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7317500000026

第26章 当前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1)

2006年,“齐二药”、“欣弗”、“鱼腥草”等头顶名牌光环的正规药品害死人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2007年年初,广东佰易药业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又搅起了乙肝风波,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神经。药品事故的频发,将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问题推向公众的视野。所谓药品供应保障问题,是指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由于药品审批、生产流通、监督管理,到消费环节这一链条存在种种不规范操作,导致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权药交易”,不仅使老百姓看病吃药增加了成本,而且加剧了“看病难、吃药贵”的社会问题。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运转之目的即为满足药品需求、保障药品安全、创新药品种类、畅通药品流通等,这些都与公众利益相涉,正因为如此,在社会转型期间,在公众主体意识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前提下,该体系涉及的问题也引发了舆论长期而广泛的关注。而舆论作用的发挥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那么,引导相关舆论使其更多地发挥正功能,进而促进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积极解决的必要性日显。

本章以《南方周末》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出发,探究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议题是如何被建构的。

第一节当前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现实呈现

医疗卫生体系枝蔓庞杂,如果将其看做是一个大厦,那么“其中有四梁八柱。这四梁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在卫生医疗体系的这些子系统中,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决定着药品的生产和安全,决定着药品的成本和流通,为其他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因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可算是基础体系。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监督各个环节,既有政府的责任,又有各方的利益。我国的药品供应经历了政府统一调配和市场自主调节两个阶段。政府统一调配在药品资源紧缺时期,对于优先满足最迫切的用药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得过多、统得太死,抑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药品供应紧张的局面长期得不到缓解。药品市场放开之后,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药品的特殊性被忽视,商业共性被放大,导致在药品的生产、消费等环节出现了恶性竞争、药价虚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药品的消费环节——“看病贵”,药费比重大

目前,在我国的卫生医疗体系改革过程中,由于药品购销体制改革进展不快,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收效不大,再加上新药审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根据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数据,自1997年至2006年,国家对药品的降价次数已有19次,涉及金额近400亿元,但人们在市场上仍难找到“降价药”的踪影。在民间,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费用过高,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对看病费用的支出已不堪重负,而药品费用在病人医疗费用支出中占据很大比重,“看病贵”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药品费用贵也备受争论。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的数据情况如下:

第一,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据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7年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135.8元,比上年增加7.1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增长5.5%;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964.4元,比上年增加295.5元,增长6.3%。扣除价格影响因素,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增加0.6元,增长0.5%;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增加57.2元,上涨1.2%。

第二,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

2007年,卫生部门所属五级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上涨幅度有所不同。按当年价格计算,部属和县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上涨高于10%,省、地级市、县级市属医院上涨低于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6.6%、0.5%、0.2%、1.3%、4.8%。按当年价格计算,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上涨高于10%,部、省属医院上涨低于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0.4%、0.1%、4.9%、6.3%、5.9%。

据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7年,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中,药费为67.9元,占50.0%;与上年相比,药费增加2.9元,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中,药费为2144.0元,占43.2%;与上年相比,药费增加152.0元,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

从综合医院门诊到住院病人,从卫生部属的医疗机构到县属医疗机构,在其医疗费用中,药费都占据很大比重。

二、药品的生产供应环节——安全事故频发,药品供应紊乱

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神经。药品事故的频发,展示给我们的是从药品监督管理、生产、流通到消费环节这样一个不安全链条。

其一,新药审批流于形式,药品安全无法保证。中国制药企业热衷于申报“新药”,一旦拿到新药批号,企业可以自行定价,卖个好价钱。于是,近几年,市场上出现许多药品报批公司或机构,他们聘请有关官员和专家为顾问,按月或按项目发放“薪金”。通过这些公司或机构申请一个新药批文,如同变魔术一样将至少5年的正常速度缩短到一个星期至几个月。仅2004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的申请,而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仅受理了148种。层出不穷的新药令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老医师也眼花缭乱。

其二,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一种药品从厂家到患者手中,需要经历多少个中间环节呢?有统计称,大约需要经过6-9个环节,而中间商则不计其数,有的是有营业执照的公开交易者,有的则是暗箱操作的隐性交易者。前者包括6000多家制药企业、12300家药品批发企业、18万家零售药店、1349家药品连锁店(共设4万家分店)、30多万家医疗机构和上万家药品代理机构;后者则可能是10万多名医药代表、30多万个医院药房、210万名有处方权的医生、上万家招标代理机构、一些医院的院长、药房主任和采购员,还有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上大量现金交易的个体药商等等。就这样药品零售价中约有70%进入流通环节。

其三,以药养医制度沉疴,病患难觅降价药。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医学院教授和瑞芝说:“目前大医院药品收入平均约占医院总收入的50%至60%,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这一数字已高达80%至85%。在利益驱动下,高价药和‘大处方’成为医院和医生的必然选择,而那些利润少的降价药,自然被打入‘冷宫’,最后从市场上消失。”

其四,药品监管产生寻租空间,形成“权药交易”。2006年12月28日,已经去职一年零六个月的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中纪委“双规”。就在郑去职十几天后,时任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便被检察机关直接查处。随后,国家药监局原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等多位药监官员相继被查,国家药监局内整肃风起。2007年7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在北京被执行死刑。药品监督管理是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领域和“先行部队”,而监管机构内部的腐败将为药品审批大开方便之门,郑在职之时,所审批的新药有多少是实至名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一纸药品批文的上千万要价足以让人瞠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代的药品供应保障主要有两大方面问题:第一是存在于药品消费环节,具体的体现就是“看病贵”,药费比重大。第二是存在于药品生产供应环节,具体的表现为审批流于形式,药品安全无法保证;流通环节过多,成本过高;以药养医,病患难觅降价药;药品监督管理产生寻租空间,形成权钱交易。

第二节当前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媒介议程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南方周末》从2002年至2006年5年来的相关药品报道,通过历时性的研究分析,试图勾勒出报纸关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报道脉络,并归纳报道特点和议题的呈现方式;进而采用更能深入文本的文本分析法来解读报纸的相关报道,在这一部分关注的焦点是相关新闻的具体内容,并归纳报纸在议题建构中的作用。

一、内容分析部分

(一)研究方法说明

《南方周末》于1984年2月11日正式创刊,2002年,《南方周末》开始了第三次转型的尝试,转型之目的,是由先前那种斗争的、浅层次的、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报纸形态,转向顺应并引导主流话语体系,在国家政治经济领域具有权威影响力的综合性严肃大报上去。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本节选择其第三次转型(2002年)后的5年时间段的相关报道为样本。

1.样本与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为每则符合界定条件的药品报道,以新闻则数为计算单位,新闻则数以标题为界定标准,有日期、记者名字等。若在一个栏目类标题(或总标题)下,有两则或两则以上内容不同且出现具体不同记者的新闻时,按两则或两则以上计算;有两则或两则以上内容不同但出具相同记者名字的新闻,根据内容的相关性与否,确定则数。

2.类目构建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内容分析部分的类目包括: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立场和消息来源。

报道主题。即报纸所反映的主要议题内容。报纸在新闻报道时可能会出现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因而同一则新闻可能出现多个主题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选择占主导地位的主题作为该报道的主题,依此原则可得到以下几种主题类型:政策机构、药品科研应用、个案报道、专家学者言论、计划行动及其他。

消息来源。本研究依据狭义和广义的消息来源定义,结合本研究的特点,分析给新闻媒体提供信息的人。根据唐(Dunn)的分类方法,再结合我国实际和本章的研究对象,将消息来源类目定义分为以下9种:政府官员、生产商、经销商、医生医院、患者群众、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协会组织及其他。根据这一分类标准,一则新闻最多登录一种主要消息来源类型。通读完整篇新闻后,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主要人物为新闻来源,若一则新闻内引述多种地位相差不多的消息来源类型,则以最先出现的消息来源类型为主,若一个消息来源具有多重身份时,就要从整篇新闻报道出发,看他/她站在哪种身份立场上发言,以立场决定身份。

报道立场。一般来说,区分报道立场主要是看新闻报道的用词和内容,本研究将报道立场分为正面报道(批评/反对)、中性报道(中立/无/不明显)和负面报道(赞成)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