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06

第6章 平定中原,血染官帽

吴三桂用农民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顶子”。爵封亲王,这在满族贵族中也是少有的殊荣。吴三桂亲眼看到,清军入关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以急风暴雨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打败了力量强大的李自成,摧毁了企图重振大明朝的弘光南明政权。他意识到这个新朝立鼎中原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了,他暗暗庆幸自己的选择。什么“忠臣不事二主”,正所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呢!他知道国人都在骂他引清兵入关,叛国背主。可是他想到这些自古以来叛臣、降将们留下遗训,似乎感到心安理得。他铁了心要报效新主。但是,清政府在战事频繁的年代,却将他封在大后方的锦州,这显然是外示恩宠,内怀疑忌,说明新的主子对他并不放心,最怕他在战争中扩大力量,更怕他倒向江南的南明政权。

南明政权是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由在江南的汉族地主、官僚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以南京为都,改元弘光。七月,南明政权派出由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太仆寺少卿马绍愉、都督陈洪范等人组成的使团来到北京,拿了10万两白银、1000两黄金,1万匹绢缎,和清朝通款议和;答应把山海关以外之地割给清,每年输银10万两,乞求清兵退出关外,并建议联合共剿农民军。

多尔衮写信把南明小朝廷痛斥一番,要它削去帝号,称藩臣服;否则,清军就要投鞭断流,飞渡天堑。南明政权把吴三桂看成是复楚的申包胥,以为他是在为恢复明朝统治尽忠效力。因而使团又带来一纸诰命,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追封其父吴襄为辽国公,母为辽国夫人;又厚赠犒银;使臣还亲自来到吴三桂的府第,致以亲切的慰问并表示厚望。传统的忠君思想,使拖着辫子的吴三桂对故国还良心未泯,但他深知如果敢于对南明政权表示忠诚,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因此,他对使者说:“时势至此,我何敢受赐,唯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但他又表示,“终身不忍以一矢相加”,暗示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送走使臣,吴三桂将犒银和诰命原封不动地送交清廷,以表示自己对新主的忠诚。

弘光小朝廷在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被消灭,江南抗清义军纷起。明唐王朱聿键,于闰六月又在福州重建南明朝廷,改元隆武;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也建立了一个政权。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对吴三桂不能不防。

镇守锦州的任命,深深地刺痛了吴三桂的心,他尝到了贰臣的滋味。但他不敢有任何不满,回到他原来生活过的故土率兵屯种。他不敢要那亲王的桂冠,恐招非议,百般恳请,终于辞去。

清朝进京前后,为了争取人心,稳定局势,曾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严明军纪,以礼安葬崇祯皇帝,任用汉官,减免赋税,严禁贪污,革除明朝厂卫弊政等。这些措施,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同时也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首先是“剃发令”。清统治者认为,汉人只有剃发梳辫,从满俗,才是真心归顺,因此在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重申楚发令,不按期限剃发者,“杀无赦”;其次是“圈地”。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廷下圈地令,将大量的良田沃土圈为“旗地”,分给皇室、王公、八旗官兵。“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这是对汉族人民土地、财富的大肆掠夺;最后是强迫汉人“投充”和严申“逃人法”。迫使大批汉族人民沦为满族贵族、八旗官员的庄丁和奴婢。清朝统治者的这些民族高压、掠夺、奴役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投降的明朝官吏,也不断倒戈。京畿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及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此起彼伏,使清政府镇压不暇,极为震骇。

被冷落在锦州的吴三桂,见这正是报效主子、取得信任的机会,多次上书清廷,“求剿贼自效”。

经过几年的观察,清政府认为吴三桂还算可靠。为了进一步考验他,于顺治五年(1648年),命他与定西将军墨尔根、侍卫李国翰同镇汉中。吴三桂途经北京,将长子吴应熊留后,实际上是当做人质,以减少清廷对他的疑虑。顺治六年(1649年),明宗室朱森滏攻阶州,吴三桂与李国翰督兵将他击破斩首。他用南明将士的鲜血与头颅否定了自己曾经说过的“终身不忍以一矢相加”的诺言,以此表达了对大清国的忠贞不贰。

顺治五年(1648年),原明朝大同总兵姜襄在山西大同叛清复反,山西各地遗臣宿将,复起兵响应。原明参将王永强在陕北延安聚众反清,攻破延安、榆林等十九州县,杀延绥巡抚王正志、靖远道夏时芳;又攻陷同官、定边、花马池。山、陕一带同时骚动。清政府在吴三桂攻灭朱森滏后,立刻命他自汉中北上,攻剿王永强。吴三桂败王永强于同官,击杀七千余人,攻克宜君、同官,进而攻克蒲城、宜川、安塞、清涧诸县,诛杀王永强所置的官吏。他又相继攻取了定边、榆林、府谷,平定了王永强领导的反清斗争。吴三桂因功令回京入觐,赐金册印,诏回镇汉中。

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又令吴三桂入川,进剿张献忠起义军的余部。张献忠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转战于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他在武昌建立政权,国号大西,自称大西王。李自成失败后,清政府向四川进攻,张献忠北上入陕抗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他兵败牺牲。但他的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部将的领导下,在川南、云、贵一带坚持斗争,力量不断壮大。在顺治八年(1651年)时,掀起了一个新的抗清高潮。

吴三桂率兵进入四川后,遣兵西抚漳腊、松潘,东拔重庆;攻克成都、嘉定等城,连连取胜。这时,孙可望的大西军与朱由榔建立的南明的永历政权联合起来,共同反清。不久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一路由李定国率领,出湖广、两粤,在衡州大败清军,杀死了敬瑾亲王尼堪,在桂林大败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自杀而亡,取得了“两厥名王,天下震动”的辉煌战果。另一路由刘文秀率领在四川反击吴三桂。农民军锐不可当,吴三桂军连战失利,节节败退。刘文秀复又攻克成都等地。十月,将吴三桂团团包围在保宁。刘文秀连营15里,设以象阵、挨牌长枪、匾刀、鸟枪重重防范,并以骁将张光壁军其西面,王复臣军其南面,似如铁壁,吴三桂插翅难逃。西南的屡屡失败,使清廷大为震恐。有人提出放弃西南七省,都统李国翰也已决意离蜀。后来农民军因围城日久而渐生懈怠,被吴三桂发现可乘之机,突围而去,转败为胜。继而又收复了成都、嘉定、叙州、重庆,驻守绵州。刘文秀退守云南。消息传到京城,举朝为之欢动。顺治皇帝颁旨表彰,特增岁俸银千两,又将公主(顺治帝的姐姐)嫁于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为和硕额驸,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顺治十四年(1657年),农民军内部发生矛盾。孙可望因与李定国有隙而投降清朝,并向清廷建议攻取云、贵。吴三桂想要再立新功,也上疏请战。他建议兵分三路:平南大将军、信郡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由湖南取道进贵州;征南将军卓布泰由广西西进贵州;三桂由四川进贵州。三路并进,顺治皇帝准奏。吴三桂一路连败李定国军,攻取了遵义,占领了开州。李定国的军队节节败绩,护送永历帝朱由榔逃奔云南。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清军三路会师云南,攻克会城,大破白文选于玉龙关,取永昌。李定国设伏兵于地势极为险要的磨盘山,准备一举全歼吴三桂。但出现了叛徒,将军情全都报告给吴三桂。于是,刚刚进入伏击圈的清兵,立即停止前进,集中兵力,向伏兵杀去。两军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由于吴三桂兵多将广,李定国惨败,率残部向西奔走。南明的将领纷纷投降。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吴三桂攻下昆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清军占领了云南。

吴三桂为了向清王朝表明自己与明王朝的彻底决裂,一心要擒杀永历帝。他多次向顺治皇帝上疏,请求出兵缅甸,迫使交出朱由榔。他说:“朱由榔不灭,有三患二艰——李定国等引众四扰,患在门户;土司反复,易被煽动,患在肘腋;投诚将士,乘机生心,患在腠理。且滇中米粮腾涌,耕作半荒,养兵难,安民也难。唯有剿尽根除,才能一劳永逸。”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批准了吴三桂的奏请,派内大臣爱星阿以定西将军的身份统兵来到云南,九月吴三桂与爱星阿兵分两路,向缅甸进发。缅甸畏惧10万清兵,只好在康熙元年(1662年)一月二十日,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家属。

吴三桂见到永历帝,大概是叛臣出于内心的羞愧,竟然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朱由榔望着眼前的吴三桂,义愤填膺,痛责他背主负义,历数他的种种罪行。朱由榔说:“你吴三桂本是大明勋臣,先帝对你甚厚,你却引贼兵入关,不图复明大计,反做践踏中原的鹰犬。现在我流落缅甸,光复中华的大业未竟。而你追逐至此,是想杀我邀功吗?你是中华之人,世代享受大明俸禄,就算不可怜朕,难道不感念先帝吗?即不感念先帝,难道忘了自己的祖宗吗?我与你有什么怨仇呢,你要赶尽杀绝?”

吴三桂面如死灰,汗流浃背,浑身发抖,一直到朱由榔痛斥完毕,让他走开,他才敢起身。可是四肢瘫软,动弹不得,只好由他人扶起。六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的篦子坡,用弓弦将朱由榔和他12岁的儿子绞死,朱由榔的妻、母也被掐死。大明王朝最后灭亡在吴三桂的手中。

李定国获悉桂王朱由榔遇害,在云南的猛腊(今属西双版纳)重病而死。所部尽降。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队从西北打到西南,剿灭了一处处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民族压迫的起义斗争,又最后消灭了明王朝的残余势力,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效尽了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