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207

第207章 萧三

萧三(1896—1983),原名克森,字子暲,笔名埃弥·萧、爱梅。湖南湘乡人。1913年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同学。1918年4月与毛泽东、李维汉等创建“新民学会”。同年到北京,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回湖南参加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

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参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他同蔡和森等发起马列主义学习运动,彻底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一名坚决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共产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中共旅欧支部”)。经胡志明介绍,他和赵世炎、王若飞等五位同志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他只身赴苏,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编写并演出了反映我国“二七”革命风暴的话剧。同陈乔年一起首次把《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曾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1924年夏天回国,在担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期间,曾同毛泽东讨论了农民运动等问题。参加组织领导了湖南人民为支援上海“五卅惨案”而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运动。1925年夏,萧三调任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政府的革命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深得李大钊的信任和称赞。1926年夏,萧三调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和组织领导工作。

1927年因病到海参崴休养,后主要在苏联活动。1939年春回国到延安,此后一直在文化部门工作,任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文委主任、对外文协常务理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1957年萧三创作了悼念和缅怀李大钊的诗篇:《他》;著作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等。

萧三性格浪漫,学识渊博,文化修养很高,是著名的诗人、作家。他精通俄语、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是语言大师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萧三还是我国新文字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和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以及苏联著名的汉学家郭质生、龙果夫等人一起制订了《中国新文字方案》。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对我国的文字改革做了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