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旅游资源质量管理
引言
旅游资源管理对于旅游资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科学地管理才能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质量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管理两部分。本章主要讲述旅游资源质量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主要内容及评价。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资源质量管理与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
·理解旅游资源质量与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
·掌握旅游资源质量管理与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9.1.1 旅游资源质量管理的概述
1.旅游资源质量的概念
质量就是“用户满意”,甚至“让顾客感到超常满意”,强调产品质量与用户满意的关系,这不仅是对物质产品质量,而且是对服务产品的最好解释。
旅游资源质量,是指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旅游资源质量、旅游环境质量、旅游产品质量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来表述。
旅游产品是直接提供给旅游者的,其产品质量结构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景观质量)、设施质量、服务质量和旅游环境质量。旅游产品质量,不仅体现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而形成的旅游景观特性(如景观的美观性、体验性等),而且体现在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特性(如设施安全、美观、服务准时、到位、超值)满足人们要求的程度。旅游资源与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质量,构成了旅游景区和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
2.旅游资源质量的评价
旅游资源质量评价离不开对旅游资源质量要素、质量特性与质量等级的分析。旅游资源“八度”评价指标体系,即规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知名度(卢云亭,1991)。国家最新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提出的旅游资源质量要素具体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与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方面。以上这些知识是对旅游资源质量要素的宏观把握,如果具体到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则其质量要素构成更为细致,每项要素的技术指标更为复杂。
对旅游资源质量特性的定量或定性分析,即形成旅游资源质量等级。中国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该标准的特色是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和具有操作性的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标准。旅游资源的质量共有五个等级,具体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未达到等级的旅游资源,得分≤29分。五级旅游资源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统称为“普通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等级:AAAAA、AAAA、AAA、AA、A。
9.1.2 旅游资源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对旅游资源的质量管理,还包括对旅游环境、旅游设施设备与旅游服务的质量管理,而对旅游资源的质量管理为其核心。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旅游资源标准质量管理和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
1.旅游资源标准质量管理
旅游资源标准质量管理,是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设施设备、旅游服务等项内容按照旅游资源的级别、积聚程度、分布特征、稀缺程度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管理,包括以法律形式加以经营管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资源的保护标准化;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需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标准体系,形成“质量循环”(PDCA)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工作和管理事项的标准化。这又包含了旅游资源类型标准化、旅游资源质量的等级标准化和旅游业经营管理过程标准化。
(1)资源类型标准化
在旅游资源经营管理中旅游资源的类型是比较繁杂的。应先制定旅游资源分类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然后,再依据标准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质量特性,经过反复修改,先后颁布了几个旅游资源的标准分类方案,即1990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1992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1997年的《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修订方案》、2003年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旅游资源类型标准化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旅游资源类型的标准化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与丰富的过程。
(2)质量等级标准化
旅游资源质量的等级标准,其主要依据是质量要素及其特性,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首先,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建立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赋分标准系统,形成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可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其次,对于不同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依据各自的质量要素组成及其特性状态,建立质量等级标准。例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7504—1998)等。再次,对于影响旅游资源质量的旅游环境建立质量等级标准。例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6—199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8)。
(3)经营过程标准化
为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效益最大化,需要建立旅游业经营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目前中国出台了一些标准,即《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定》(GB/T18972—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等。
2.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旅游资源质量为中心,在旅游资源利害相关的全员参与下,以实现旅游资源综合效益为目标,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它体现了“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发展”等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
1)旅游资源质量管理的责任制。在旅游景区管理层面,要依据旅游资源方面的政府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国家与行业标准、社会公德以及自身实情,进行制度化管理。
2)旅游资源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工作。旅游资源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主要包括类型、等级和过程的标准化。
3)旅游资源质量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工作。国家对旅游资源立法、执法与司法保护是旅游资源管理的法律保障。目前中国已经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文物保护法》、《水下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
4)旅游资源质量情报与规划工作。旅游资源规划的质量保证的前提是通过利用新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监控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变化并适时修编旅游规划。
5)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质量提升。自然资源保护范围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理解。从空间方面来看,旅游资源的保护在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如防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从时间上看,旅游资源保护贯穿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要依据“质量循环”(PDCA)思想,建立“协调—规划—开发—运营—测评—再策划—再加工—再运营”的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因此,旅游资源保护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科学技术、规划策划、经济、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方面。
6)加强旅游资源质量意识教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经营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在学术界、政府、企业(景区)、社会(游客、社区居民)之间,以及企业(景区)中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教育链,普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知识。
9.2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
9.2.1 旅游资源环境概述
1.旅游资源环境的概念
(1)环境
所谓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该中心事物周围的事物构成的外部世界。那些围绕着主体事物、占据一定的空间、构成主体事物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例如,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人类环境,即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
(2)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以人类的旅游活动(包括旅游消费活动和旅游经济活动)为中心,其周围所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旅游环境主体构成包括两类:旅游者(游客)和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其中,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旅游环境可以分为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人文环境、旅游资源本身、旅游气氛环境(心理环境);以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为中心的旅游环境可以分为单体旅游资源(或吸引物)环境、旅游景区(点)环境、旅游地环境。
(3)旅游资源环境
旅游资源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中心,由旅游资源(包括资源单体和资源组合体)以及与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周围事物构成的总体状况。其周围的事物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前提。
旅游资源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构成。自然环境,是指由自然界的气候、空气、水、土壤、地质地貌、生物等各种要素构成的综合条件;社会环境,是指由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其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所构成的综合条件。这两种环境中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是人们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基本旅游吸引物,由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构成总体环境(可以成为地理环境)是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环境空间。
(4)旅游资源环境质量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旅游环境的总体及其各要素(如气候、水体、生物),对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活动与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旅游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旅游资源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支持并制约旅游发展,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优胜劣汰不仅制约旅游开发的过程与效果,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质量;另一方面,旅游开发改变着旅游资源环境质量,即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均会对旅游资源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因此,开展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对保护、建设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
(1)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就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区域环境的某些要素质量和综合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地说明、评定和预测,合理地划分旅游资源环境的等级或类型,并在空间上按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性质,划分出不同污染区域的过程。
通过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准确地反映旅游环境质量,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
合治理与规划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2)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就旅游业的特殊性和旅游发展的状况而言,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确定旅游资源环境污染的性质、类型和范围;二是如何制定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即评价标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的内容密切相关。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文旅游环境质量。从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三个方面:旅游基础环境质量评价、直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旅游气氛环境质量评价。因此,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应根据这三个方面来设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以参考国家颁布的正式环境质量标准。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可以按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设定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如旅游景点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旅游企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旅游城市(镇)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旅游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其中,每一层次的环境质量评价又可以按照环境的各要素相应的设定更细的指标体系,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标准等。各个标准体系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组成,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别、形状、质量等要素分级评价,将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进行登记划分,最终形成各单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区域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与实施的旅游资源环境以及与旅游资源环境有关的质量标准主要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4);《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1—2000)。
以《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修订)(GBT17775—2003)为例,本标准的制定旨在加强对旅游区(点)的资源、环境、经营管理,提高旅游区(点)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区(点)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其中,关于AAAAA级旅游区(点)环境质量评价共有12个方面的指标,分别从旅游交通、游览设施和环境、旅游安全、旅游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环境、经营管理状况、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等方面对旅游区(点)的资源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城市是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地区,城市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决定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的根本条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修订本)》(2003年2月)从20个方面对城市旅游资源、环境、经营、服务等全方位评价,包括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业投入和专项政策支持、城市旅游业的管理体系、城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的旅游住宿设施、城市的旅游餐饮、城市旅游购物等。在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一项中,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大于30%(含30%)、绿化覆盖率在20%~30%(含20%)、绿化覆盖率在10%~20%(含1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含80%)、无害化处理率在60%~80%(含60%);无害化处理率在50%~60%之间(含50%);城市监测噪声平均值小于58分贝(含58分贝);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大于95%(含95%);以及动员全体人民搞好旅游环境整治的状况;迎接海内外旅游者的多少;无违章建筑;无垃圾积存等子项。各项的评价得分从3~8分不等。
9.2.2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概述
1.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政策、法律、标准、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旅游发展相关的各个部门、社会集团、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即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护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2.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管理。从旅游环境系统要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管理和人文环境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建筑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管理。
3.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行政干预是资源保护部门实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旅游部门配合政府环保部门研究制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组织制定和检查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计划;运用行政权力采取行政手段对旅游城市、旅游区、旅游水域的污染防治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强制性措施。旅游部门对违反旅游资源环境法规,污染和破坏旅游资源环境,危害旅游者健康、财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警告、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协助或配合环保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的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协助处理有关案件等。
3)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积极防治旅游资源环境污染而资金短缺的单位给予资助;对于违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规破坏旅游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罚款处理;在合理利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征税制度上给予优惠。
4)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的有效途径。技术手段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企业事业单位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工艺;因地制宜和区域治理技术;组织推广卓有成效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积极开展国际的旅游资源环境科技合作。
5)教育手段。教育手段是实施旅游资源环境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其主要方法是利用多种媒介向国内外游客传播旅游资源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国家有关旅游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的方针、政策和法令;配合国家环保部门在旅游高等院校、旅游科学研究单位培养旅游环境管理人才;对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尤其是直接管理旅游环境的人员,进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
9.2.3 旅游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的矛盾
1.自然环境的破坏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生态环境等。旅游活动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也会产生破坏。
1)旅游活动对地质地貌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甚至使景点的地貌部分或全部失去原有的美学观赏价值。例如,山地风景区开山炸石、修路和建索道等。
2)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破坏。旅游设施,如在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游船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水、垃圾、烟尘等污染物,进而破坏水体环境。
3)旅游活动对大气环境的破坏。旅游宾馆、饭店因不合理布局等造成废气的排放,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在景区内乱扔垃圾等,都会在高温、日照、潮湿的条件下散发出污染气体破坏大气环境。
4)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旅游景区的开发,就是对原始生态的一种破坏。在旅游区内建造饭店、宾馆等设施排放出来的烟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使得动、植物环境遭到破坏。
2.经济环境的变化
旅游发展在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经济环境的一些负面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4个方面。
1)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旅游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复杂多变、难以掌握。
2)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旅游者的日常消费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居民,经常有旅游者来访的情况下,在旅游旺季必然会引起旅游目的地日常用品和其他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能源和物资紧张,引发通货膨胀,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
3)旅游管理不善,造成浪费。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在景区旅游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方面盲目贪大求全,并且廉价出让地皮,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财、物的巨大损失。
4)交通与景区环境的拥挤。旅游客流高峰期会给交通运输造成很大的压力。
3.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地文化可能在文化殖民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导致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假化、异化、淡化、同化,从而失去区域文化的本真性、差异性和独立性。
9.2.4 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1.旅游资源环境的标准化管理
旅游资源环境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旅游资源环境的综合基础标准;②各项旅游资源开发标准;③各项旅游环境保护标准;④旅游环境质量评定标准;⑤各类旅游景区、景点分级分类标准;⑥旅游基础设施标准;⑦旅游产品质量标准;⑧旅游城市评定标准等。
2.旅游资源环境的技术化管理
旅游资源环境的技术化,是指运用各种技术化手段进行旅游资源环境的管理,包括数学手段、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工程手段和新兴科技手段等。
3.旅游资源环境的规划管理
旅游资源环境的规划管理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规划、旅游生产力发展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规划、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旅游开发保障规划等。
4.旅游资源环境的行政管理
旅游资源环境的行政管理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达到保护旅游资源环境的目的而制定的政策、法规、规范和准则的总称。它是规范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的最有效、最权威的手段。行政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包括引导、监督、服务和协调。
5.旅游资源环境的教育管理
旅游资源环境的教育管理,是指对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进行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综合管理。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旅游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旅游资源管理包括旅游资源质量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管理两部分,旅游资源质量管理,要从旅游资源标准质量管理和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两方面入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旅游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护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复习思考题
1.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手段是什么?
2.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3.目前通用的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景区等级包括哪些?
案例分析
敦煌不能承受旅游之重
面对旅游给敦煌壁画保护带来的日益增大的压力,敦煌研究院不排除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关闭一些正在开放的洞窟,以保证它们不受损害。
1.湿度达到70%时,盐就会溶解
在百年纪念的同时,几年前研究人员的一项实验也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项实验表明,在一个中型洞窟中,40人逗留37分钟,空气的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就会超出正常值的6倍。这将直接加剧壁画酥碱病的危害程度。酥碱病很难治愈,被一些人称为“壁画癌症”。莫高窟壁画45 000平方米,目前酥碱病已经侵蚀其肌体的一半。美国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与中方在58号洞窟研究中最新取得的一项成果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发现,盐在70%的湿度时即可溶解,其溶解、结晶的反复过程使附着在上面的壁画不断酥脆脱落。
2.日客流量最高达5 000人
专家曾估算每个洞窟日参观人数的上限是2 000人,但在旅游旺季,敦煌莫高窟的参观人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1999年敦煌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并且基本集中在了旅游旺季,日客流量最高达5 000人。敦煌的门票提高到66元,增幅20%。敦煌研究院原计划将门票提高到100元,但由于未获得上级批准,未能实行。院方初衷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客流。但新票价实行以后,效果并不理想。
3.留住百年敦煌的年轻
分流游客目前已经成为敦煌文物保护最急迫的一项系统工程。敦煌藏经洞陈列馆正式开馆,馆内除部分文献文物外,主要是复制品,加大复制文物的展出比例,是减少游人在洞窟内滞留时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敦煌研究院已和美国梅隆基金会联合开发数字虚拟软件,在网上再现敦煌壁画的风采。此外,莫高窟北窟的考古工作基本完成,250多个洞窟主要是无壁画彩塑的禅窟和工匠生活居住的洞窟。一旦对外开放,也可分流一部分游客。
思考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克服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大众旅游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