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军服改为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耍花枪
现在指那些巧言花语、光说不练或只会摆花架子的行为。它的由来得从“枪”说起。
中国古代军队里有一种在长杆上装上锐利尖头的武器,叫做枪,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实战之利器。历史上枪使得最好的要属三国的赵云和南宋的岳飞。
而花枪并不是一种武器,它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使用的一种道具之一,枪杆大约有五尺长,枪头像梭,通常全是木质,枪头染成银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样。在枪头下面系着红缨,耍弄的时候借助着纤细的枪杆,枪头会抖动起来,红缨乱舞,使人眼花缭乱,故此得名“花枪”。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会有角色舞动花枪,动作娴熟优美,给人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对花枪》,京剧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该剧,不仅唱功极好,“对花枪”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戏迷喜欢。不过,“耍花枪”的动作大多是花拳绣腿的假动作,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虚招,在真实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不能“耍花枪”。
赵公元帅
民间认为“赵公元帅”是财神爷,供奉该神可以发财致富。
“赵公元帅”原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财神爷。名字叫赵公明,晋代时已出现。在《搜神记》中他是个冥神,在隋唐两代,他是个瘟神,当时人们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赵公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这是他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的来历。这时赵公明的面目已焕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帮助做买卖者求财盈利的财神爷了。赵公明成为财神爷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大肆渲染描绘,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后,赵公元帅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听从他的差唤。“招财进宝”一词便始于此。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又把财神爷请回来了,在大小饭店的显著位置,多有供奉财神的,以求好运发大财。但不要忘记诚信为本。
赵钱孙李
“张王李赵遍地刘”是中国的五大姓氏,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们列在篇首,而让“赵钱孙李”开篇呢?
“赵”姓在《百家姓》中为什么居于第一位?关于这个问题,宋人王明清已经作出了考证。他认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问题,和编辑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关。《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国吴越国的一个儒者之手,之所以将“赵”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吴越国是宋的附属国,奉宋为正朔,而“赵”姓是宋朝的“国姓”,故将赵列为第一姓。“赵”姓之后的“钱孙李”及“周吴郑王”排序也是类似的原因: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其正妃姓孙,李是南唐国姓,“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开国者钱镠宠妃们的姓氏。
标点符号
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古书先要学习句读,自己去给文章断句(加标点符号)。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古代也都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欧洲工业革命前,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联手语言文字学家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
不管商业行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认,标点符号确实给人们读书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成为语言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是用来比喻看似在骂一个人或数落一件东西,实际上暗中在骂另一个人或数落另一件东西。那么,“指桑骂槐”与桑树和槐树有关吗?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文武百官晋见皇帝得先穿过宫廷的庭院,因为是龙庭,多栽有带龙字的龙爪槐,这种龙爪槐的树枝,经常把他们的乌纱帽勾落。官员心中有气,可树的名字中带有“龙”字,若对它唾骂便是犯上,只好对着一旁长得类似的桑树大骂出气。据说,这便是“指桑骂槐”的由来。
树倒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力(利)相聚合的人,为首者一倒,跟从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贬义。它源自南宋。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记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新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猴散赋》一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了侍郎。曹咏当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独有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整厉德新。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寄给曹咏。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这篇赋很快便在临安传开,遂成俗语。
相思树,连理枝
“相思树”和“连理枝”比喻男女爱情忠贞不移。典出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据载,宋康王偶见一美貌女子,原来,此女是宋康王的舍人韩凭的老婆何氏。宋康王不顾君臣关系,硬是把何氏弄到手。韩凭不满,宋康王就给他定罪,并发配边境修筑城墙。韩凭的老婆何氏写了一封信,偷偷送给劳改的丈夫。信中写道:“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意思是说,她的幽怨很多,虽思念丈夫,可河水太深,不能见面,对夫发誓,要死的决心下定了。后被宋康王发现,韩凭自缢身亡。
尽管丈夫已死,何氏还是不肯屈从宋康王,她又写了一首《乌鹊歌》表明志向,歌曰:“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意思是说,南山有乌鹊,你在北山布罗网,你拿我有什么办法,乌鹊不羡凤凰,妾身不靠宋王。
有一天,宋康王与她登高吹风,她纵身一跳,左右侍从伸手一抓,只抓住了衣服碎片,那些衣服碎片,立刻化作了五彩斑斓的蝴蝶,仿佛是从何氏灵魂里飞出的惊艳幻影。后世梁祝化蝶的创作灵感或许是从这里来的吧。
何氏当场摔死,衣袋内有一份遗书,要求宋康王赐她与韩凭合葬。宋康王看罢暴跳如雷,叫人分离新旧两坟,让两坟隔路相对,还狠狠地说:“你们够恩爱的,看你们能合在一起!”
没过多久,两座坟墓上都长出梓树,十来天竟有一抱之粗,而且树干弯曲,互相靠拢,不但地下树根交错缠绕,树上枝丫也慢慢纠合难分。不知哪来的两只鸳鸯,每天栖于树上,依偎哀鸣,仿佛在控诉宋康王的暴虐,嘲笑他的无能。
宋国人可怜韩凭夫妻,把这两棵树叫做“相思树”。“相思树,连理枝”典出于此。
省油灯
不是“省油灯”比喻某人心地不善,浪费折腾,不让人放心。
“省油灯”源自宋代,当时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省油灯,可见,节能意识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已有之。现在的节能灯,可能是受了“省油灯”的启发。
陆游最早记述了这种灯具,《斋居记事》云:“书灯勿用铜盏,唯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老学庵笔记》亦云:“《宋文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历之。寻常盏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烛不然,其省油几半。”这种灯为瓷制,灯具内有夹层,一端有孔可注入清水,用水冷法使油免于蒸发,可省油近半。
“省油灯”最先在四川地区流行,“汉嘉”在今雅安市以北。当时陆游客居四川,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主管。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省油灯”传播到全国。1999年考古队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一盏宋代“省油灯”,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描述完全一样。考古证明,省油灯并非杜撰。后用“不是省油灯”转喻某些人品行不端。
点心
“点心”指糕饼之类的食品。《唐书》记载: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唐书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早饭一般叫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的饮食有关的意义。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可见,清时“点心”与今接近。
那么,“点心”源自哪里呢?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时期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点心”虽仍以糕饼为主,但已不限于此,一些随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这个范围内了。
点卯
什么是点卯,就是旧时官员的考勤。点卯来源于古代朝廷的早朝制度。古代朝廷每天早晨都要进行朝会,也就是常说的早朝,朝会时一般定在黎明时分,也就是“卯时”。“卯时”即清晨五时至七时。所谓“点卯”即源于此。
地方官署也是卯时开始办公,官员吏役按时到位,按名册一一点名或者核查,即例行的“点卯”,其名册叫“卯册”。吏役每晨卯时到衙署听候点名,叫做“应卯”。
古代朝廷和地方官署都是卯时“上班”,可见中国历史上的考勤制度还是比较先进和勤政的,比现在国家规定的早八点上班还提前一个多小时。
点天灯
在古代,“点天灯”是一种惨无人道的死刑刑罚。它是借用了“天灯”这个民俗活动作为刑罚名称。
古代汉族有一种节日风俗,元旦夜晚,每家每户在屋楼上用长竿悬挂灯盏,通宵达旦,称“天灯”。一为烘托节日气氛,二为祈求五谷丰登(灯),岁岁平安。
后来,酷吏们竟受到“天灯”的启发,发明了“点天灯”的酷刑。“点天灯”也叫“倒点人油蜡”,把犯人衣服扒光,用麻布包裹,再放进油缸里浸泡,入夜后,将他头朝下脚朝上拴在高杆上,从脚上点燃,直到将人体烧完方灭。史载唐代叛贼安禄山就是被这种刑罚处死的。据此,“点天灯”的刑罚最迟出现在唐代。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时代,川湘一带还存在“点天灯”的酷刑,这种点天灯不同于古代的点天灯,为当地土匪所创,在所谓的人犯的脑袋上钻个小洞,倒入灯油并点燃,让人犯在极度痛苦中被烧死。他们称此为“点天灯”。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剿匪,才彻底消灭了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哈巴狗
“哈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听话,能通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有时把巴结上司的人称为“哈巴狗”,颇为恰当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乡在哪里呢?
它产自东罗马,唐代中国史料称其为“拂菻”。据《旧唐书·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麹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这种聪慧的“拂菻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主妇的宠物,而高昌所献这对“拂菻狗”则成为中国“哈巴狗”的小祖宗。
从唐朝起,国内逐渐有人豢养“哈巴狗”,最初一两百年间,这种时髦而且昂贵的宠物,只限于宫廷喂养。大约在唐朝后期,哈巴狗开始流入民间,随着哈巴狗一窝一窝地成倍繁殖,后来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哈密瓜
“哈密瓜”外形金黄灿灿,肉质丰厚,芬芳诱人,香甜满口,扬名四海。新疆正好有个地方叫哈密,所以人们以为哈密瓜的故乡在哈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哈密瓜的故乡可不是哈密。
哈密瓜的种植历史超过千年,它的故乡确实在新疆,但不是哈密,而是鄯善。鄯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绿水环绕,昼夜温差大,极适合甜瓜生长。鄯善瓜之所以变成哈密瓜,源于人们张冠李戴的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