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具有批判精神,被视为个人的重要品质,甚至是个人发展的必要因素。缺少了这种品质,怎么能理性地为个体、为集体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怎么能分辨一项假设或建议的优点、缺点?怎样管理你的购物清单以及你自己的财务预算?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无论从心理学还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表现出批判精神,就意味着能够把握个人存在的方向。
谁会拒绝批判精神呢?当然,这些人会包括专制独裁体制下的暴君和独裁者。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你绝不能表现得太有主见!人们必须俯首帖耳,执行独裁者的命令。
然而,一切真的这么简单吗?批判精神是解决所有困难的万能灵药吗?首先,要记住一个条件:没有一定程度的教育和培训,就没有批判精神。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无法获取任何信息的人,如果被空投到一座大都市的郊区,还能表现出批判精神吗?对于那些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穷苦人而言,批判精神几乎毫无意义。它也许是那种人们在具备初级的智力和文化自主性,在衣食无忧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搞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理解:在古代传统社会中,权威往往掌握在部落首领、族长或是宗教领袖手中,而绝大多数民众是不具备批判精神的。在这样的氏族社会里,每个成员都必须扮演实用性或仪式性的角色。至于精神方面,只有团体(或者神明)的精神才有意义。古人顶多可以讨论某些公共事务和磋商他们的切身生活问题。而“批判精神”这种文化,总是有些不合时宜、难以理解,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不该因为这种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抱有什么优越感,觉得自己在精神方面优于这些古老民族和文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内在特性。
再来聊聊古希腊吧!希腊词语“krisis”的含义是“区分”“分隔”或“选择”。你认为所有古希腊人都具备批判精神吗?当然不是。不过,公元前五世纪末,就在雅典,出现了一个叫苏格拉底的人——一位新派的智者。他不停地质疑,用“刺儿头”精神使别人难堪,他宣称自己“一无所知”。他遭遇了强有力的抵抗,受到议事会的控诉,并最终因为“教唆年轻人”而被处死。然而,他的榜样力量,在其身后长存两千多年,他讨论问题的方式形成一种学派——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变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一种求学的工具,最终成为一门学科。正如尼采所发现的那样,苏格拉底从没写过一本著作!然而,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批判精神与哲学精神从此成为形影不离的盟友。
事实上,人们了解批判精神的价值,可能需要经历无数的考验,需要等待成百上千年。而苏格拉底却远远走在了前面!在近代史即将拉开序幕之时,声称“地球绕太阳旋转”的伽利略走上了法庭,只因他犯了一个错误:在既定的权威面前坚持真理!
即使在今天,具有太多的批判精神,往往也会很危险。某人如果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只是为了羞辱别人或为了特立独行而批评,就会被看作虚无主义者——一种什么都不相信,只想要推翻一切的人。
如果说批判精神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并得到贯彻实施,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利用它呢?注意:别把手段当作结果。批判精神只是一种工具,但它能够视自己为目标,批判自己吗?
理性的声音反复告诉我们:为批评而批评,这毫无意义。如果这一说法无误,我们就应该在进行哲学思考时借助批判精神,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对哲学而言,批判精神是一项“必要不充分”条件。哲学每发展一步,我们就能把理性和批判精神的边界向前推进一些,使之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