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刚柔兼济:刘秀
7994900000005

第5章 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的政治混乱,已足以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再加上几次可怕的自然灾害,其影响之大,超过了人力和物力所能控制程度。当时因黄河决口、改道而导致华北平原的经济萧条,并由此引发的人口大迁移,就是新莽政权迅速垮台的重要因素。

黄河水患历来困扰西汉政府已久,由于当时社会资源的有限,因而始终无法杜绝这种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坏。黄河就像一条不羁的巨龙,肆虐在华北大平原上。早在汉成帝建始四年,河水在馆陶和东郡的金堤决口,泛滥兖、豫二州,淹没平原、千乘、济南等四郡三十二县,水位最深之处达到三丈,十五万顷土地被淹没,房屋毁坏四万余所。两年之后,河水又在平原郡决口,灌入济南、千乘等地,当地百姓损失巨大。鸿嘉四年,河水又于勃海、清河、信都等地泛滥,三十一县遭受水灾,又有四万余所房屋倒塌。

在公元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河水再次决口,淹没了华北平原南部的大片土地。就在王莽称帝的第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两岸的几个郡发生蝗灾,同时河水在魏郡决口,淹没清河以东数郡,河水也脱离了原有的北河道,改由新的河道流向大海。

持续不断的严重水害给华北地区带来了致命的灾难。土地的淹没,房屋的倾塌,饥荒的蔓延,大批流民的向南迁移,在无序的大逃难中不可避免的瘟疫、死亡,因为求生而引起的掠劫、杀戮,一同汇成了动乱的前奏。这些灾难最初在河北和山东等地出现,继而向南蔓延,终于引发了全国性的暴动和反叛,动摇了王莽政权的根基。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荒,蝗旱交加,田野成为赤地,大批农民涌入野泽,掘取草根充饥。新市县人王匡、王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了数百民众,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各地闻风而动,南阳的马武,颍川的王常、成丹等英雄豪杰纷纷赶来投奔。他们起兵攻占了新市附近的离乡聚,夺取了一部分粮食财物,随后进入当阳县东北的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

绿林山方圆百里,山林茂盛,主峰为悬钩峰,山多钟乳,滴沥不断,水源充足,是理想的休兵之地。四方的饥民络绎不绝地进入山中,参加起义,短短数月,队伍就发展到七八千人。这时,南郡的张霸、江夏的羊牧等人也起兵响应,各有一万多人马,兵锋盛锐,声势浩大。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荆州牧发兵二万讨伐绿林军,绿林军主帅王匡亲自领兵迎战,两军在江夏郡云杜县(今湖北京山县)展开激战。在农民军凌厉的攻势下,州牧的部队溃不成军,数千人被杀,官兵仓皇北逃。马武挥兵掩杀,尽获辎重,州牧仅以身免,他的坐骑也被杀死。

云杜大捷之后,绿林军乘胜攻拔竟陵,转战于云杜、安陆等地,随后又返回绿林山。这时,各地投奔的民众蜂拥而至,绿林军超过了五万人,州郡的官军已不敢轻易与绿林军交锋。

天有不测风云。翌年,一场瘟疫席卷了绿林山区,绿林军将士半数染疾而死,形势急转直下。绿林军将领经过研究,决定分兵撤离绿林山,另谋生路。部队出山之后兵分二路:王常、成丹一部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带),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部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这年七月,新市兵主力对南阳郡的随县发起攻击,平林人陈牧、廖湛举兵响应,众达千人,称平林兵。刘秀的族兄刘玄也加入了平林军,被任命为安集掾,负责安集军众,他就是后来昙花一现的更始帝。

天凤五年,青徐地区以赤眉为标志的饥民集团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起义。

琅琊人樊崇首先率领百余豪杰在莒县(今山东莒县)揭竿而起,在太山郡不断壮大。当时青徐大饥,百姓离开故土,四处流亡,老弱死于道路,青壮男子纷纷加入义军。樊崇以勇猛闻名,各地的流民武装都投奔到他的旗下,一年之间部众便达一万多人。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分别起兵,聚集数万人,与樊崇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强缨在手,樊崇准备大干一番。

在莒县东北处的姑幕,起义军与王莽探汤侯田况率领的部队相遇。士气高涨的起义军投入了全部兵力,势不可挡,一举击溃田况的部队,歼敌万余人,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起义军又北入青州,一路扫荡,随后回师太山,驻兵于东海郡的南城。

起义军的战士绝大部分是社会底层的农民,缺少文化,质朴粗厚;起义军既没有旌旗、文书和正规的军事号令,也没有协同作战的军事谋略,“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由于大批流民的涌入,建立一定的军事组织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农民的天然素质,又决定了义军组织形式的落后和简陋。缺乏政治经验的义军首领以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乡官组织为蓝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首领称三老,地位最尊,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史,彼此互称臣人,以口头命令作为约束。又简单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考虑到战场上互相辨认的需要,农民军将士都用赤色颜料染红眉毛,从此号为赤眉军。

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命令太师王匡(与绿林军首领王匡同名)、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东讨赤眉。官军首先在东平郡的无盐县击溃农民军,大肆屠杀,斩首多达一万余人。太师王匡引兵深入,在无盐县的成昌(今山东东平县)与赤眉军主力相遇。

农民军早已得知无盐的腥风血雨,深知生死之战就在眼前。他们虽无韬略,兵器简陋,然而意志坚决,军容严整。两军交战之后,农民军殊死拼搏,战斗十分惨烈。经过激战,起义军掌握了战场主动,在廉丹的援兵到达之前击溃了太师王匡的部队。

廉丹深知退兵也是死路一条,背水一战或可求生,他派人把自己的官印、符节都交给正在撤退的太师王匡,并转告他:“小儿可走,吾不可!”随后廉丹孤注一掷,率部与农民军进行了最后的较量。农民军群情激奋,大举掩杀,又把官兵杀得大败,廉丹阵亡,官兵全军覆没。

成昌之战使赤眉军声威大振,各地的流民武装纷纷加入赤眉军,起义军兵容更盛。不久,赤眉军又转战于楚、沛、汝南、颍川、陈留等地,在攻占鲁城之后,又挥师濮阳。

在河南、山东风起云涌之际,河北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群辈蜂起,杀掠官吏,势不可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城头子路率领的流民武装,在河济一带活动,众达二十余万。另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部,小部有万人,大部有十余万人,总兵力达数十万众。这些武装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相盛为号。比较出名的农民军将领,有铜马的东山荒、大彤的樊重、大枪的重异、尤来的樊崇、五校的高扈、檀乡的董次仲、五楼的张文、富平的徐少、获索的古师郎等人。各部农民军纵横出击,使整个冀州脱离了王莽政权的控制,成为战火纷飞的沸腾之地。

然而河北农民军首领的军事指挥能力相对较差,他们既无长远目标,又无军事谋略,在战术上也只会采用硬拼硬闯的简单打法;各部农民军独立作战,因而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其活动区域也相当狭小,更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与其他地区以强宗大族为背景、具有正规军事组织、联兵交结、越州跨郡的重兵集团相比,河北农民军经常处于弱势而难以持久,无法避免被击败、瓦解和分化的命运。

群雄逐鹿,终有高才者独占风流。自古以来,没有一支农民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把目光转向了荆州的卧虎之地——南阳。这里居住的大批皇室成员和士族豪强将择机而动,他们的政治目标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各方盲目的动乱都将汇入这一反叛王莽、光复汉室的巨流。刘秀凭借他的血统应运而起,天下择枝而栖的英雄们将向他靠拢。

各地爆发的人民起义,同时向王莽政权喷射出猛烈的火焰。时代为刘秀的军事政治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