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号汉俊。湖北潜江沱埠垸袁桥村人。6岁进私塾念书。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求学,留日期间受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1918年回国,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创办《劳动界》,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 产 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的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 泽 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一代革命青年。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说:李汉俊是中 共“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
早在1919年9月,李汉俊就萌发了在中国建党的思想。1920年初,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着手组建中国共 产 党。同年5月,和陈独秀等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和陈独秀等又发起成立上海共 产 党早期组织。同年12月,他成为代理书记,负责全面领导工作。
李汉俊还负责帮助各地建立共 产 党早期组织,并担任联络工作。1921年7月中国共 产 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李汉俊作为上海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并用智慧和胆识保卫了中 共“一大”会议的安全,为会议的召开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大”后,李汉俊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理论宣传,但在建党问题上,与陈独秀、张国焘及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分歧较大。1922年2月,李汉俊带着怨恨回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利用讲台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并在他们当中发展党团员。此时的李汉俊还十分关心妇女的解放运动,深入到湖北女师授课,利用暑假在武昌朱家巷举办妇女暑假补习班,并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大罢 工时,李汉俊亲自领着学生赴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在郑州期间,李汉俊与张国焘间的矛盾斗争再次升温。1923年2月7日下午,吴佩孚开始镇压工人运动,魔爪也伸向了李汉俊。李汉俊连夜乘车去了北京。因为哥哥李书城的关系,李汉俊这时间在北京政府的外交部、教育部任职,为此中 共中央发出通告给他以处分,这更引起李汉俊的不满。
1923年6月,中 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李汉俊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仍然被选举为候补中央委员。会后,当李大钊离开广州回北京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给李汉俊写了一封信,让李大钊带给李汉俊。这封信现存于中央档案馆。马林在信中提出让李汉俊工作的想法:“请你帮助陈(陈独秀)出版《前锋》刊物,同时帮助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完成政治任务。”并且讲明了原因,就是李大钊所在的“北京支部的工作困难”,“你再没有什么理由站在组织之外了”。但是,李汉俊并没有听马林的劝告,他对即将开始的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政策也非常不赞同,他错过了回到党内工作的时机。
李汉俊自1923年脱党后,在1925年又加入了国民党,在1927年武汉政府时代,曾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任湖北省教育厅长,常与共 产 党人接触和某种合作,如同董必武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汉俊旗帜鲜明地主张讨伐蒋介石,以合法身份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 产 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并将被捕入狱的共 产 党员和积极分子两三百人全部营救出狱。
1927年12月17日,武汉卫戍司令、反动军阀胡宗铎派军警包围了李汉俊、詹大悲的住所,以“湖北共 产 党首领”的罪名将他们逮捕并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