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苏联老残恤金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5年开始,苏联开始对全民实行养老保障制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种国家大包大揽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实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后,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从叶利钦时代开始,俄罗斯就对其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普京时期又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叶利钦时代的养老保障制度
俄罗斯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质上开始于199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建立和修补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
(一)1990~1997年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阶段
1990年11月20日,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养老金法》,确立了国家社会保障的新原则。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通过了独立后的第一部《养老基金法》,建立了独立于国家预算的退休养老基金。其主要内容是:将养老保险同国家预算相脱钩,通过联邦预算外养老基金进行管理。从完全由国家拨款的养老金分配制逐渐过渡到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最初规定雇主按工资总额的31.6%缴纳费用,农场主按工资总额的20.6%缴纳,工人和公司职员按本人工资收入的5%缴纳,其他人员按工资收入的1%缴纳,但由于缴费负担过重,从1993年1月起改为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8%、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改革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延长养老金收入基数的期限,规定按照最后15个工作年的前5个月的平均收入计算养老金。新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实行固定制,按平均收入或最低生活费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发放,所有退休人员数额都相等;另一部分实行浮动制,与领取者的工龄和收入水平挂钩。提高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并实行养老金指数化,每3个月按物价上涨情况对养老金进行调整,以抑制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养老金水平下降。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国家对已退休职工的义务不变,但新的年轻工人将来退休时可以从国家管理的养老退休基金获得50%的养老金,另一半来自新的个人退休金账户。国家强制的退休保险制度同自由的退休保险制度相结合,职工除了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外,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购买个人退休养老保险。通过了《非国家养老基金法》,设立了第一批非国家养老基金。
现收现付制度的正常运行要求有合理的人口结构和稳定的经济状况的支撑。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现收现付制度的运行难以为继。人口危机对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平均寿命降低引起逃避养老金缴费现象的大量发生,养老金实际缴费率仅仅达到16%~19%,远远低于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29%的水平;出生/死亡比率降低造成潜在缴费人口的减少;老年抚养比过高加重了当期劳动者的缴费负担;劳动者早死率过高和早死年龄结构的偏轻化造成当期缴费人口的减少。而宏观经济状况恶化则导致养老金缴费人数的减少和养老金给付水平的下降,财政赤字的扩大更是削弱了财政对养老金的转移支付能力,从而造成养老金的给付出现了严重困难。不但经常出现拖欠养老金的现象,而且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很低,许多地区的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可见,严峻的人口及经济形势已经使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俄罗斯政府不得不谋求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二)1997~2001年对原有现收现付制度的政策性修正阶段
1997年,俄罗斯希望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模式对养老金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财务机制上准备从现收现付制过渡到完全基金积累制。但是,鉴于当时俄罗斯国内市场体制不完善,完全放手私人管理退休养老基金存在巨大的风险,而且完全积累基金制还会让在职的一代职工背负双重压力,因为采用完全基金积累制意味着所有30岁以下的职工都要加入积累制,工资额的11%将用来向这一制度供款,因此,这项激进的改革提议最终未获政府批准。1998年8月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工业生产遭受沉重打击,养老金收入锐减,养老金拖欠现象严重,而通货膨胀和卢布贬值又使平均的真实养老金价值损失过半,仅够维持现状的随收随付体系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陷入崩溃状态。俄罗斯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的养老金改革。1998年5月,俄罗斯政府经反复论证后达成一项妥协方案,决定将现收现付制和部分积累制相结合,渐进地实现向完全积累制的过渡,该方案最终获得了政府的批准。新方案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第二支柱“强制性养老保险”中。“强制性养老保险”包括现收现付部分和积累部分:前者采用名义规定缴费(NDC)账户形式,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企业缴费;后者采用规定缴费(DC)账户形式,资金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缴费。达到退休年龄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积累总额(DC+NDC)将转化为年金,按月发放。但是新的方案遭到议会的抵制,所以一直推迟到2001年底。
二、普京时期的养老金保障制度改革
普京执政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为重新启动养老保险改革提供了条件。2001年底,俄罗斯开始正式落实1998年提出的“三支柱”模式养老保险新方案,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养老保险改革的法律,包括:《俄罗斯强制养老保险法》(第167号联邦法,2001年12月15日)、《俄罗斯联邦劳动退休金法》(第173号联邦法,2001年12月17日)、《俄罗斯联邦国家退休保障法》(第166号联邦法,2001年12月15日)、《俄罗斯联邦税法及关于税收和保险缴纳金规定的增补与修正》(第198号联邦法,2001年12月31日)等。俄罗斯的养老金保障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完备的有法律保障的发展阶段。
2002年1月1日,“三支柱”型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其特点是采用包含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二者特点的混合型财务模式,养老保险的缴费形式变为按统一社会税的形式缴纳,这些标志着俄罗斯对原有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就具体内容而言,实质是加强“第二支柱”强制性养老保险。根据上述的法律规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养老保险金和养老储蓄金三部分构成。基本养老金由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企业每月将职工工资总额的14%上缴(统一社会税职工工资总额28%的一半),政府用这笔钱和部分财政拨款给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数额较低,但会随着物价上涨而调整,如2001年1月1日规定基本养老金为450卢布,2003年4月提高到553卢布,2003年10月提高到600卢布,2007年2月增加到1035卢布。养老保险金由企业负担。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根据职工的年龄和性别确定。45岁以上女职工和50岁以上的男职工,缴费额为工资的14%(农业职工为10.3%);35~45岁的女职工和35~50的男职工的缴费为工资的12%(农业职工为8.3%);35岁以下的职工之前的缴费比例为11%(农业职工为5.3%),2006年下降到8%(农业职工为5.3%)。养老保险金存入每位职工在国家养老基金设立的个人账户。职工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是个人账户上的总额除以领取养老金的总月数。俄罗斯政府暂时规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为14年。养老储蓄金的缴费比例是35岁以上的男女职工缴纳额是按其工资的2%,35岁以下的为3%,但2006年提高到6%,50岁以上男职工和45岁以上女职工免缴费。企业一开始也要按相同比例缴纳,但为减轻企业负担,企业缴纳的比例将逐年下降,而个人缴纳的比例将逐渐增加。养老储蓄金也进入职工在国家养老基金个人账户。
从2004年开始,养老保险缴纳人群有所扩大,养老储蓄金的投资操作问题也有了明确规定。法律规定,自由职业者也必须缴纳个人养老保险,但是与企业职工不同的是自由职业者退休后无权领取国家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只能领取个人养老保险。从2004年1月1日起,职工可以自由选择国有或私营投资机构,并与其签订合同,委托其对个人的养老储蓄金进行投资操作,投资收益将纳入职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若职工未做选择,则养老储蓄金统一归国家养老基金会代为管理。
三、当前养老保障制度仍存在的问题
“三支柱”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并且其积累的养老金基金能够用于投资,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但是俄罗斯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任重道远,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一)历史原因造成的养老金巨额空账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从现收现付向部分基金制过渡后,大量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的职工在旧养老金制度模式下积累的养老金权利转为了养老金负债。实际上,俄罗斯在1992~1994年大规模私有过程化中,曾以“代金券”的形式向职工分配国有资产,希望通过向个人分配国有资产来补偿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理论上讲,已经退休人员已经得到了其物化在国有资产中的养老金积累,就应该自行负责个人账户部分,不应要求国家来承担历史欠账责任。但由于私有化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真正分配到职工手中的“代金券”并不多,同时大多数公民将分得的“代金券”以低廉的价格转让出去。因此,俄罗斯政府的做法非但没能解决已退休者的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还丧失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供利用的国有资源。在今后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这笔历史隐性债务如何合理弥补是摆在俄罗斯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赤字严重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降低,退休人口与在职职工构成的赡养比攀升,现有职工的缴费满足不了养老金的给付。而且养老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统一社会税,企业负担较重,因而企业逃避或拖欠缴费的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统一社会税降至26%以后,养老保险基金的赤字进一步增加。尽管俄罗斯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而且政府动用了稳定基金中的资金弥补了养老金基金的一部分亏空,但是仍然不能根本缓解资金需求与来源之间的巨大缺口。2007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如果职工同意扣除部分工资缴纳给非国家养老基金和管理公司,国家将会将同等数额划拨到公民的退休金账户上。同年9月,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起草了一份鼓励公民自愿缴纳退休保险的法案。根据该法案,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将按1:1的比例与公民个人共同缴纳退休保险,上限为每年1万卢布。该项政策对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作用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投资和运营存在制度上的问题
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不存在投资问题,但多支柱模式中的强制养老金和私人补充养老金都面临着如何通过投资运作达到基金保值和增值的问题。目前,俄罗斯国内对于采用何种基金管理模式尚存在争论。政府尚未就养老基金如何投资,以及是否让私营公司参与投资运营作出决定,只是简单规定DC账户部分可以由个人委托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投资运营,政府将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对投资机构的经营进行监督和评估。因为养老基金的投向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投资购买外国证券受到制约),大量资金被用于购买政府债券,造成财产管理公司运作能力不强。以管理俄罗斯绝大多数的退休金的国家基金管理公司——对外经济银行管理为例,过去三年其养老金管理平均年收益率为7.54%,三年累积值仅为24.4%,而同期通货膨胀率高达34.5%。因此,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提高资产回报率迫在眉睫,但该问题的解决又与能否尽快完善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效率有最直接的关系。
(四)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关制度的系统性安排和可行性研究
虽然从2001 年12 月起,一系列有关养老金改革的法律同时生效,但是这些法律原则性的规定较多,与原则性规定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缺乏,可操作性较差。另外,新制度框架下管理机构和相应管理技术的构建和引进不足,政府的监督不善和多头管理,影响了改革进程的推进和改革效应的发挥。
(五)依赖财政补贴维系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堪忧
近年来,俄罗斯不断提高养老金:2005年8月1日基本养老金提高了6%,养老保险金提高了10.8%;2006年4月1日基本养老金增长了8.5%,养老保险金增长了6.3%;2007年4月1日、10月1日和12月1日(养老金增长法案也已经通过国家杜马三读审议并提交给总统签署)三次增长,基本养老金名义增长率为50%,实际增长率将达到37%;《俄罗斯联邦2008~2010年退休基金预算法》规定,养老金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提高的幅度分别为19.6%、21.2%和7.1%。由此看来,到2010年,养老基金半数以上的支出都将由联邦预算负担,而不是由养老基金自行负担。尽管如此,养老金名义金额的提高始终无法赶上工资上涨的速度,根据俄罗斯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的预测,对未来15年内将退休的人员而言,平均养老金和平均工资的比例仍将保持在25%的水平,而根据俄罗斯总统专家局局长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的说法,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养老金平均数额最近几年将可能降至平均工资的15%~17%。俄罗斯财政对养老保障体系支持力度的持久性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