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李蒸又指出西北师院有参加整个西北地区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他将文化建设分解为教育与研究事业、文学与艺术的创作、新闻与出版事业三个方面,又将中小学师资的培养作为西北文化建设的根本。此外,李蒸认为做好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即保存好西北古代艺术,因为西北各省流行的民间文学与通俗歌曲富含民族精神。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在仍具有其积极意义。
8
李蒸认为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全体民众全面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加上李蒸留学时主修的是乡村教育,回国后他一直坚持民众教育实践活动。1929年李蒸在《民众与教育》上发表《民众教育的途程》一文,从民众教育的理论、实施、结束三个方面论述了民众教育的思想,他说民众教育即是培养全国民众成为健全公民的过程,民众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众教育指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狭义的民众教育指的是提高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民众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治,为此首先要培养全国民众“最低限度的自治能力”。“最低限度的自治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个人修养、公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有详细的要求,如关于知识技能者包括认识一千个常用的字,能运用加减乘除的算法等;个人修养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包括养成清洁好美的习惯、有求知的欲望等;公德方面要求有国家的观念等等。他还提到实施民众教育之前,应该先制定一个整体计划,设立必须的民众教育行政组织系统,筹措充足的经费,培养专门的民众教育人才。由于民众教育没有先例可循,其实施可以先进行实验,然后再推广。民众教育实施方法大体有两种,一为“学校式”的,一为“非学校式的”或称“社会式的”。学校式的方法就是开办民众学校,非学校式的方法很多,如开办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馆、举行讲演会、各种表演及发行刊物等。
在江苏无锡民众教育院任教期间,李蒸为实验部制定了三年计划大纲草案(《江苏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实验部三年计划大纲草案》),从目的、目标、工作范围、本部职员、在院同学实习计划、出院同学实习指导办法、实验区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实验等九个部分,系统阐述了民众教育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对在院学生三年内每学期的实习计划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如民国18年度上学期农民教育馆馆内实习事业分为图书、生计、健康、游艺四科;农民教育区内实习事业分民众学校、民众茶园,及民众图书馆三种;选修实习事业分为民众读物、编辑、家事教育、及政治教育三种;此外还有参观报告批评。并断言如全省各县都能划分若干民众教育馆,一区设立一处民众教育馆为实施该区民众教育之中心,则民众教育之进行定有办法。在此期间,李蒸还发表了多篇有关民众教育的理论文章,编写出一套较系统的教材,阐述了自己对民众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的设想。此教材对我国早期推广民众教育工作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