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50年的中国经济
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预测,2050年的中国:
——国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的行列,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世界前15名的行列,人均GDP水平进入世界前30名的行列;均预期寿命达到85岁(每10年提高3岁);平均恩格尔系数低于0.2;平均基尼系数保持在0.25~0.30;平均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0以上;平均城市化率超过75%;人文发展指数进入世界前20名(平均每年提高1.5个序位);整个国民经济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平均每10年提高1.5年);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0~12倍;生态环境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对国家发展的瓶颈约束。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对2020年小康生活的总体描述:
1.中等收入群体将扩大。全国约有2.5亿多从业人员达到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个人的年收入水平大体应在5万至8万元。
2.7类人会率先达到较富裕的收入水平。科研人员、科学家和科技企业家;金融、IT业、房地产等热门行业或效益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律师、作家等自由职业者及工程师、会计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党政机关和学术团体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外企和外企服务机构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收入较高的个体工商户;演艺人员、体育明星等7类人将会率先达到较富裕的收入水平。
3.GDP总量增长速度即使从低线预测也会不错。以2000年为基期,今后20年分为前10年和后10年两个发展阶段,并按高、低两个速度测算,GDP的绝对额2010年高线预测值为18.38万亿元(略高于翻一番),低线预测值为17.64万亿元(略低于翻一番),GDP的绝对额2020年高线为36.16万亿元(略高于翻一番),低线预测值为33.11万亿元(略低于翻一番)。
4.人口已处于低增长但基数很大。2005—2020年为生育旺盛的新高峰期。据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专家的预测,2010年将达到13.8亿人,2020年达14.8亿人,2050年控制在16亿人左右,50年后即可实现零增长。
5.人均GDP不乐观,人均PPP挺不错。根据GDP和人口的测算,2010年的人均GDP为12800~13320元,2020年为22370~24430元。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计算的中国按购买力平价(PPP)偏高,比按汇率计算的GDP高出3.7倍,如参照中等收入国家高出1.9倍(现按高1倍)的比例计算,2010和2020年分别为3200美元和5900美元,也超过了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6.城市化水平有望达到60%。据人口专家预测,到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将提高到48%,年递增速度为2.7%,2020年为60%,年递增速度为2.4%,接近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还会大幅增加。到2010年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2020年为50%,可超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41%的平均水平。
8.大学生普及率达到20%。2010年大学生普及率将达到12%,2020年达到20%,按上述比例测算,两个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应为1209万和2072万人。
9.城镇人均收入22000元。今后两个发展时期均以6.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为12300元,2020年为22000元。
10.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2476元,到2010年达到3830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有可能达到6860元。
11.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建设部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住房标准:到2020年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按此标准换算成建筑面积则为人均23~30平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020年可达37平米。
12.恩格尔系数要降到30%。恩格尔系数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20%~40%为宽裕型。2001年我国城乡平均为43%,已属小康型。今后20年内要求降到30%左右,农村要降到38%,城镇要降到25%。
13.基尼系数要降到0.4。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基尼系数,目前已扩大至0.458。今后如能在福利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加以调节,基尼系数是有可能逐步降低的。2010年大致维持现有水平不再扩大,保持在0.45左右,2020年略有下降达0.40左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六点有利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分析了六点有利因素,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他提出的六点条件是:
1.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现代化建设已经大规模展开,刚从温饱进入小康,不论投资还是消费,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处于经济迅速扩张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城乡建设的开展,产业结构的提升,都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2.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过去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和交通瓶颈得到根本缓解,各种建设材料和机器设备供应丰富且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建设事业现在能够做到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这和过去物资匮乏的困难已完全不同。
3.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将会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4.具备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劳动力便宜是竞争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争取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世界范围迅猛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6.有党的坚强领导。
人民币国际化的图景:已进入起步阶段
人民币应不应该实行国际化,最根本的考虑就是,是否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利。
“人民币在部分领域已有了一些国际化的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起步阶段。”这是《瞭望》新闻周刊从央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一份报告中得知的判断。该报告认为,“目前我们应主动抓住机遇,适时适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应是发展的大方向。”
《瞭望》新闻周刊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博士。这位多次参与社科院和相关部门“人民币国际化”专题研究的学者表示,“目前,中国部分周边地区居民已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国际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其基础在于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以及由经济实力带来的人民币的稳定和坚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流通,完全是市场需要和选择的结果,也是投给中国发展前景最真实的‘信任票’。”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此问题作过深入研究的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指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相关人士指出,中国目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储备增长与国内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中国正在进一步推动货币可兑换改革,目前已经从经常项目转向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
同时,“走出去”正在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全球战略安排,将大大增加境外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也是人民币获得更多国际金融市场份额的契机。所谓“中国是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印象也将逐渐被改变,全球货币体系的格局将随人民币的崛起而改变。
战争影响石油价格
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舒默指出:“美国家庭、联邦预算以及整体经济为这场战争付出的代价难以估计”。他说,“这份报告清楚地表明,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失去的生命和付出的经济代价惨重得令人无法接受。”
这份报告指出,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从37美元一桶涨到近几周的90多美元一桶。报告说,虽然原油涨价不能完全归咎于战争影响,但“战争的持续破坏影响了石油价格”。2003年至2008年间,高油价给美国普通消费者带来了沉重打击,有约1240亿美元从消费者处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石油生产商那里。
如果高油价导致消费者减少消费、企业减少投资的话,就会令全球经济增长放慢速度。另外,如果某些企业决定同时推动其他物资及服务的价格上涨,高油价将会引起大范围的通货膨胀。
商人的来历
现代商业社会,商人无处不在,可是,商人,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版本一:
原始社会末期,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有个叫“商”的部落,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因从事商品交换而颇有名气,所以别的部落把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叫“商人”,把交换的产品叫“商品”,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把殷商移民迁到成周。由于土地不足或失去土地,殷商移民出于谋生的需要,而大量从事商品交换这一行业,因此,人们把商族人和从事商品交换的人混同起来,称之为“商人”。从此“商人”的称谓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版本二:
依据多位历史学家论证,“商人”的称谓应是约公元前21世纪,即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商人”的名称来自商丘。
商丘是古代的商国。在虞舜时期,殷商始祖契,为舜五臣之一。曾封为司徒,封地陕西商县(又说后迁来商丘)。到夏时期,契的孙子相土为主火正,封在商丘,史称商国。
据司马迁《史记》载,“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商丘县志》也记载说:“舜命司徒契封于商,相土,其孙也,代瘀伯主火祀,都商丘……”《史记索隐》说:“《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瘀伯居商丘,相土是昭明的儿子契的孙子,为主火正,代瘀伯主火。’现在的商丘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的火神台(古称瘀伯台),据说是相土看管火种和主持祭祀火神的地方。商丘这片地方是他封土,称为商国。”对于商丘称商国的说法,史书上也都有一些记载:“部落居住在黄河下游,夏朝建立后,是夏朝的一个属国。汤灭夏以前,商已是一个兴旺的小国……商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夏朝进步,因此造成代替夏朝兴起的形势。”经地下发掘,证明商社会里确实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两个阶级,也就有国家,周人称商为大邦、大国,商无疑是一个国家的称号。由此看来,商部落在当已被称为商国。
相土封国商丘以后,由于条件的变化和其他原因,后来的几代又八迁都城,到了契的13世孙汤又建在商丘。“契孙相土封此,代阏伯主火,八迁而至成汤。”这就说明,商丘是契的孙子相土的封国和后来契的13世孙汤的都城。无论从契到汤14世怎样八迁都,而商丘确是商代的封国和国都。
商国的人称为“商人”,商人善于经商,因而作为“商人”的特定名称。商国人称为商人,这是根据历史的沿袭随着国号而称谓的。封在商丘的相土,非常英明,精干多才。他们看到商丘地点适中,广阔平坦,交通方便,便发明了马车,用马驾车的方法运输方法的改革比当时的人背肩挑确是节省了很多人力,人们纷纷仿效,东奔本走,南来北往,到周围的一些小国、部落做买卖,从事商业活动,因而,商国的商业大大发展。
因为商国的人擅长这种职业,从时间和人数上看,又最早最多,所以周围一些小国的人们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习惯认识,一见做买卖的人便认为是商国人,称他们为商(国)人。于是“商人”便成了做买卖的代名词。这就是“商人”这个名称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