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黄历”也叫“皇历”。因“皇历”的封面多用黄色纸张,故也被称为“黄历”。历朝历代都有历法,不过都是以黄历为基础。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并宣布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被称作“皇历”了。
“皇历”里面记载的历法,一般是以年为限,第二年就应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那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过时的“老皇历”是使用不得的。不能与时俱进,坚持旧观念,拿老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出错,就被人们讥笑为“老皇历”。
老公、老婆
“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
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耳目
“耳目”一词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义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语录,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礼。眼睛能视能见,耳朵可听可闻,于是在古汉语中,耳目再引申为审察和了解的意思。作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义。如《国语·晋语五》中说:“若先,则恐国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这种审察、了解的功能,于是发挥耳目作用的人,如我们今天说的特工、暗探、线人等,便也成了别人的“耳目”。《汉书·赵广汉传》载:“赵迁颍川太守,……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这里的“耳目”,指为间谍情报机构刺探情报的人。和当今一些国家的安全部门的间谍活动有很相似的地方。
耳环耳坠
女子戴耳环耳坠,古已有之。它源自两个传说。
其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幸遇一位名医,名医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朵上,以示永远不忘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耳环后,她更显得眉清目秀,并逢人传诵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相继传开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据现代中医证实,针刺耳垂确能治疗眼疾。
其二,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孩儿,夫妻们把女孩视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了,娇惯成一身的坏毛病,走路摇头晃脑,没一点儿女孩的温柔端庄。老两口非常着急,怎么规劝都不见效。这样的女孩出嫁都成了问题,这可怎么办?老两口灵机一动,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儿,绳儿下端系一贝壳,这样,只要姑娘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从此以后走路就不乱晃头了。
后来很多姑娘纷纷仿效,以便使自己显得端庄文静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坠的装扮习俗。随着耳坠材质的不断高档化,戴耳坠确实高雅端庄,气质不凡。
百姓
“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
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百货店
现在的百货公司、百货商场货架上摆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品种之多,数以万计。那么,为什么非叫“百货店”呢?
相传,清朝年间南方有一家杂货铺,生意兴隆,铺里的货物样样都有,掌柜的便为自家的店铺起了个“万货全”的字号。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访,一见“万货全”的牌子,就想,这口气也太大了。当下,乾隆把伙计叫来,开口说道:“我买把粪钗子。”小伙计赶紧递过来几把。乾隆一看说:“我不要铁的,要金的。”小伙计一看来头不对,急忙把掌柜找过来。掌柜说:“小店确实没有金粪钗子。”乾隆说:“你这里不是万货全吗?”掌柜为了求得太平,忍住气,叫伙计把招牌摘下来,然后说:“小店备货有限,今后不敢吹‘万货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请给起个字号吧。”乾隆随口说道:“就叫‘百货全’吧。”后来,店主听说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胜,赶紧把“万货全”改成“百货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兴隆了,发了大财。这事传开后,其他店铺纷纷效仿。从那时起,“百货店”的名称被正式固定下来了。
可叹,当下这“百货店”老字号牌子被“购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见到“百货店”、“百货公司”的牌匾了。
百褶裙
时装是过几年一轮回,“百褶裙”是前几年年轻女性的流行裙装,穿上百褶裙显得青春靓丽,楚楚动人。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来历一。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猎人,安套绳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着野兽。有一天,猎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见套住了一只狐狸。猎人正要挥刀砍死狐狸,不料狐狸开口说话啦:“年轻人,别动手。我是天神的女儿。”说着脱去狐狸皮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她看上猎人的勤劳勇敢,自愿与猎人结为夫妻。
猎人与狐女结成夫妻后,生了一儿一女,可是,自从她脱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适合的衣裳,儿女大了,自己老光着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满意的衣服。
猎人回到家,不见妻子,十分着急。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猎人打着伞,进山寻妻。在一个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听妻子诉说了苦恼,猎人灵机一动,扯掉伞骨,把伞衣递给妻子做了裙子。伞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间挂不住,手一松便脱落下来。狐女只好提着裙子走出山洞。这时雨过天晴,山间出现一道彩虹,狐女赶忙剪下一截,当腰带把裙子紧紧扎住。这样一来,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来像踏云,腰带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从此以后,这式样便传了下来。
来历二。从前,苗家妇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脚裤。那时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个朝天洞,洞里住着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脚有碓杆粗。它时常出来抢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边勤快而美丽的兜花姑娘拿着伞出门干活,直到天黑都没回来,原来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尽折磨,可是没有办法逃出来。一天深夜,她哭着哭着睡着了,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指点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晒太阳的大石头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来。
姑娘依计采集了许多松脂,涂到那块大石头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挣也挣不脱。姑娘趁机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个月,衣裤全被树枝挂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这样回去见乡亲,只好把来时带着的伞抽掉伞骨,用伞衣套在腰上,遮住下体。回到寨子,乡亲们见了很新奇,姑娘们立刻仿照伞裙的样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开像伞,合拢起来也像伞的百褶裙。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意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俗语出自汉朝。
汉武帝时,居住在甘肃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的羌族各部落,归顺汉朝。到汉宣帝时,西羌各部族开始秘密和匈奴联络,甚至准备向匈奴借兵,“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准备彻底推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立统一的羌族政权。自此,汉朝对于羌族的控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困难的局势,宣帝派人向曾参加过武帝时北征匈奴的老将军赵充国请教,派谁去才能解决问题。赵充国说:“没有谁比我更合适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如何,需要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安排,不能离开现场具体情况,纸上谈兵。我愿意先尽快赶到金城,从当地了解情况,制定好应对的计划,再向陛下回复,请陛下相信老臣。”到达金城之后,赵充国充分了解情况,准备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稳守不出战,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联军中并不坚定的部分首领,对和汉朝作战产生了怀疑,引起了羌族内部矛盾。稳扎稳打,一战击败羌军主力,其他羌军纷纷倒戈,投降汉朝,西羌局势终于安定下来。
自此,“百闻不如一见”便流传后世。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一俗语比喻已经败落的事物,还能奄奄一息地维持一段时间,甚至死后还能发挥一定作用,属贬义。
此典源出《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讲的是魏明帝临终的时候,委托曹爽、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当时,曹氏宗室有个叫曹冏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权的危机,上书劝告曹爽,叙说了历代皇族统治灭亡的原因,劝说他亲本族、友异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变。为此,曹冏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来讲明道理。他劝说道:“如果没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树根腐朽,树叶就要枯萎,枝叶繁茂,树根才能得到庇护;枝条凋零,树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因为这种虫子脚很多,所以虽然死了,也能支撑其身体不倒。”这句话讲的都是自然现象,却寓意深远。
可惜,这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无力回天。
死板
“死板”指一个人做事不灵活,不知变通。它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钱粮台是古代官府铸造钱币的地方,那时的钱都是铜水、银水倒进一个一个的模子铸造出来的。而这种造钱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这种铸钱技术始于宋代,清代翟灝的《通俗编》里面讲到宋代规定铸钱的时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这说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为防止盗版贪污钱,规定“板板六十四”不得变更。而最早解释这一俗语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这是“死板”一词的直接来源。
死马当活马医
“死马当活马医”,其含义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做出的拯救举动。典出宋·朱翌《猗觉寮杂记》。
在古时候,有一个人的良马死了,伤心地闭门谢客。郭璞找上门来,说可以将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来一想,反正马已死了,姑且听听他怎么说吧。郭璞何许人也,晋书有《郭璞传》,郭璞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训古学家,还是一位高明的兽医。
郭璞指点:“派一个健壮劳力,拿一根长竹竿,往东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树林,就用竹竿猛打,会得到一个小动物,把它拿回来,马就能活过来。”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一见死马,立即凑过去,与马接吻,猛吸马的鼻子,不一会,这马就站起来,又跳又叫,与平常无不异。
这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出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一词语的意思是说成败乃由一人为之。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