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了雅典。苏格拉底遇见了从厄利斯(Elis)远道而来的希庇阿斯。厄利斯是希腊奥林匹亚附近的一个小城邦,希庇阿斯是这个城邦的顾问兼大使。
苏格拉底身材矮小、精力充沛、奇丑无比,还有些不修边幅。希庇阿斯则不同了:他自命不凡,自视为一位伟人;作为著名学者,他力求说话用词极度华美,并总是试着解释最困难的问题。这要是放在今天,他多半会成为一名国际律师,或某家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
面对这个喜欢夸夸其谈的家伙,苏格拉底故意显得谦卑而局促。他向希庇阿斯承认,他不知道怎么回答“什么是美”这个问题。
希庇阿斯答道:“美?这再简单不过了!”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句话,并把它转化成了另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是美的?”于是答案就变成:“一个年轻的漂亮姑娘。”
希庇阿斯并没有意识到两个问题的区别:对一个关于“美的定义”的问题,他却举出一个“美的实例”来回答。苏格拉底步步紧逼,又列举了一系列实例:那一口锅有可能是美的吗?姑娘的美,可以与一位仙女的美相提并论吗?如果不了解“美”如何成其为“美”的根源,我们只会从一个例子滑向另一个例子,找不到任何明确的标准。
希庇阿斯认为关于“美”的问题非常简单,于是他就陷入了困境。苏格拉底敦促他,要他给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希庇阿斯忽然想到:黄金就是“美”。他自以为摆脱了困境。苏格拉底马上反驳:菲狄亚斯[9]创作的雅典娜雕塑,人人都爱吧,但它是用象牙做的,而不是黄金。
希庇阿斯只能继续冥思苦想,又得出一个更抽象的定义:“美,源于适当。”这个答案依然无法令人满意,“用木头打造一把勺子,难道不比用金子打造更适当吗?”他被逼到了角落,得出一些看似可靠的标准:财富、荣誉、实用和有利。
苏格拉底再次不费吹灰之力,举出反例,一一说明了这些优点与“美”的联系,但仍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这样,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定义了:“美”就是悦耳、赏心悦目。对话总算没有以失败而告终,苏格拉底最终同意了这个观点。
在不断提出否定意见的同时,苏格拉底是否无法从宏观角度理解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像希庇阿斯所指责的那样?但是,他至少成功地使我们意识到:通过对“美”的观察,了解使“美”成为“美”的特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两千五百年来,这个问题总是被人提起。是不是因为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不需要对它再进行讨论了呢?
那天,在走出当代艺术博物馆之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真的比古人更进一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