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16

第116章 名二子用心良苦

苏洵共有三个儿子:景先、轼、辙。景先早夭。苏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苏轼生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苏洵因长期游学在外,所以由程夫人教苏轼、苏辙读书。

宝元二年(1038),苏洵举进士落第;庆历六年(1046),苏洵举制科落第。庆历七年,屡试不第的苏洵焚烧旧稿数百篇,辍笔苦读,也就在这一年,苏洵写下了《名二子说》这篇短文。此时,苏洵三十九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名二子说》是一篇不足百字的记叙散文,是叙说自己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文章两段,一说苏轼,一说苏辙。

首段说苏轼:“轮(车轮)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横木)盖(车盖)轸(zhěn,车后的横木),皆有职乎车,而轼(车厢前供人依凭的横木),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大意是说,轮、辐、盖、轸,对于车来说都有自己的具体职责,而只有“轼”好像是对车没有什么作用。但是,要是离开了轼,这车也就不是一辆完美的车。这是以“车”喻整个国家,以“轮、辐、盖、轸”喻对国家有用的各种人才:“轼”虽看似无用,但也是车不可或缺的,说明苏洵对苏轼的总体评价:是国家不可或缺之人才。接着的一句慨叹,表明他对自己儿子的忧虑。在苏洵看来,苏轼率直,表里一致,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不大符合封建时代为人处世的标准的,所以他担心苏轼将来会因不善掩饰自己而遇祸。

次段说苏辙:“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车走过留下的印迹),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翻倒)马毙(死),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福祸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大意是说,天下的车子行进莫不依循车辙,但说到车的功劳,并没有车辙的份儿。可是,车子翻了,马摔死了,这祸患也和车辙无关,这就是说车辙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接着一句慨叹,表明苏洵对苏辙的放心。在苏洵看来,苏辙超然功过的态度是理想的做人之道,将来是可以远离福祸,免受其累的。

苏洵以车为喻,来说自己给两个儿子起名叫轼、辙的用意。无“轼”,车就不是完美的车;无辙,车就无法行进。轼、辙都是车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以此喻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既表明他对自己儿子的自信,也表明自己希望儿子们能很好为国效力之意。而苏轼率直,不善掩饰自己的性格又让他担心,故有警示儿子之意;苏辙超然是非功过的性格使他放心,故有对儿子勉励之意。

知子莫如父。苏洵能根据孩子的才华、性格特点来给他们取名字,对他们有期待,有肯定,也有担忧,有提醒,真可谓用心良苦。

明人杨慎评此文说:“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意思,此文字之妙。观此,老泉(指苏洵)之所以逆料(预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见《三苏文苑》)说苏洵预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倒不尽然;说他“深知二子”,可谓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