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38

第38章 三河大捷,力挫湘军

正当革命顺利发展之时,天京城发生令人痛心的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翼王石达开也负气出走。翼王是李秀成的直接领导,翼王出走时要求李秀成同行。李秀成对石达开的文韬武略十分佩服,但是他顾全大局,不同意出走。

太平天国接踵而来的事变,使太平军在各个战场上停止了进攻,轻取守势,从而使清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调集兵力,对太平军进行反扑。

在湖北战场,太平军于1856年12月19日放弃武汉,不久,所占沿江各州县也随之全部丧失。清军夹江东下,直逼江西九江城下。在江西战场,1857年9月,瑞州(今高安)失守。1858年1月,临江失守。5月,九江又陷。9月,吉安失守。至此,江西全省陷入清军之手。

在天京周围,1857年6月,清军陷溧水。7月,陷句容。12月,太平军弃守镇江、瓜洲。1858年年初,清军复建江南、江北大营,掘壕筑垒,加紧围困天京。

在安徽战场,情况有所不同。天京事变之后,除皖南各州县迅速被清军攻占外,安庆及其周围地区,基本上仍在太平军控制之下。这一带的军事形势之所以没有迅速恶化,是与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的英勇奋战分不开的。

天京内讧前后,李秀成正驻营于江苏句容丁角村。这时,皖北重要据点三河镇被清军围困,守将蓝成春具文到京告急。李秀成奉调带领所部人马离句容前去救援。可是,当行至安徽无为州,就得到三河、庐江已先后于9月16日、18日失守的消息,李秀成便率部进入桐城。

桐城自1853年11月攻占后,一直由太平军据守。李秀成率队送援之前,庐州、舒城、六安、巢县、无为已被攻占,现三河、庐江又失,桐城形势更加危急。从1856年10月21日起,李秀成所部六七千人,接连抗击提督秦定三所率清军的进攻,胜败互见。30日一战失利,几个部将被俘杀。11月13日一战,阵毙游击江忠信。12月2日,夜袭总兵郑魁士营,又软副将萧同福。这时,清军倾全力争桐城。李秀成所部仅六七千人,困守孤城,面对众多的敌人,深感势孤力单,于是他想到了陈玉成。此时陈玉成正在皖南进攻宁国,李秀成“命使持文前往宁国,求救于陈玉成。当即准请……移军来救桐邑之困。兵由枞阳渡江齐集,我亲自轻骑赶赴枞阳,绘成进攻图式,与成天豫(陈玉成)细详”。这时,敌人正面防御较严,如正面力攻,难操胜算,于是双方商定了解救桐城之围的计策,由李秀成即回桐城坚守,而由陈玉成率部下攻,拊敌军之背,然后内外夹击,以解城围。1857年1月,陈玉成部占无为州,下仓头、运漕,会合白天京西来的迓天侯陈仕章等,大败总兵和隆武于东关并占领巢县。然后折而向西,31日占领庐江,经大关进至桐城北乡界河、新店、吕亭,抄敌后路,断敌粮道。2月24日,陈玉成率军由外向内,李秀成率军由内攻出,夹击清军,大败提督秦定三、总兵郑魁士等于桐城之郊,并进占舒城,斩总兵郝光甲。3月3日,占领六安。这一带人民纷纷参军,达数万人。此后,李秀成、陈玉成开始分军。陈玉成率部占正阳关,攻寿州(今寿县)未下,然后领兵入湖北,在广济童司牌一战失利后,退守太湖、潜山。李秀成则向三河,联络张乐行部捻军。行至半路,张乐行已派龚德树、苏天福来迎。两支起义军胜利会师,当即计破霍邱,交捻军作根据地。自此之后,捻军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长期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成了太平天国北部的坚固屏障。这对当时严重恶化的太平天国军事形势,显得尤为重要。

李秀成自受命援三河后,进据桐城,艰苦奋战,后联合陈玉成部,内外配合,不但迅速攻破了桐城围敌,并乘胜追击,连占舒城、六安、霍邱,扩大了地盘,建立了与张乐行部捻军巩固的同盟关系。这是李秀成单独执行任务后的第一个战绩,也是李秀成、陈玉成两支部队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标志着他在军事上、政治上趋于成熟。

这时,天京周围的军事形势又趋紧张。自攻破江南大营、向荣死去之后,清廷即于1856年9月任命和春为钦差大臣,从安徽庐州驰赴江苏丹阳,督办江南军务。1857年7月,清军攻陷句容,再围镇江。同年冬,镇江城内绝粮,洪秀全命令李秀成率军下救。11月7日,李秀成率部数万(内有捻军李昭寿、张乐行部)自六安进至庐州二十里铺。23日,出昭关,逼和州,准备下救镇江。29日,占和州。12月11日,进至江苏高资,与提督张国梁相持。

这时,镇江城内粮食已尽,豆麦等物已吃完,开始杀马、杀驴子吃,并以野菜、芦根充饥。瓜洲、镇江的太平军,开始向高资集中,做好了突围的准备,只等外援一到,就里外会合,突出重围。1857年12月27日,吴如孝等放弃镇江,在李秀成部接应下,突出重围,回归天京。同日,瓜洲守将谢锦章也弃守瓜洲。1857年年底,天王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主持军务,陈、李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两根顶天支柱。此后陈玉成主要在上游作战,李秀成则活动于天京周围及江浙一带,在东南富庶地区建立根据地,支持和拱卫天京。

李秀成率部自镇江救出吴如孝等守军回到天京之后,受到全朝的赞赏和洪秀全的重用。可是,这时的军事形势仍是严峻的。各战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李秀成出于对全局的关切,深深感到此时的关键是——京外缺乏调度之将。于是他建议给1854年因湘潭失败而被革职的林绍璋复职,保其为地官又副丞相,负责京内事务,由他自己出京调度天京外围的军务。他一再将这个主意上奏洪秀全,都被拒绝。无奈,他到天王府门口去击鼓鸣钟,强行奏闻。按照太平天国的制度,各机关都设有登闻鼓,凡有要事或冤屈,都可到门口击鼓鸣钟,主管长官听到后就立刻出来受理。洪秀全听到鼓声,就立即坐殿,李秀成将出京的理由从头一一奏明。洪秀全听了之后,同意李秀成出京。

李秀成获准出京之后,将京中之事交与蒙得恩、林绍璋、李春发掌管,辞别洪秀全,由南门一日一夜赶到芜湖,与其堂弟李世贤商定,“一人敌南岸,一人敌北岸”。1858年4月,李秀成带5000余精兵,由芜湖东梁山渡江,到含山集合。5月4日,破含山城西20里之昭关,下和州(今安徽和县)。10日,占全椒。11日,占领滁州。13日,占领来安。李秀成此次军事行动,是绕攻江北大营外围,以分其兵势。21日,清军帮办江北军务侍郎翁同书率部来攻,太平军迎战不利,放弃来安,退回滁州。

不久,李秀成将滁州交由部将李昭寿镇守。李昭寿是河南固始人,1853年在家乡结捻起义,1854年率部投降清道员何桂珍,次年在英山杀何桂珍,投降太平军,隶李秀成部下,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李秀成将滁州交李昭寿后,于6月初经全椒到达江浦大刘村安营扎寨,厉兵秣马,准备进攻江北大营。6月5日,江北大营即派清军来攻,首战小胜;次日,清军大队来攻,太平军失利,营垒全部被毁,损失官兵千余人。部队转移到江浦汤泉,李秀成回到了全椒。

李秀成经大刘村之败后,偏处全椒,兵力受到了进一步的削弱,深感要攻破江北大营,单靠自身的兵力是不够的。于是他通知各镇守将,到枞阳会商对策。会议约于7月下旬至8月初召开,各路将领都依约而来,陈玉成也不约而至参加了会议。会议商定了进攻江北大营,以解天京之围的作战方略,“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后来这两支太平军主力之间互相合作,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的重大胜利。

1858年9月,都兴阿、李续宾即率领大军自湖北入皖,22日攻占太湖,随后即分兵两路,大举进攻。南路由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在水师配合下,进逼安庆;北路由李续宾督率所部,直指庐州。这时,前军主将陈玉成刚刚攻破江苏六合,得报之后,立即扯兵上救;同时启奏天王洪秀全,调后军主将李秀成率部同往。

陈玉成率部先行,于11月7日抵达三河镇西南30里的金牛镇。李秀成率部随后而来,于11月14日驻扎在三河镇东南25里之白石山一带。两支太平军主力号称10万大军,连营数十里,并切断了李续宾军的退路。15日深夜,李续宾派出7个营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袭击金牛镇。16日黎明,其先头部队一度攻入陈玉成的防地,这时大雾弥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部乘势从四面八方掩杀过来,把敌军围困在烟筒(墩)岗一带。这时,李秀成率军助战,李续宾大败,自缢而死。是役一举歼灭湘军精锐6000人。

湘军的惨败,令曾国藩“哀恸填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在家治丧,听到后当即晕倒在地。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达成战役目的。

通过三河镇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