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究竟是不是“孙悟空”的故乡?
在月色的朦胧中,玄奘忽然看见石槃陀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子向自己走来。但不知为什么,突然又停顿下来,似乎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折身返回,睡在原地。十分警觉的玄奘,内心有点紧张。
“取经图不见于沙州各窟而独见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显然与瓜州民众对当年瓜州刺史独孤达和州吏李昌违背圣旨、撕毁捕牒、偷送玄奘渡瓠庐河、出玉门关越境去西域的自豪心态有关。瓜州石窟中出现取经图,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众感情和地方文化色彩。”
那是十几年前了。想目睹玄奘取经图的愿望在脑海中幻想了很久。1997年的夏天,我和北京广播学院的张凤铸教授、浙江电视台高级编辑雷发荣一行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然而还没有开放的榆林窟。我们终于有幸参观了3号窟的玄奘取经图精品。
草丛旁险遭暗算
玄奘在瓜州城一处僻静的小寺里暂时安顿下来,总算有了一个避风遮雨的地方。送走道整、惠琳后,玄奘一边做些休整,一边应瓜州僧俗信众的请求,在城外的阿育王寺里讲经。他十分留意周围来往的人,伺机打听西越边境的路线。闲暇时,玄奘便到附近的街市和城郊散心,洞察环境,熟悉地形,望着远方,他不免有一些惆怅和不安:“这没有了坐骑,又孤身一人,路途遥远,还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情况,恐怕是凶多吉少。”一天,玄奘正在寺庙里诵经祈祷,一位胡人模样的人走上前来对他说:“师父,请受弟子一拜。这几天来,我一直尾随着师父您,不敢贸然打扰。我看您这位来自京城的师父很有修养,学问很深,几天来一直虔诚地攻读佛学,感触颇深。不瞒您说,我们家里的人都很信佛,我想,若能有机会跟你学习佛教的道理,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幸事。就请你收下我做徒弟吧!”玄奘迫于私自出逃的原因,不便立刻答应,但这时的玄奘急于要打听到出走的路线,又苦于找不到一名向导。于是不紧不忙地说:“请问,您这位师父做何贵干?”“不敢,不敢。弟子姓石名槃陀。我们原本是外来的胡人,已经在这里居住很长时间了。”碍于情面的玄奘在石槃陀的一再请求下,答应了他,便给他受了戒律,并让他记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条戒律。石槃陀非常高兴,说完他出去一会儿,便拿来了一些食物果品招待玄奘。经过几天的接触,玄奘感觉石槃陀这个人倒还老实本分,一门心思学习佛经也是难得,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好的企图。于是,小心谨慎的玄奘终于把他立志到天竺取经求法、眼前急于度过边境上路的真实想法告诉了石槃陀。话音刚落,石槃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下,频频叩首,一口应承下来,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为玄奘的西行取经保驾护航。玄奘听后大喜。于是两人约定时间和地点,分头去做准备。
次日,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玄奘来到城郊一处僻静的草丛里,等待石槃陀的到来。一阵功夫,出现了两个人影,石槃陀来了,身后还有一个年纪较大的胡人,骑着一匹老瘦红马。“怎么又来一人?他是谁?”玄奘警惕地问道,“人多目标大,岂不坏了大事?”石槃陀赶忙解释说:“我的这位老兄已经在这条路走了不下数十次。他比我有经验,给我们指点一番也好。”正说着,年长的胡人主动走上前来对玄奘说:“师父,这西去的道路非常艰险,也很遥远。路上不仅有大沙河不好过,还有那沙漠里的干热风,一旦遇上都会把人吹干的。那些数十人的商旅僧人有时都往往迷失方向,何况你一个人孤身上路呢?我看师父您还是考虑再三,这可不是小事啊!”对于老胡人的一番好意劝阻,玄奘十分理解。但他坚定地回答说:“我为了能求得佛教的真传,立下到天竺(今印度)一步。即使在中途意外死亡,我也绝不会后悔的。”
年长的胡人被玄奘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所感动。于是感慨地对玄奘说:“师父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非要去天竺取经,那就乘我的这匹马吧。你不要看它不起眼,它已经在瓜州与伊吾之间往返十五趟了。它不仅能识途走路,还能耐饥渴。师父你买的马虽然看上去年轻健康,但没有走过这条路,也辨别不了方向,走不了长路,你不如就骑上它去吧。”玄奘想起从长安出发前,请有名气的算卦先生何弘达算的一卦,说他西行,是“乘一匹老瘦红马,油漆的马鞍桥前包着铁皮“。眼前这个年长胡人骑的果然是老瘦红马,而且鞍桥前包着铁皮,和何弘达所说一致,暗自高兴,就答应换马。玄奘谢过这位胡人后,和石槃陀连夜上路。
师徒二人度过瓠庐河,越过玉门关后,紧张加上劳累了一夜的玄奘,也已疲惫不堪。这一带草丛茂密比较安全,师徒二人顺势在草丛里歇息下来,索性待体力恢复后再走。这时,劳累过度的玄奘辗转不能入睡,总觉得有什么事。在月色的朦胧中,忽然见石槃陀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子向自己走来。但不知为什么,突然又停顿下来,似乎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折身返回,睡在原地。十分警觉的玄奘,内心有点紧张,但他没有声张,怕反而激怒对方。他不动声色地坐在地上诵经祈祷,希望观音菩萨慧眼普照,得知自己面临的厄运,保佑自己躲过这一劫难。想不到还真起了作用,石槃陀一夜竟然没有什么动静。天亮之后’玄奘仍像往常一样,装作没事一样,这反倒使心虚的石槃陀不自在起来。他不得不主动地对玄奘说:“师父,弟子担心西行的路途遥远,没有水源,沿途又没有马匹吃的水草。只有军队把守的五座烽燧下才有水草补给,这样我们就只能在夜间去偷水,一旦被他们发现,那就是死罪一条。昨晚,弟子曾经生过邪念,还请师父恕罪。我劝师父不如现在就掉头回去,这样对你对我都是最为稳妥的。”玄奘把石樂陀痛斥了一番,独自上马要继续前行,不料想石槃陀竟然拔出刀子威逼,玄奘却仰天远视,根本不为他的威胁所畏惧。石槃陀终究被玄奘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慑,只得如实地对玄奘说:“师父,弟子是怕过烽燧时万一要被抓住,连累了我自己不说,更重要的是我家中还有老小,所以才动了刚才的邪念,还望师父饶恕小人的鲁莽和罪过。”玄奘毕竟是一位广游四方,通情达理的饱学之士,有着宽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气度,怎么会把此事放在心上。玄奘对石槃陀说:“你家有老小,能陪我上路取经’已经是难能可贵。我为此非常的感谢你,但人各有志,不可强勉。出境求法之事,我一人做事一人担待,绝不会连累你的。我也不难为你,你就到这里止步吧。”玄奘还送他一匹马,让他回去。石槃陀十分感动,倒地跪叩,感谢玄奘高僧不计小人之过的宽广胸怀。说罢,两人相互行礼告别后,玄奘骑上与年长胡人交换的瘦马,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原文:“但苦于无人相引。即于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受五戒。胡甚喜,辞还。。少时赍饼果更来。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
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
法师大喜。乃工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间。须臾彼胡更与一胡老翁。乘一痩老赤马相逐而至。法师心不则悍。
少胡曰:‘此翁极谙西路。来去伊吾三十余次,故共俱来,望有平章耳。’胡公因说西路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遇无免者。徒侣_众多,犹数迷失。况和单独,如何可行?愿自斟量,勿轻身命。法师报曰:‘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师必去,可乘我马。此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师马少不堪远涉。’法师乃窃念。在长安将发志西方曰,有术人才弘达者。踊咒占观,多有所中。法师令占行事,达曰:‘师得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瘦马,漆鞍桥前有铁。’既观胡人所乘马瘦赤,漆鞍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即换马。胡翁欢喜,礼敬而别。”“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迴。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天欲明,法师唤令起。取水盥漱,解斋讫欲发。胡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物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稳。’法师确然不迴。乃俛仰而进。露刃张弓命法师前行。法师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法师知其意遂任还。胡人曰:‘师必不达,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师报曰:‘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为陈重誓。其意乃止。与马一匹劳谢而别。自是孑然孤游沙漠矣。”
千百年来,一部《西游记》和其中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玄奘取经的故事和他的崇高精神几乎征服了所有的中国人。孙悟空的身世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不少研究文学的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孙悟空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成了一个难以淡化的学术问题。
取经故事流传了800年
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其实在玄奘回国后就已经开始流传于民间。后来以玄奘取经故事为线索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出现,已经是800年以后的事情。有的学者认为《西游记》的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已经形成。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胡小伟发现,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至宋流传了几百年,由于当时思想文化背景,故事内容的变化相当缓慢,没有能使其发生“质的飞跃”,其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出现了《西游记》杂剧等。也有的学者认为,取经故事从玄奘时代就开始流传,到明代中叶诞生了《西游记》,经历了真人真事、诗话、杂剧到长篇小说四个阶段800多年时间。欧阳修在《于役志》中就说过,当时的扬州寿宁寺藏经院里就有玄奘取经壁画,说明取经故事在五代时已经在扬州一带流传。到宋代,取经故事已经成为“说话”艺术的重要题材。后来刊印于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尽管简单、粗糙,只有16000多字,但已经是取经故事发展的重要标志,初步具备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其中的孙行者神通广大,有了孙悟空的雏形,成为故事的主角。到元末明初,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虽然该书已遗失,但在明代的《永乐大典》中已有记载。
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先生说,取经故事通过《唐三藏取经诗话》逐渐向神话故事演变,故事越来越离奇。“可以这样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彦惊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西天取经传说写成的变文,由于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已向神魔小说大大地迈进了一步。玄奘取经图又是以《诗话》为蓝本创作而成。”“取经图中的玄奘和孙行者便是根据《诗话》创作的典型形象,表现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历程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但也有不少媒体出现孙悟空是甘肃人的说法。一位署名胡雯的学者说,孙悟空的现象活灵活现,深受人们喜爱。那么,玄奘西行求法途中,真有这样一个降妖除魔、法力无边的传奇人物吗?应该说,原形是有的,这个原形就在甘肃的瓜州。瓜州,可以说是孙悟空的故乡。
另外也有不少文章有孙悟空的户口地应该在山东泰山和福建顺昌县的说法。
《西游记》,通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塑造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八十一难时所折射出的人间社会的现实。《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达到了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鲁迅评价它:“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籠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奢谈小麵论,可谓大胆。”《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