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58

第58章 主凶是谁 (2)

《岳侯传》中说:“侯中毒而死,葬于临安菜园内,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云。”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秦桧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

岳飞死后,遗体被抛于大理寺后花园内,后有义士隗顺冒着极大的风险,把遗体偷运出城,秘密埋葬,称为“贾宜人墓”。

民间传说更有说岳飞是被拉肋而死的,是被腰斩的,还有说是被剥皮的。

岳飞的冤死,引起广大军民极大的愤慨。杭州的街头巷尾,随时都会出现不满言论的小字报。如岳飞冤死两年多之后,有内侍右武大夫白锷的馆客张伯麟在太学壁上题字曰:“夫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讽刺赵构已忘杀父之仇,因为当时徽宗赵佶已经死在金国)!”万众围观,议论纷纷,赵构因此狼狈不堪,老羞成怒,把白锷和张伯麟都充军到岭南去。

1150年发生秦桧被刺事件,说明民间为岳飞鸣冤与报仇的活动波澜起伏,一直没有停息。殿前司(禁卫军)军校施全,在杭州望仙桥等候秦桧乘轿上朝的机会行刺,他手持斩马刀猛扑上去,可惜未能砍中,只砍断了一根轿柱,被捕送大理寺,秦桧亲自审问。施全慷慨陈词说:“天下之人皆欲杀金虏,只有你不肯,所以我才要杀你!”秦桧从此深怀戒心,很少外出。

1151年,御史中丞汪澈到鄂州(今武昌)岳飞旧部军营巡视,官兵们纷纷向他申诉岳飞之冤。他当场表示,愿意回朝奏闻。此语一出,全军“哭声如雷”。

又过了四年,秦桧病死,一些正直的官员认为这是替岳飞说话的好机会,就纷纷上书给赵构,建议为岳飞平反,并把冤杀岳飞的罪责推到秦桧头上。赵构心里明白,冤杀岳飞一事从策略上来说实在是做错了,但已不及后悔。唯一化解矛盾的办法就是平反,不为岳飞平反,难以收揽人心,对他自己的统治不利。从这时起,为岳飞平反一事才提上了议事日程。也就是说,大家可以议论了,但要真正行动,还需要有很大的力量来推动。当时金主完颜亮从上京迁都燕京,日夜策划南侵。赵构应对无方,惶惶不可终日。群臣乘机上书劝赵构说:岳飞冤死,致使三军夺气,士气不伸,要想抗金,必先伸岳飞之冤,“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直到公元1161年秋,完颜亮发兵六十万大举南侵,前锋迫近长江,两淮之地尽失,赵构迫不得已,才接受群臣的建议,允许岳飞、张宪的家属返回家乡。这年年底,岳飞的李氏夫人与三子岳霖才回到了江州的家园。

又过了几个月,到了次年六月,赵构禅位给养子赵昚。在南宋各帝中,赵昚还是一个比较奋发有为的人物。他深知岳飞之冤,但在没有继位之前,他不便插手此事。到他自己登基一个月之后,就以赵构的名义,下诏正式为岳飞平反,追复岳飞一切原有官职,搜求岳飞遗骸,以礼改葬于西湖边上的栖霞岭,修墓立祠,千秋祭祀。对于岳飞谋反的罪名,当然是彻底推翻。这时秦桧已死,对于冤杀岳飞的罪责,也就一股脑儿都推到秦桧头上。大家也就顺水推舟,把奸臣秦桧痛骂一顿,以泄胸中之愤。这样就在后人的头脑中造成了一个假象:冤杀岳飞的罪魁祸首不是高宗皇帝,而是奸相秦桧。

所谓“平反”,就是用国家(或判案的机关)名义发一份文件,承认过去判错了,现在加以纠正,为被冤枉的人恢复名誉。对于“平反”,历代王朝都是非常吝啬的。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由于皇帝拥有无限权力,司法又不独立,皇帝作出一个错误的决定,立刻就会造成冤案。如果发现有错就要平反,哪里平得了那么多!随便举两个例子来说,刘邦大杀功臣,制造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一出出大悲剧,请问给谁平反了?朱元璋也大杀功臣,每一件案子都大肆株连,有一案株连到数万人的,请问又有谁能够平反!古往今来,冤案冤狱,代代都有,时时都有,请问能够平反的又有几人!

而且,平反等于认错,如果是皇帝自己把事情处理错了,就等于皇帝自己认错;如果是官员们办的,皇帝也有失察的责任。总之,给冤案平反,就等于批评了皇帝,让皇帝脸上无光。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历代王朝是不会给任何人平反的。

在宋代,对冤杀的官员平反更不容易。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早就在太庙里立了“誓牌”,规定子孙后代“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是公开地赌咒发誓。既给岳飞平反,就等于承认错杀了岳飞,赵构就违犯了老祖宗订下的“不得杀士大夫”的誓言,把自己打进“天必殛之”的行列里。不是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肯干的。赵构在谋杀岳飞之后,看到各方面的反应如此强烈,也知道这件事确实做得太过分了,得罪了天下后世,自己成了千古罪人。不为岳飞平反,无法对将士们交代,不能振作士气,也就无法抗金;要为岳飞平反,有些话自己确实说不出口。最后只好自欺欺人,把罪责一起推到已死的秦桧头上。

行文至此,我们对于这个历史上的悬案——谋害岳飞的主凶究竟是谁,已经不难作出结论: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口是心非的大卖国贼赵构。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千秋功罪应该加以评说。论功应该褒功,论罪应该罚罪,对当年谋害岳飞的罪犯追究罪责,铸为铁像,使之永远跪在岳飞墓前,自是千该万该。但是为什么跪像中只有从犯秦桧、张俊、万俟卨与王氏,而没有主凶赵构?不把赵构拉出来亮相,实在不足以服人。

为了打破帝制时代的臣民意识,不为皇帝掩过饰非,让历史恢复本来面目,我们不妨在岳飞墓前增铸赵构跪像,使得“君”跪“臣”前,成千古正义之创举,立价值重估之丰碑,此举必然大快人心。

或曰:“白铁无辜铸佞臣”,赵构是君不是臣,怎能和群臣跪在一起。其实赵构也是臣,他向金国奉表称臣,非“臣”而何?只不过其他诸人是宋之佞臣,他是金之佞臣而已。

或曰:跪像乃历史文物,岂能随意增减?这是不明历史真相。事实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即岳飞平反的四百年之后,始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个跪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又增加张俊一像,不久撤掉王氏、张俊二像;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又将四像恢复。这样加加减减,都是明代人干的事。为什么明代人可以增,也可以减,我们现代人反而不能增减?

或曰:赵构是皇帝,总要给他留点面子。其实,在君主时代要给皇帝留点面子,犹有可说;到了民主时代,还要给皇帝留面子,真不知道还能提出什么理由!而且,赵构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和张邦昌、刘豫一样,都是金国册封的儿皇帝,他杀害岳飞的行为,正是汉奸卖国贼的行径,我们为什么不给张邦昌、刘豫留面子,却要给他留面子?

英国直到现在还是君主立宪的王国,他们并不避讳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的历史;法国现在已经是共和国,也不避讳路易十六因为犯了叛国罪而被处死的经过。他们是把大活人送上断头台,我们不过是为八百年前的古人铸造一个跪像,仅仅属于口诛笔伐的范围,难道还有什么顾虑!更何况,我们早就有了“民贵君轻”的学说,古圣人也有“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的说法,对于国人皆曰可杀的昏君暴君,可以诛之。现在只为汉奸卖国贼儿皇帝赵构铸一个跪像,谁曰不宜!能够增铸一个赵构的跪像,是对八百年来一大历史公案作出了圆满的交代,足可告慰民族英雄岳飞的在天之灵。

在对岳飞冤案的探讨告一段落之时,作者想要提醒读者的,是请不要发生误会,因为有了岳飞这一冤案,就把宋王朝看成一个正义不申、公理不存、政治黑暗、邪恶横行的极其糟糕的朝代。恰恰相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代王朝之中,宋王朝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朝代。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相当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虽然是君主专制,也还是有一套基本上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皇帝的行为也还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可能任意妄为。以岳飞一案为例,赵构虽然身为皇帝,对于岳飞也不能想杀就杀,还得动用自己许多亲信,费了许多周折,拖了许多时日,才很勉强地达到了目的,但是后遗症还十分严重。为了消除不良影响,二十年后他还得亲自为之平反,恢复名誉。也许有人会说,岳飞是影响很大的知名人物,才能如此。我们不妨再看看位居七八品的小官胡铨,他敢上书皇帝请杀秦桧之头。官居宰相的秦桧恨他一辈子,就是杀不了他。这说明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的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效的。在八百多年前的君主专制时代,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颇不容易。这在别的朝代,例如此后的元、明、清各代,都很难与之相比。

岳飞被加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冤杀,二十年后就平反了。但是他被后人稀里糊涂树为“愚忠”的典型,却至今得不到澄清。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岳飞恢复名誉,通过探明史实,消除对他的误解,使他尽瘁国家民族、敢于对卖国贼皇帝赵构不断抗争的一片苦心能够大白于天下。最后作者谨赋小诗一首作为本章的结束语。诗曰:

平生为国不为君,

还我河山一片心;

欲起岳王与共语,

使知千载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