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7657700000012

第12章 一瓢水舀来厄运(1)

玄奘被捕的第一烽究竟是哪一座烽?

玄奘被动地站起身来,成了一名囚犯。他被士兵押到烽燧里,带到一位年轻军官的面前。这位军官叫王祥,他细细地端详了一阵玄奘,然后问他:“你不是我们河西的僧人,倒像是从京师来的。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玉门关外第一烽是玄奘西行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玄奘被捕的这座烽燧究竟是今天的哪一座烽燧呢?毕竟1300多年了,专家学者提出了“第一烽”的一串名单。

“我当时陪着20多名曰本客人。当他们来到苜蓿烽下时,异常地激动。他们能够在万里之遥来到唐代诗人笔下的苜蓿烽,禁不住狂呼起来。有的口中还吟诵着岑参的诗,高兴地蹦了起来。有的干脆仰面躺在了烽台边的地下,久久地,不愿起来。”

取水时被捕第一烽

自从和石槃陀分手后,玄奘孤身一人骑着瘦马行进在戈壁上。这是他从长安出发以来,第一次孤身一人闯人令人不寒而栗的大漠。他只有和身旁的老红马相伴,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阵阵寂寞孤独的感觉袭上心头。加之道旁还不时地散落着一些驼马残骸和人的尸骨,昭示着这些曾经往来中原与西域,最后命丧大漠的人们的命运。甚至有几次还看到远处尘土飞扬,旌旗猎猎,很多军队杀气腾腾地飞驰。但随着邻近,眼前的景象逐渐消失。玄奘不解,不由冒出一身冷汗。其实他遇到的可能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海市蜃楼现象。对于玄奘来说,他却很紧张,以为是遇到了土匪和强盗。玄奘边走边不时地扭头环顾四周,看有什么动静。他十分明白,这里已经到了离长安最远的边境地带,官道沿线的烽燧都设立了盘查岗哨,有重兵把守,是一路上最危险的地方。万一被发现了,不仅性命难保,自己的宏图大志也将化为乌有。他一路小心谨慎,也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即使有再大的困苦也要咬紧牙关,一定要闯过这一关。再说一路上有观音菩萨的保佑,只要走出这关外的五个烽燧,出了国境,就可以放下心了。

走了整整一天时间,西边天际上布满了一缕缕的火烧云,夕阳慢慢地把起伏的沙丘和草丛染红。闷热的天气随着阳光的收敛,瞬间凉了起来。眼看天就要黑了,玄奘焦急地远眺,怎么还看不到第一烽。他很清楚,如果万一天黑,就难以找到了。他只能仔细地巡视着。忽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黑点。继续前行,好像那是一处小小的建筑,莫不是第一烽?玄奘眼前一亮,赶忙伏下身子,隐蔽在一个沙沟里面。他趁机休息了一会儿,伴着傍晚的暮色,沿着洼地和沟壑悄悄地向前靠近。终于,前面的景致一目了然,这是一座小规模的城池,屹立在一片高地上,士兵在城墙上来回走动。城旁边是一片水湖,芦苇、芨芨、柽柳、白刺长得非常茂盛,甚至连野鸭呷呷的叫声都能隐约听到。玄奘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眼前的情况使他犹豫起来,究竟去不去第一烽?不去那里取水吧,皮囊里的水已经到底了,明天一天无论如何是抗不过去的。去吧,危险性太大,怎么办?思来想去,玄奘还是决定偷偷地取了水后迅速离开,切不可惊动关卡上的士兵。

他潜伏着身子,有时几乎是葡简着。好在有茂密的芦苇和芨芨草做遮挡。他慢慢接近了那一汪月色反光下明净的泉水。已经饥渴的玄奘猛喝了几口水,刚舀了一瓢水,准备灌进水囊时,忽然听到“嗖”的一声,一支利箭稳稳地插在了他腿边的草地上。还没有等玄奘完全反应过来,第二支箭又钉在了他的脚边。这决不是士兵的箭法不准,分明是士兵在警告玄奘:不要乱动!我们已经发现你了。玄奘无可奈何,连忙向城上的士兵大声喊道:“我是僧人,是从京城里来的,你们不要射箭。”

接着,玄奘被动地站起身来,成了一名囚犯。他被士兵押到烽燧里,带到了一位年轻军官的面前。这位军官叫王祥,他细细地端详了一阵玄奘,然后问他:“你不是我们河西的僧人,确实像是从京师来的。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刚刚紧张了一番的玄奘,这时也镇定下来,不卑不亢地反问了一句:“大人您,没有从过往的凉州人那里听说过,有一个叫玄奘的僧人,要到婆罗门国去取经求法吗?”被玄奘镇定自若的气度所感染,对来人略有好感的王祥再次说:“我听说那位玄奘法师已经东归长安了,怎,么会到这里呢?”玄奘拿出^由官府发的度牒,也就是今天的身份证,递给王祥,以证明自己的身份。王祥看过度牒后,确认了玄奘的身份,态度和语气也大为缓和。虽然说玄奘没有过境的“护照”,但毕竟有证明身份的度牒,于是他让玄奘坐下来。琢磨了一阵后,王祥用非常折中的话对玄奘说:“师父,您可能不知道,到西天取经的路途太遥远了,一路非常地艰险。法师你一个人恐怕是到不了那里的。我今天也不再追究你私自出境的罪过了。我倒是有个主意,你看如何:我是敦煌人,敦煌有我的一个法师朋友,他叫张皎。他非常看重有学问和有教养的人,他见到你以后肯定会非常地高兴。再说敦煌研究佛经的人很多,我看你干脆就到敦煌研习经文吧。”

玄奘非常理解和感谢对方不予追究的一番好意,但自己立志西行求法的决心,反而在此时更加坚定。他对王祥说:“大人,我给你说句心里话吧,你的好意我受领了。我玄奘从小在洛阳出家,在各地游学,东京城的有名高僧、吴及巴蜀一带的有名望的僧人我也都虚心地学习请教过,熟知了他们解读的经文,按我目前掌握的学问也能与他们进行辩论。假如我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抬高名望,那我待在京城里就完全可以了,何必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再到敦煌呢?”

还没有等对方回答,玄奘又接着说:“我之所以要去天竺,是因为我发现目前大家所诵读和研习的佛经还有很多不周全或错误的地方,翻译和理解上都有不少歧义,所以我才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不怕沿途的艰险和困难,发誓要到西方弄清楚这些经文的真正含义和真谛。大人你非但不支持我,反而拉我的后腿,想必你是厌倦世俗,想与我共求涅槃吗?”

。玄奘在同王祥的短暂接触和谈话中,已经隐约感到王祥的为人,他是一个讲情理的人,也是一个可以逐渐沟通的人。于是他又试探性说:“如果大人您,一定要处罚我的话,我也没有多讲的了,那就任凭您处置好了。但是我绝不食言,不走一步回头路的。”

玄奘的这一番话把王祥给完全镇住了,他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心底里暗暗佩服这位英俊年少而又富有理想和才华的和尚。自己信佛多年,追求的是什么呢?何不以仁慈善良之心,帮他一把,扶他一程呢?于是,王祥转移话题,赶忙说:“请师父息怒,弟子今天非常幸运。之前我多少听到过您的大名,想不到能够在这个荒蛮无人之地遇上你这样有宏大理想和抱负的法师,真是三生有幸。师父赶路劳累一整天了,先躺下歇息吧。等你休息好了,明天我亲自送您。”

幸运的玄奘不仅没有被惩罚,反而得到王校尉的热心相助。有了王校尉的指引和帮助,看来出境指日可待,对此玄奘不由心中大喜。次日一早,只见王祥已经派人在马背上驮了不少的干粮,水囊里灌满了水。王校尉亲自陪玄奘吃过早饭,并且送出十多里路。王祥指着西北方向说:“你就朝这个方向走,直接可以到第四烽,不必再去第二烽和第三烽了。这样走安全,会少不少麻烦,还可以少走弯路。”

他还一再交代说:“师父你一定要记住,第四烽的校尉叫王伯隆,这个人也有善心,是我的亲戚。你见到他的时候,就说是我让你来找他的/玄奘为王祥的仁义之心和真诚的义举所感动,两人依依不舍地拭泪惜别。走了一段后,玄奘不由地扭头,只见王祥一行还在招手,他不由地泪花翻滚,从内心深处感激这位素不相识的边关守将。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原文:自是夺然孤游沙漠矣。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见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磧间。乍行乍息。皆袭酕驼马之像。及旌旗槊糞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迳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到烽西见水,下饮盥手讫,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须史更一箭来,知为他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即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而出。相见知是僧,将入见校尉王祥。祥命爇火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实似京师来也。”

具问行意。法师报曰:

“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僧玄奘欲向婆罗门国求法不?”

答曰:“闻承奘师已东还,何因到此?”法师引示马上章疏及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艰远,师终不达,今亦不与师罪,弟子敦煌人,欲送师向敦煌。

彼有张皎法师钦贤尚德,见师必喜,请就之。”法师对曰:“奘桑梓洛阳,少而慕道。两京知法之匠。

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说。亦忝为时宗,欲养己修名,岂劣檀越敦煌耶?然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阕,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檀越不相励勉专劝退还,岂谓同厌尘劳,共树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罚,玄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祥闻之,悯然曰:“弟子多幸,得逢遇师,敢不随喜。师疲倦且卧,待明自送,指示塗路。”遂拂筵安置。至晓,法师食讫,祥使人盛水及耖饼。自送至十余里,云:“师从此路径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宗骨,姓王名伯隆。至彼可言弟子遣师来。”泣拜而别。

关外先后有“十烽”

烽燧的设立是与河西走廊特殊的地形相联系的。

从地图上看,河西走廊是甘肃省最西端一条1000多公里的狭长山涧走道。它的北面是抗御匈奴的屏障,南边是“防羌胡交关之路”。处于东屏关陇,西营西域的关键地段,是当时汉王朝向西伸出的一支臂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在整个走廊里通过,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由此可见,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命运攸关,所以汉代在实行郡县设置的同时,在这一条狭长地带加强了大规模的军防建设。通过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前97年)等五次分阶段建筑,完成了东起黄河西岸,贯穿河西全境,沿走廊北侧东西延伸,绵延一千多公里,以长城塞垣障燧为主体的边境防御体系。

汉代时,把长城称为“塞”,把长城及其关城等建筑统称为“塞垣”。西端疏勒河流域的塞垣,穿越了今天的玉门市、瓜州县和敦煌县,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它像巨龙一样,蜿蜒屹立在大漠瀚海之中。现在还可以看到高度3米以上,基宽也在3米多的城基。它是当时的百姓和士兵利用黏土、沙石夹上芦苇、红柳等柴草夯筑而成的。在军事管理上,现在瓜州境内的长城由西部都尉、宜禾都尉和中部都尉三都尉管辖。瓜州县境内的长城塞垣中曾经也有“五塞”,就是宜禾都尉辖区长城中五个类似关城的建筑,有人也叫“五烽”。它们分别是广汉塞、美稷塞、昆仑塞、鱼泽塞和宜禾塞。

初唐平定战乱之后,遂在瓜州的玉门关以西,到莫贺延碛山的一段通往伊吾(今哈密)的路上设置了五座烽燧,它们就像接力般的报警站,遇到敌情,白天燃烧狼烟传递信号,晚上则燃起火把。因为它处于连接瓜州与伊吾之间的莫贺延碛道上。五座烽从南向北按顺序摆开,第五烽是最北面靠近伊吾的一个烽燧,人们就称为“第五烽”。五座烽沿线的这条通道就叫“第五道”、“莫贺延碛道”或“新北道”。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瓜州起程前往伊吾,就是傍循着此路行进的。当时玄奘行进时,此路封闭,只有烽燧,没有设置驿站。在玄奘走出瓜州3年后的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在伊吾设立了伊州,在五烽的西北又设置了五座烽燧。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此道正式开通。到武周万岁登封元年才设置了驿站,所以这条道后来也叫“第五道”。

那么,玄奘提到的第一烽究竟是哪一座烽隧呢?学术界的分歧很大,各有推断,都有各自的有力证据。所以,第一烽在这里没有办法确定名称。由于第一烽的不同认定,也带来了后面各烽不同的位置的判定。

对于第二烽一般认为是现在的白墩子,它在现在瓜州县县城西北45公里。后来设驿后,也叫广显驿。烽火台建在一座小山丘上,今驿站建在烽台所在山丘东北脚下,距烽台不过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