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仁(1878—1944),又名尤金·陈。祖籍广东顺德,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南部的圣费尔南多镇。从小接受英国式教育,是特立尼达第一个华人律师。1912年回国任北京政府法律顾问、《京报》英文总编辑,参加反袁、反段的斗争。
1918年,陈友仁追随孙中山,得到了孙中山的绝对信任,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中国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此后担任孙中山的外交顾问,参与了孙中山与苏俄特使越飞的会谈,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做了许多重要的辅助工作。
1924年,陈友仁随同孙中山北上。1925年孙中山病危期间,与李大钊同为中国国民党政治会议委员,代替孙中山处理其治病期间的一切政治事务(中国国民党政治会议委员共五人:吴稚晖、李大钊、李石曾、于右任、陈友仁)。陈友仁参与起草了孙中山《致苏联遗书》。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陈友仁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5月,陈友仁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长,开始进入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层。对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忠贞不渝,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
在第一次担任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期间,适逢举世瞩目的省港大罢 工正在进行,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罢 工以胜利告终,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工人阶级的顽强斗争,但也与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相当关系。陈友仁一针见血地揭露英国殖民者制造了惨案,自食苦果才引起工人罢 工,解决罢 工“最少当寻求其直接原因之所在”,迫使英国方面多次与国民政府谈判。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不久,陈友仁便约见英国公使,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等等。而1927年初发生的英军刺伤群众的事件,陈友仁立即向英国提出抗议,“须于二十四小时内撤出水兵,由中国政府派队进驻英租界,否则再有其他事件,概不负责”。他与英方先后进行了16次谈判,最终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这是中国人民通过革命运动和外交途径,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中,第一次取得胜利。当时上海的《申报》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陈友仁的名字,有人甚至称武汉国民政府时代为“陈友仁时代”。
1933年,陈友仁参加福州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后流亡巴黎。1938年,回香港参加抗日活动,香港沦陷时被日军拘禁押解到上海,多次拒绝参加汪伪政府。1944年,陈友仁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