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学的后遗症
73655100000004

第4章 克隆动物未老先衰

1996年7月5日下午5时,一项震惊全世界科学界的事件发生了——6.6千克、妊娠148天的克隆绵羊“多莉”在伦敦罗斯林研究所一个普通的实验棚里横空出世。它的“母亲”是英国科学家坎贝尔和伊恩·维尔穆特(L Wilmut)。而“多莉”这个名字,则来源于维尔穆特最喜欢的有硕大乳房的英国乡村女歌手多莉·帕顿——“多莉”由一只母绵羊乳房上提取的细胞克隆而得,当然名字应该和乳房有关。不过,在2006年3月上旬,维尔穆特承认,培养“多莉”的,并不是他,而是坎贝尔等人。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数不清的各种克隆牛、兔、山羊、鼠、猪、驴和猫等动物在世界各地“百花齐放”。

然而,“好景”不长——“多莉”出生3年后就“未老先衰”,后来,它又患了肺炎而不断衰竭,只好在正当“中年”的2003年2月中旬被迫实施安乐死。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齐放的百花”,也大多“零落成泥碾作尘”。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克隆动物“未老先衰”并最终早夭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克隆技术不成熟。这种看法有以下事实依据。

“多莉”是经过277(一说247)次试验才成功的一次,这一成功与其说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不如说是一个偶然的特例。事实上,克隆“多莉”的坎贝尔和维尔穆特等人,就再也没能克隆出任何一只动物来。而且,“多莉”生前的磨难,使他们在它出生以后,不敢立即公开——他们知道幼稚的技术将使它有可能立即死亡。这样,在“多莉”出生半年以后,他们才于1997年2月23日宣布,并由美联社在同一天报道出来。4天后,英国的《自然》杂志全文刊登了他们的实验结果。

其实,克隆动物“未老先衰”,还有下面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2003年,英国剑桥的科学家证实克隆的动物容易“未老先衰”的原因。是克隆动物时复制过程本身就会损害动物正常生长的基因机制。他们跟踪了一系列的胚胎图像信号,观察细胞是如何生长的。研究显示,克隆的胚胎常常会出现不正常信号,而正是这些异常阻碍了克隆动物的正常生长——通常情况下,这种异常仅仅出现于动物晚年。

在2005年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上,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对恒河猴的研究发现克隆使胚胎失去了一些关键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对细胞中染色体的分配与细胞的正常分裂都至关重要。同样的问题可能也阻碍了克隆人的研究。

几个研究小组一直想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来克隆猴子,但都没有成功。美国匹兹堡医学院的沙滕(Gerald Schatten)等人,就怀疑在克隆胚胎中有什么东西搅乱了细胞的分裂——在早期阶段,这些胚胎看似正常,但当植入体内后却没有一个能导致怀孕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后找到了答案:这些胚胎中的许多细胞在染色体数目上都出现了错误。尽管前几次具有这类缺陷的细胞分裂不会影响胚胎的生存,但发育过程很快就不可救药地“脱轨”了。

这项工作解释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从人类细胞核移植得到发育正常的胚胎,也进一步证实了那些宣称已克隆出人类的吹牛者,还不了解细胞或发育生物学的事实。

克隆动物“未老先衰”的事实,表明了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大自然是难以完全复制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故事要揭示的深刻哲理——它有助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复制大自然”。

人类相当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受到自然的启发而产生的,模仿或复制自然当然不乏杰作。比如,仿生学中把大凤蝶翅膀的凹坑结构应用到纸币上,就诞生了极难造假的防伪钞票。但是,许多模仿或复制总是有缺陷的,或者是完全不成功的。

2005年9月中国制造的世界领先的仿生智能机器鱼,虽然能够游动,但却“行动迟缓”——和真鱼的“鱼翔浅底”相去天渊。这是有缺陷的例子。

人类眼睁睁看见“鹰击长空”数千年,却无法制造出一个扇动翅膀的飞行器——就像最蹩脚的母鸡那样扇动翅膀飞行一小段。这是完全不成功的例子。

在这种事实面前,更不用说去完全成功模仿或复制创造生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是由于人类自身和能力的缺陷与局限,更是大自然的更为复杂巧妙和博大精深——只有约300万岁的我们,和约45亿岁的大自然相比,不过是出生以后才牙牙学语的幼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全面、持续地了解,熟悉自然,掌握自然的规律。

这就是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所说的“直接向大自然请教”,当“大自然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