,消息只能是渐渐地透露出去。这样,冲击的力量就要小得多,好像把一次大地震化为许多次小地震,能量逐渐释放出去,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小得多。历史上有许多大事,在爆发的当时震惊全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惟有岳飞冤案这件事,让所有的中国人创巨痛深,经久不忘。好像一次极大的地震,余震千年不绝。直至今天,大家谈起这件事来,还觉得怒发冲冠,悲愤不已。

当时的几部史书,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等,记事都比较真实,少有遗漏。如果岳飞是明正典刑,斩于东市,记载一定是一致的。但是岳飞是被谋杀的,是被暗害的,所以出现种种说法,各不相同。

《三朝北盟会编》中说:岳飞是在狱中被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