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60

第60章 他为岳飞平反

比较而言,赵昚在南宋的9个皇帝之中还算是个拔尖的人物,所作所为,并不令人失望。只可惜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虽然在改革内政力图振作、发动北伐恢复中原两个方面都尽心尽力,做出了不少成绩,最后还是壮志难酬。因为他做皇帝一共才二十七年,却有二十五年生活在卖国贼赵构的阴影之下。赵构虽然把帝位传给了他,但是还以太上皇的身份在各方面控制着他,等到赵构去世,他也垂垂老矣,要想有所作为,可惜时日无多,来不及了。

南宋初年那一段时间,正合民间谚语所说的两句话:“好人不在世,祸害一千年”。当时,凡是对国家中兴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文官武将寿命都不长久,使人深感遗憾;但是不少贪生怕死尸位素餐之徒却能活到高龄。这是什么原因?其实也好理解。凡是忠于国家的文官大都殚精竭虑,宵旰为劳,可以说是累死的。例如宗泽,他如果能够多活一两年,王师一旦北伐,失地可以收复,国家中兴有望,可惜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凡是忠于国事的武将大都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正在青壮年时代就战死在战场上。至于只活到39岁的一身系天下安危的岳飞,却是由赵构亲自害死的。民间谚语的“好人不在世”正反映了广大老百姓对岳飞冤死的痛惜。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寿王赵德芳的六世孙,生于秀州(今嘉兴)。因为赵匡胤与其长子德昭、次子德芳都是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所谋杀,从此以后,当皇帝的从宋真宗赵恒直到南宋的高宗赵构,全都是太宗的子孙,太祖的子孙完全没有份。赵构原来有个儿子赵旉,后来夭折,他就绝了后。民间传说认为赵构绝后,正是赵光义杀害太祖父子三人的报应。这就反映了民间有一种同情太祖子孙、仇视赵光义的情绪。赵昚即位后,当时著名史官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有意记录了赵光义谋杀太祖父子三人的蛛丝马迹,让其流传后世。赵昚知道自己是太祖后代,也理解民间一直有同情太祖子孙、仇视赵光义的心理,亲自审阅书稿时就对李焘的记载采取支持与认可的态度,让赵光义的劣迹永远流传后世。赵昚的这种态度,后代的史学家都能看得出来,赵构对此当然有所察觉,但是不便明说。因为他是赵光义的子孙,一旦明说,引起争论,会把赵光义的丑事揭得更多,反为不美。这样的事,只好打肚皮官司。

赵昚对岳飞非常推崇,在他未成年时,岳飞曾经见过他,和他有过一次长谈,还引起赵构很大的怀疑。岳飞被害时,他才十四五岁,心中对此非常不满。对于赵构,因为是义父,不便正面指责,对于秦桧,就少了一层顾虑,每每在议事时不客气地对他加以贬斥。秦桧也把他当作眼中钉,曾经多次活动,想把他这个接班人拉下马来,只因为有很多正直的官员在力保,赵构自己也认为立了太祖之后能够俯顺民情,有讨好臣民的作用,不便轻动,才没听秦桧的话。在给岳飞平反这件事情上,虽然是赵构所同意,但是赵构只是在金兵重新南侵的时候,碍于舆论的压力,才不能不同意对岳飞作有限度的平反,好给前线将士一个交代。但是赵昚在自己继位之后,就大张旗鼓给岳飞平反,完全超出了赵构所划的范围。他对岳飞评价之高,前所未有,对因受岳案牵连的人员一一官复原职,慰勉有加。他的这些做法赢得了老百姓一片喝彩之声,给自己带来很高的威望。对岳飞评价很高,也就相对地贬低了谋害岳飞的赵构与秦桧,当然为赵构所不满,这是父子两人大打肚皮官司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赵昚被赵构养在宫中二十多年,一直没有确定太子的身份。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构一直在尽力医治自己的不育症,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个亲生儿子来继承帝位;二是秦桧和他手下的那批投降派从中作梗。秦桧自己的养子秦熺是个无能之辈,他看赵昚聪明能干,惟恐将来秦熺对付不了赵昚,保持不住相位,就一再出坏主意,建议赵构对接班人一选再选,总想挤掉赵昚。君臣两人在选太子的问题上勾心斗角,各有各的打算。赵构希望选个聪明能干的,秦桧希望选个庸碌无能的。从幼童到成人,赵昚通过二十多年的多次挑选,终于突破重重难关,最后坐上了帝位。

在幼童时代的竞争中,赵昚以他的沉静、一点也不浮躁而引人注目,打败了那些逗猫惹狗的顽童,进入了皇宫。在少年时代的竞争中,赵昚以他读书的过目不忘与应对进退的彬彬有礼压倒了他的对手。虽然赵构自己一生荒淫无度,但是他却不愿自己的接班人也荒淫无度,所以才对已经成人的两个候选人——赵昚与赵琢出了一道很厉害的考题,那就是各赐十名美人作为侍女。这时幸亏赵昚的师傅史浩对赵昚从旁提醒。史浩对赵昚说:“这是对你的一次重要考验,你要经得起考验才行。这些美人都是伺候过皇上的,你也不用管她们和皇上有什么关系,对她们尽量尊重一些,以对庶母之礼相待,绝对不会有错。”果然,不久之后,赵构把这二十名美人召回,一一询问,发现赵琢和那十名美人全都有了说不清的关系,而赵昚对这十名美人则是彬彬有礼,秋毫无犯。赵构十分高兴,随即拍板,决定立赵昚为太子。

赵构不是一个做事痛快的人,他把赵昚一直养在宫中,养到30多岁还不肯立为太子。这时候为什么一下子就想通了,这中间还有个不可告人的想法。那就是当时的金兵一再南侵,虽然依靠许多忠勇将士抵挡了一阵,他总担心一旦抵挡不住,金兵打过江来,他就会像父兄一样,再当俘虏。他已造好了几百艘大船,准备在情况紧急时可以下海逃命。但是这个皇帝的名义是个包袱,有了这个名义他就不能先走。如果他丢下臣民不管自己先逃,别人就可能理直气壮地推翻他,三十年前的苗、刘之变就是例子。倒不如学一学他父亲赵佶的办法,早日禅位给太子,到时候自己可以逃命。

以后形势好转,他可以回来当太上皇,依然掌握实权,决定国家大事;如果形势恶化,他就可以驾着大海船一直逃到海外去,出国当寓公去了,而由新皇帝来为自己当替死鬼。可见他对赵昚也没有安什么好心。他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底册立了太子,六月底进行禅位,自己当了太上皇。退位之前,已经作好了屈膝谈和的一切准备,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任宰相,并且下令撤销专为抗金而设立的招讨司,从各方面捆住赵昚的手脚,让他不能放手抗金。总而言之,赵构在退位之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保护金国的利益,他这个赵家的子孙实际上已经当了金国的孝子贤孙。

赵昚登上帝位的前一年,1161年冬,发生在长江南岸距离建康不远的采石矶的采石之战,宋军大胜。这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采石之战,给宋廷朝野上下,广大军民,也给一心要当中兴之主的赵昚,带来了“宋室中兴”的希望。

1127年的靖康之耻,是所有中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隐痛。十三年后,岳飞大破金兵于中原,还我河山,指日可待,举国上下,万众欢腾。但是转眼之间,赵构、秦桧遵照金国的意旨,共同诬杀岳飞,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约,赵构“去帝号,去国号”,把堂堂的宋朝皇帝自贬为“江南国主”。到1161年采石大捷为止,这种奇耻大辱压在全国老百姓的心上已经压了二十年之久,一旦爆发起来就成了一股难以抗御的力量,采石大捷就是这样得来的。

1149年,金国宗室海陵王完颜亮刺杀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此人凶残暴虐,他羡慕南方的富庶繁华,自从登上帝位,就一直怀有南侵的野心。1152年,他迁都燕京。1159年,他下令建造战船,并且征调诸路猛安谋克军。1160年,又征调诸路汉军。1161年初,完颜亮迁都汴京,为了立威,大杀宋辽宗室一百三十余人。这年秋,他亲统三十二位总管的兵马,号称六十万人,准备大举南侵。赵构慌了手脚,又想备船下海逃命。右相陈康伯与兵部尚书杨椿坚决主张抗战,反对逃跑。当时有人建议放弃杭州南逃,陈康伯拍案而起,怒吼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在大敌当前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朝廷中抗战派的官员纷纷指责投降派的官员颟顸误事,群情愤慨。赵构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赶紧顺风使舵,立刻罢免了秦桧余党左相汤思退,而把陈康伯调为左相,杨椿升为副相,接受陈、杨两人的意见进行布防。

1161年冬,完颜亮指挥几十万金兵在西起大散关东至淮河的千里边境上发起全面进攻。首先是西路金兵南侵大散关,被宋将吴璘的队伍击退,宋军随后还攻克了秦州(今天水)、洮州(今临潭)。中路金兵从汴京南攻襄樊时屡次为宋军守城将士所拦截,全无收获。东路金兵被带病进驻扬州的老将刘錡所力阻,一筹莫展。只有宋军负责淮西防务的将领王权观望不前,迟迟不向江北进兵,坐失战机,金兵得以从容渡淮,直抵长江北岸,江南大震。宋廷因王权失职,把他罢官召回杭州惩办,另委李显忠继任,并派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虞允文前往江南一带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