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寺本名为“扬贡寺”,是由高僧桑吉温于公元1277年创建的,系达隆噶举派的主寺之一。与拉萨林周县的达龙寺同宗同祖,因此达龙寺被人们称为“上寺”,类乌齐寺则称为“下寺”.类乌齐寺是康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与噶玛寺和强巴林寺并称“昌都三大寺”,曾长期掌管类乌齐一带的地方政教权力,鼎盛时期拥有属寺达58座,这些属寺分布于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影响广泛,因此历受中央王朝的重视,明朝时期,朱元璋曾封类乌齐寺第三世法台为国师,清雍正皇帝也曾对该寺法台进行册封,并赐以金匾。
寺院的主要建筑为查杰玛大殿。大殿由该寺第二代法台乌坚贡布于1320年兴建,1326年落成。这个高约30米的建筑呈四方形,长56米,宽51米。大殿造型独特,外墙第一层用红、白、黑三色涂成竖线纹装饰,第二层被涂成红色,第三层被涂成白色,大殿从下往上逐渐内收,大殿顶部正中饰以金顶,底层围绕大殿的是转经廊。查杰玛大殿凝聚了藏族、汉族和尼泊尔工匠的聪明才智,具有藏、汉、尼泊尔等地的建筑风格。气势雄伟的大殿,透出它的庄严和神圣。
该寺的三大镇寺之宝分别为:描绘高僧米拉日巴修行的精品唐卡画、格萨尔王的金马鞍和清朝雍正皇帝所赐的金字匾额。另外还珍藏有其他大量的珍贵文物,但这些文物一般游客是不允许参观的。
查杰玛大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众多雕塑精美的壁画,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及中外游客。
二、天路风光
扎藏寺与“西海郡”遗址
在日月山北麓,在距离青藏铁路不远的溪流边,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扎藏寺。这里风景秀丽,林木茂密,寺院两翼的两座山脉似两条巨龙将扎藏寺环抱其中,气势壮观。
扎藏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公元220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
据说,当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日月山时,该寺的僧人聚众迎接文成公主,并请文成公主到寺院留宿做客。虔诚信佛的公主听说附近有一座佛寺,很是高兴,但由于去寺院路途遥远,无法成行,公主便将随身携带的一串珊瑚念珠、一枚金戒指和一根金钗赠给寺院留作纪念。从此以后,扎藏寺名声大震,四方僧人、八方信徒,纷纷来此顶礼膜拜,集会讲经,香火大为兴盛。
明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到此讲经传法,该寺由此身价倍增。明末,西藏地区藏传佛教教派之争愈演愈烈,都极力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青海,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派其弟子扎藏曲结和加尖喜饶前来会晤当时青海的统治者固始汗,并请固始汗作施主,建成了一所规模宏大的格鲁派寺院,全称为“扎藏噶丹曲科寺”,意为诚悦法轮寺。至此,扎藏寺成为安多地区十三大寺院之一。清康熙年间,扎藏寺香火最盛,佛事日繁,特别是为了每年一度的朝廷钦差大臣和各蒙古王公的祭海会盟活动,寺内建起了名为“衙门”的王公府第,使寺院规模更加宏大。然而尘世风雨变幻,这片佛界净土历经多次劫难,毁于战火。
青藏铁路从海晏县城的南侧经过。
在昔日的金滩银滩上,在海晏县西海镇一片开阔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组白色的人物雕像,那就是王洛宾和他身边站立着的一群美丽的藏族姑娘。
这里一直流传着王洛宾和一个藏族姑娘的一段遥远的故事。
在金银滩上,在铁路与县城之间有一片残留的土城,那就是古老的“西海郡”遗址。古城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墙基宽10米,隐约可见有四道谯门。因风雨侵蚀,东南城角坍塌,呈三角形状,故又称“三角城”.三角城是汉代时中原与西域诸国通道上的一座重镇。
完成使命的核基地:西海镇
早在1960年,青藏铁路就已经铺设到了青海湖边的海晏县城,一条条铁路专用线秘密修通到了金滩和银滩的深处。现在,沿着已经生了锈的铁路走向开阔的草滩,路边有一座半新半旧的城市,半新的地方是高大神气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政府大楼、各种机关、医院、学校,半旧地方是一大片老式的宿舍楼和办公楼。铁路继续伸向辽阔的草滩,远远望去,山峦和草滩上,留下了一座座高大的厂房废墟。这里就是上个世纪里中国最神秘的地方: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从1958年8月开始,中国的科学先驱者王淦昌、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赵忠尧,以及5万名科技工作者在这片海拔3200米至3500米的辽阔的山谷、草滩和隧道里,建设了一座座实验工厂,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对外称为国营221厂、第九研究院,院长就是来自西藏、曾任18军参谋长的李觉将军。
1964年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20世纪80年代末,基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役了。后来这里就成为海北州政府所在地,现在称为西海镇。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西海镇竖立了一块纪念碑,上书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2个鎏金大字。碑高16.15米,象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爆炸成功。
充满文化魅力的耶巴石窟群
耶巴石窟群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各界人士观光、旅游、朝拜的圣地。它更为文化的价值相关于西藏石刻文化。西藏石刻是藏族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是祖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风格,分布极为广泛,而且重点分明。耶巴石窟群涵盖了西藏石刻所包括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及玛尼石刻三个主类。也是藏民族对于石头的古老热衷的一道宣亮的折射光芒。自古以来,藏族先民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果腹,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辟邪,维系着长久的石头情结。如果文化和旅游的心灵对于这些古老的智慧方式有所注意,它的普及性决不亚于风马旗的普及程度。在青藏高原的诸多山口、关隘、水边、村落、牧场、城镇、道场、山路等等的地方,都会看到这种石头文化语言已经成功地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所在。对于耶巴的圣迹意义的经典理解,莫过于《卫藏道场圣迹志》的权威理解,谨录于此:
“从拉萨沿藏河北岸逆流而行便到耶巴。耶巴的达瓦浦岩洞内有邬坚大师的替身像和很多天然生成的种种石像。
”此外还有多吉浦、直布浦竺岩洞,以及八十位在耶巴得道者所住过的岩洞。
“耶巴寺的大殿中供设有阿底峡尊者用过的盘子,盘内有阿底峡尊者用鼻血画成的佛像,还有十六尊者的殿堂等都是灵异素著的圣迹。”
这些描述中,可能许多东西已经在历史的尘蚀中存或者不存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耶巴的那么谨慎的热忱。
另外,耶巴还是藏传佛教古老经典的伏藏之处,分外有名。
现在我们可以分窟地领略耶巴的诸多魅力所在了。
达瓦浦,意即月亮洞,有人说这是因为洞形圆似月亮。还有人说,洞里的修道者将月光织成披风,常随月光飞上高高的天空任意漫游。上文提到的邬坚大师,指的是自印度来西藏传法的佛学家莲华生。相传山上的达瓦浦和塔盖普,是他修禅传教的洞窟。达瓦浦洞窟有个向南的圆形洞窗,从这里我们的眼光越过长长的耶巴山谷,能远远看见拉萨河湛蓝的水波。相传莲华生祖师洞内书写经文,用金刚杵凿壁取光。在达瓦浦,还有邬坚替身像,要考证邬坚为何种状貌,这里可以寻得一丁半点儿的资料。这显然是托圣之辞,相关于达瓦浦,更有含量的历史记载是一个政治和宗教共同的故事: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属于得道王臣二十五之一的杰瓦乔央曾经在达瓦浦修行,得道而在洞外乘月光飞天而去,故名月亮窟。作为王臣何以要到达瓦浦修行,编织那领月光披风呢?似乎如果我们再进行思考就显得更加有趣了。那就是,这类修行地对于王权来说的政治缓冲意义,这种前提下,是一个温和的缓冲方式,如果另有斡旋,则是非常激烈的缓冲方式了,只能留下美丽的故事。也许杰瓦乔央是比较主动激进的政治家,而他的归宿是去修行地修行,也许他在这个时候还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表示出某种积极的态度,于是他就得道升天,乘月光飞升而去了。
也就是说,他的终结是没有尸身的,人们还附会说他以月光编织披风而升天去了。历史在这里,因为美好的故事而显得迷离艳丽如多心的女子。
达瓦浦附近的拉隆洞,与吐蕃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达磨赞普灭佛紧密相联。公元9世纪中期,由于王朝的穷兵黩武和大批僧侣的不劳而获,使看起来强大的吐蕃王朝已经变得是强弩之末了,在这种情势下,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灭佛教,引起僧人不满。一位名叫拉隆·贝吉多吉的居士决心弑王,结果得逞。他身穿黑色长袍,白马也用锅灰抹黑,见藏王在大昭寺门前散步,飞步迎上跪拜。霎那间,袖中飞毒箭,射中藏王前胸。趁慌乱之际,他飞身跃上马背逃走子。他泅渡拉萨河,进入司甫山沟,又沿山麓跑到蔡工堂,再次泅渡到拉萨河北岸,藏身于耶巴山崖里一个最隐蔽的石窟。正如谚语:“拉隆贝多进了山,马蹄印迹留平川!”拉隆洞窟,洞内还有一顶非常古旧的帽子。据说后来拉隆离开耶巴,逃到安多一带弘扬佛法去了。因为走得匆忙,连帽子也没有来得及戴。吐蕃王朝的寿终正寝这般大事,也曲曲折折地跟著名的耶巴相关联了。
乔乌浦,更多地与著名的佛学家阿底峡相关。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后宏期祖师阿底峡,从阿里来到拉萨河谷,在耶巴度过两个夏天。他非常喜爱这里幽深的峡谷、芳菲的山坡,应弟子渥·强久君乃的请求,在这里多次讲经布道。很多僧尼以及信徒慕名而来,山坡峡谷热闹得如同盛大的节日。大师长期住在“乔乌浦”的洞窟里,生活非常清苦。弟子们便在柏树林间,替他造了一处石头小屋,名叫“瓦让”.他只住一夜,便移居聂当平野。临行时颇为恋恋不舍,抖落了手中念头珠。念珠滚到山下,变成了一百零八座佛塔,作为这片佛教圣地的装饰,也是他对耶巴的加持。
直布浦,即铃岩窟,著名的修铃派密法的圣地。距莲华生大师修法洞不远处,原有一间钟房,内悬铜钟一口,钟铭两圈,回环,从文字形体笔势来看,应为吐蕃时期文物。今钟已下落不明。11世纪,古印度高僧阿底峡曾在这里著书立说和讲经,此处有他的故居和修法洞。这里耶巴与古老的当时还是蒸蒸日上的吐蕃王朝相联系了。据说,这个洞窟与著名的吐蕃“七试人”之一的昆·鲁伊旺布相关。传说中,昆·鲁伊旺布在这个岩窟修习铃派的胜乐金刚法而获得成就,显示神通,置铃于空而不坠,声名遐迩。这里需要给出的友情提示是:铃。铃是藏传佛教中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法器,它的寓意是乐和慈悲。多称作金刚铃,与金刚或者金刚橛相对,这里胜义理解,相关藏传佛教的偶像寓意时,它性别地与女性相关,与慈爱相关,声除愚障相关。另外与昆·鲁伊旺布相关的那个著名的“七试人”同样是在早期吐蕃政治生活中,宗教能够给政治带来的相对温和开明的缓冲机制,吐蕃君王们非常明确地看到了这点才大力倡佛,这能够给政治势力盘根错节的雅隆地面带来相对平明的政治环境。
索巴浦,同样跟阿底峡相关。11世纪,阿底峡在耶巴寺“索巴浦”(亦称“弥勒殿”)收徒传教长达五年,成为噶当派的重要道场。1647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耶巴寺建立了四层楼的格鲁派僧院,同时建成供养佛殿、护法神殿、达赖寝宫等,供奉阿底峡、仲敦巴、宗喀巴等塑像,时有僧侣160人。18世纪,甘丹寺第五十一任法台达温阿旺班丹任上密宗院堪布时,在耶巴寺建立了格鲁派密宗院。计有僧人60多名。
耶巴主寺叫桑阿林,15世纪时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克珠杰兴建,他便是后来追封的第一世班禅大师。主殿立一座强巴佛(弥勒)像,约有三层楼高,为前藏第一大佛像。另外,在耶巴寺,原来还供奉有阿底峡尊者用过的盘子,盘内还有用阿底峡尊者的鼻血画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