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7308000000019

第19章 公众舆论权的维护: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2)

根据肖金明等人的分析,公众舆论权的主要特点有:

首先,公众舆论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在民主社会,舆论权是人权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人无自由,将沦为没有人格的奴隶;如果人无财产权,将失去人格的独立;如果人无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自由和权利,其人格也将是不完整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论证“天赋人权”过程中,都把舆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权利。密尔对此进行过详尽的论证。他是这样推理的:“第一点,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正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第二点,纵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第三点,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之多数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不仅如此,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弱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经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成出来。”

对于人来讲,舆论权与人身权、财产权几乎可以相提并论,应当属于基本人权范畴。伏尔泰曾经说过,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因为这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对于社会来说,舆论权是一项大众性权利,与民主、平等相联系,是社会自主性的体现。从法治的角度讲,舆论权属于宪法性质,现代民主国家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舆论权,使之具有不可或缺、不可取代、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性质。

其次,公众舆论权是一项发展性的权利。舆论权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尽管传统专制社会中也有允许民间议论朝政,间或也存在和传播民间舆论,但并不存在以言论、出版等自由为表现形态的舆论权。公众舆论权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形成和发展的一项权利,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权利。公众舆论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于大众媒介发展规模很小,新闻界尚未发展成为独立的职业阶层,“一方是权力,一方是市民和新闻事业,这一简单明快的对抗关系,形成了自由的结构,可以说是当时言论自由的基本构图。”表明这时的舆论权还是一元结构。19世纪中后期,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出现了独立化趋势。在英、美、法等国家相继出现了发行量在几万甚至几十万份的报纸。随着新闻界地位的上升和独立性增强,公众的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分离,从而形成了公众舆论权和新闻舆论权并立的二元格局。与此同时,公众舆论权的内容也经历了一个内容多样化的发展过程。舆论权的传统内容以言论自由为核心,包含了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等多项与舆论密切相关的权利。

随着新闻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新闻采访自由、编辑自由、报道自由、批评自由等构成舆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美国爆发了新闻界和律师界争取知情权的运动。随着“情报自由”、“阳光照耀下的政府”等立法的推进,知情权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成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权利。另外,由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垄断化、公众与报刊的疏离,使公众的言论自由等舆论权受到来自非政府一极的限制,于是出现了旨在克服报刊和大众疏离矛盾,保障社会公众自由地接近、利用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的权利,被称为“媒介接近权”。知情权、接近权同其他与舆论相关的权利,比如反论权、隐私权等成为舆论权的重要内容。

第三,公众舆论权是一项结构性权利。在与舆论相关的权利群中,思想自由是最基本的权利,如果没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等表达思想的自由将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自由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由的一种形式制约着另一种形式,正像身体的这一部分制约着另一部分一样。只要某一种自由成问题,那么整个自由都成问题”。所以,舆论权中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的良性互动将便于舆论权释放更强的能量,使舆论权的能量与其促进政治革新和人权保障、强化社会监督和社会稳定等功能相适应。舆论权的结构还表现为公众舆论权与新闻舆论权的并立。公众舆论权与新闻舆论权应当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形成舆论的统一战线和舆论合力,并与公权力形成一种相对关系。两者的良性互动便于产生强大的舆论能量,而两者的疏离甚至对立却只能削弱和消释舆论的效力,从而弱化舆论权的政治和法治功能。公众舆论权与新闻舆论权不能协调统一,并非舆论权的结构性缺陷,而是两类舆论权的关系性缺陷,更多的是新闻业自身的结构问题。

此外,舆论权与人身权、财产权不同,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主张和实现维护和保障着人的安全和利益,舆论权则在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采访自由、编辑自由等权利和自由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主张和实现中转化为一种社会权力。宪法赋予公民包含着多种权利和自由的舆论权的主要意义侧重于促进和实现普通公众对政府生活的民主参与。政治民主化愈来愈依赖于公众的政治参与。公众通过行使舆论权,以舆论的形式作用于政府生活。因此,舆论权可以视为与政府权力相对的权力,体现为市民社会对政府生活的间接决定力、支持力和抵触力。舆论营造的是一种社会氛围,这种氛围构成了政府权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政治民主化程度主要表现为舆论权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适度,体现在政府权力对于舆论权产生的间接决定力、支持力和抵触力的承受和接纳程度。

(二)公众舆论权与民主政治

政府对公众舆论权的维护前提是实行民主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在专制制度下根本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舆论权。因此,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公众舆论权,必须对民主、民主化、政治发展以及民主制度的构成与实现条件进行研究和论证。

1.民主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民主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阶级赋予民主以不同的含义。王浦劬、燕继荣认为,有关民主的含义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四种:其一,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这种观点被人们称为“古典民主理论”,代表人物是洛克和卢梭,并为密尔、柏尔、麦迪逊等人所继承。其二,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力的归属。这一理论被人们称之为“精英民主理论”,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其三,民主是多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这种民主观被称为“多元民主”,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政治学家R·达尔。其四,民主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主义者、政治学家柯尔。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民主的含义,都具有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都有局限性的一面。笔者认为,第一种定义是民主的本意,而其他定义或多或少都是从这一定义演变和引申出来,揭示的是民主的制度特征和实现方式,有的则是对这一定义的补充。

关于民主的实现条件,也有不同的描述。林肯在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中讲到了民主的内容和特征,他认为,民主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对于这三个词,萨托利这样解释:“民有,是指自治的人民,即直接的民主;相反,人民是统治的对象,人民是被统治者;从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这个意义上说,统治源于人民;统治是经人民选择的;统治受人民指导。民治的含义则较为笼统……民享则是明确地指为了他们(人民)的好处、利益和福祉。”这充分说明民主是现代政治权力的合法来源,是政治权力的伦理基础。可以说,没有民主的政治,不应该称为是合法的政治、合理的政治。在此,萨托利提出了现代民主制的条件。“现代民主制度取决于有限的多数原则;选举程序;和代表权的转移。”英国政治学家菲利普·施米特和特里·林恩·卡尔则认为民主是一种管理体制,其中统治者在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要对公众负责,民主包括八个要素:

第一,民主所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包括在国家强制力下支持制定约束社会的集体规范,做出约束社会的集体选择。

第二,公民是民主政治最与众不同的要素。

第三,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之一。

第四,民主政治等同于公正、可靠、定期举行的选举。

第五,民主政治另一被人民普遍接受的形象是,它等同于多数民众统治(majority rule)。

第六,合作一直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第七,市民社会作为其前提基础。

第八,代表,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在现代民主政治里真正发挥着最大的作用。这里是一种运作机制的民主,而公民、社会、合作、多数制、选举、代表等是建构民主体制的基石。其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主要范畴。

在论述民主条件时,不少学者还认为,要使民主得以运行,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条件,“就其本质而言,它们是民主政治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从以上程序性条件可以看出,作为权力来源的人民和作为建构现代民主政治基础的公民权利,是构成民主政治及参与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些公民权利包括了言论自由、公开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权利,就政治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受惩罚的权利等,换言之,缺少公众舆论权,民主就是不充分的、有缺陷的。

2.民主化与政治发展

民主化是西方学者在研究政治发展理论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政治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战结束以后,亚、非、拉一系列新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出现以后,不仅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问题,也面临着政治制度的有效选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继续对这些国家予以控制和施加影响,全面推行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政策,在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开始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旨在推广西方政治模式和政治文化的政治发展理论。政治发展,从其本源上讲,是特指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化政治体系变迁的历史过程。

在《政治发展的诸方面》一书中,派伊把不同学者对政治发展的内涵理解为十个方面,即:“①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②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③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而这种政治现代化又是以西方的政治现代化为参照标准的。④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的运转和建设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中的民族主义政治形式。⑤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律方面的发展,即现代行政组织、行政秩序与法制的发展。⑥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的过程。⑦政治发展即是建设民主政治。⑧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迁,是一个社会能够理性而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⑨政治发展是政治系统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其中主要指政治动员和权力行使能力的提高。⑩政治发展是多元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

纵观整个政治发展研究,几乎所有的论著都是围绕两个主题而展开的,这就是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有民主优先论和稳定优先论之分。正如亨廷顿和多明格斯所指出的:“政治发展的讨论常常集中于讨论朝什么发展,而不是发展什么。这两个‘什么’发展曾是广泛分析的题目,它们就是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早期分析文章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进程界定为朝向政治民主的进展。而民主发展反过来又与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