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地精神?天地精神是一个横无际涯的、亿万斯年运转着的一个高度和谐的境域,是老子笔下不可说之“道”,这个道是溢于言表的,只能用心倾听,诗词就是要蕴涵道于其中。读诗词亦能与先哲进行精神的交流,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看待时代、如何立于社会、心灵归宿在哪里……这一次次心灵的邂逅,对于我们而言是受益匪浅的。重要的是,诗词是读者自我反省的催化剂,好的诗词要促使读者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他们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从善如流了?我能不能追及先哲而生活?而这个就是让人“知耻”。《中庸》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说的是,只要你好学,那么离智者也就不远了;任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在心里记住什么是品行上的耻辱,离勇者也就不远了。一个人能够“知耻”,他就有了勇气,既不怯弱也不猛撞,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他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成为“大丈夫”。
好的诗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与古之圣贤之往还,是对人类共有精神的展现。孔子曾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你谈一个问题,有一句诗句忽然兴起,立刻你很多话就不需要说了,一句诗把你和听话者带到了一个意境中;诗也可以观赏,你可以以你的处境对诗词作合适的解释;诗更是可以“群”、可以“怨”的,“怨”并非单指埋怨,而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忧思难忘的情怀、感慨怀才不遇等等都可以概括到“怨”中。诗词可以唤起共鸣,让大家交换彼此心灵的感动。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书中,王国维提出了诗词“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李煜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认为“词至李后主境界始大,感慨遂深”,为什么?因为李煜的诗展现了一些人类所共有的东西,读他的词有种强烈的感觉:“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后”。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作为君主不很光彩,你想,一个王朝才四十年,还有什么可说的?苏东坡就对李煜感到生气:你应该恸哭于九庙之外,你怎么还对着宫女流泪呢?但我们改一个视角来看:历代的帝王统治者,有把宫廷女人当人的吗?没有。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李后主“俨有基督释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李后主感觉自己对不起这些宫女,他走后这些宫女还不知道要受多大的罪。一个做过君王的人,他能够把自己的情怀和普通人情怀、甚至下人的情怀等量,能真心诚意地为宫女担忧,这种境界已经很不错了。
意境的构造需要依靠意象的选择,但选择意象往往难倒了很多初学者。其实,我们可以借用别人用过的意象,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点化。比如,毛泽东的《咏梅》,就是点化陆游的《咏梅》,融入新境界后成就的。
陆游的《咏梅》是: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的《咏梅》是: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在这里源自陆游咏梅词,但又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的原词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毛泽东这首词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这样的点化不是词面的抄写,而是境界上相通与提升,它融进了毛泽东的豪迈气派和革命热情。
意境便是如此,它总是与作者的心境和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它是作者心灵、生世的展现,它总是寄予着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陶渊明是中国诗词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任务,他的诗是真正的田园诗,是真正回归自然、拥抱自然的。他曾经为自己作传,《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生活清贫,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太阳;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喜爱读书,偶有心得而兴奋得忘记吃饭,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以表心意,不记得失。正是因为他这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和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他的诗词带着清新的田园风情,恬淡而真切。他的《桃花源记》描述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人们一直羡慕的对象,成为了人间天堂的代名词。他还一系列的田园诗词,都表现了他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比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篱有菊,偶然采之,南山之景,偶然所见;这种闲情逸致是抛却浮华后所获得的,是关于生命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把握,游戏于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溢于言表。
我曾套用人家对孟郊和贾岛诗词的评价“郊寒岛瘦”来说苏轼和辛弃疾,“苏旷而辛豪”。苏东坡的词旷放,恢宏散淡而不颓废,有高士之气。他的《定风波》写了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小事,却于寻常处生奇,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骤风狂,同行的人都感到狼狈不堪,唯独苏东坡照常舒徐行步、从容前行,不畏风雨、笑傲人生之情自然地透露出来。“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想到整个人生,直接地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雨过天晴,作者更生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本是自然之幻化,晴雨无常,那么生活中、仕途中的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读完此词,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眼前,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种全新的人生体悟。
辛弃疾的词豪放、磊落、慷慨而不失之粗,有英雄之气。比如他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我个人也认为如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就是孙权,在辛弃疾的词中,好几次提到,比如《南乡子》中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坐镇江东,北响抗衡;栖身于寻常巷陌的刘裕北伐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这两位虎将辛弃疾都深为仰慕,只可惜今朝不再。有的只是韩侂,他冒险北伐,结果招致失败。篇末以廉颇自比,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投闲置散的实际遭遇,热切的期待又为无可奈何的悲愤溢于言表。
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古代中国对女性有各种束缚,但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女诗人,比如汉代的蔡文姬、南宋的李清照、清代的王征仪……她们在中国的诗词史上都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由于生活变化,她的词前后期内容也有明显的变化,前期多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怨、相思之苦的愁情,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豪放派 中国宋词流派。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想象力丰富,而且喜用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东坡、辛弃疾等。
《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她前期作品,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髻鬟蓬松,无心梳理,;宝镜尘满,无心拂拭,;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为何?只因要和丈夫别离,满腔哀怨、万种愁情又不忍向丈夫倾诉,怕给他平添烦恼,因而她“容颜消瘦”。千万遍《阳关曲》唱不尽惜别之情,接着她化用典故,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相思之情跃然纸上。结尾处情思荡漾,忧愁又发。
后期作品《声声慢》则是借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全词缠绵哀怨,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感人至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篇连用七组叠词,恰似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她寂苦的凄凉心境,将这悲苦的心境归因于“乍暖还寒”的时令,将开篇无法抑制的情绪略略收敛。“三杯两盏”,借酒暖身亦暖心,然酒温不足以敌急风,心仍是坚冰,身亦难将息。急风更添寒意,亦撩乱心绪。如避难南下的词人般南飞北雁本是旧识,可是物是人非。满地残花,即便盛开也无人采摘,孤独依窗而坐,怎样才能盼到天黑?漫漫长夜呢?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伤春悲秋之愁、悲欢离合之愁、国破家亡之仇……这满纸的愁绪一个“愁”字似无法言尽。
好的诗词都是有高远的意境的,如果没有意境的话,那它就不是好的诗词。
过去经常讲打油诗,现在偶尔也还有人写,其实,真有这么个人。他是唐代的,名字叫张打油,他一辈子爱作诗,但是诗词意境都很俗。不如他写雪景:
天地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黑。
这倒是真景,亲眼所见,很实在。但这只是白话,不是诗,没有任何真实情感。有真景真情的也是有的,比如一个人犯了罪,充军到了东北,在那儿没有其他亲人,遇到自己的一个舅父,他激动万分,于是赋诗一首:
充军到辽阳,见舅如见娘,两泪双双落,三行。
为什么是三行泪?因为舅舅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他自己两行泪,他舅舅一行泪。像张打油作的雪景诗一样,是真实情景的描写,也有感情,他乡与故人,是何等动情之事?但是,没有美感,因为没有任何高远的意境。
这种三句半诗,时常出现。历史上还有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特别崇拜苏东坡,恰好他自己也姓苏,就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苏西坡,整天把玩诗词,却没什么成就。于是人家为他写了首三句半诗:
昔人爱东坡,今人爱西坡,若将两坡比,差多。
这首诗,作为娱乐用,我觉得可以,有点讽刺意味。作诗就是要游戏之心态,最好的、次好的、滑稽的诗词,心里都要有,但是不能以此为尊,心里有滑稽的诗词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上滑稽的道路。
我们读大学时,有个同学非常喜欢诗词。他看陆放翁的《剑南诗稿》有一万首,一天写一首也得二十多年,所以他就决定每天也作一首诗,然后投个各个名家报纸去发表,结果没有获得一家报纸的青睐,都退回来了。可是,毕业时写同学录,每个同学都得写几句,他的诗“发表”了:
早上走进图书馆,各个座位都坐满。
晚上都进图书馆,各个座位无空闲。
大家齐努力,奔向红与专。
这种诗只能作为娱乐之用,如果要作为诗词来欣赏,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千万不能像张打油或者我同学这样。一定要记住,好的诗词一定要有高远的意境。当然,高远的意境并不总是有的,就像画画时的灵感一样,是偶得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诗词的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诗词的创造首先要了解这个领域需要达到一种什么高度,不要在不知道天涯路的情况下捧着一本书死啃,因为有可能误入歧途。窗前一颗大树,枝繁叶茂,能看得远吗?不能。学诗词也一样,有太多的书可以看,不知道哪个好。所以必须找好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读书,就像“昨夜的西方”, 吹掉千枝万叶,视野才能开阔,这时候看的非常清楚,看清那条通向天涯的大路。第二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目标已经确定,就不要不遗余力地钻研,要刻苦努力,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专一。第三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有目标就一定能达到吗?没有这回事。这有很大的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无法揣测他什么时候能够到来。我真正找到艺术风格,也有四十多岁了。
风格是渐渐形成的,境界也是慢慢获得的。所以,作诗词一定要有深远的境界、开阔的视野,然后不懈地努力。
第六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诗词之美在乎真情真景
好的诗词要有意境,而只有真感情、真景物才会有意境出来。这个“真”是老子和庄子特别重视的一个字。《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大道”没有废的时候,“仁”和“义”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时候不存在不仁不义,就没有一个参照系,也谈不上仁义之举。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然流露。只有当“大道”被破坏后,才会讲仁义,才会提倡人知而智,智慧是“大伪”的表现,是人为的,这些都失却了本真。
老子 (约前571~前471),原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