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只好下山分头行动:王常、成丹等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等北入南阳,称“新市兵”。七月,王匡率军进攻随县(湖北随县),平林人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响应,号“平林兵”。这样,南阳一带也骚动起来了。恰好这里正闹着饥荒,民心浮动,南阳郡宛城(河南南阳市)有个官僚豪强地主李通,就策划联络刘縯、刘秀兄弟一同起事。
李通,出身在一个“世以货殖著姓”的大官僚、大商人家庭,“居家富逸,为阆里雄。”其父李守,喜好星历谶记,当上了王莽的宗卿师(王莽摄政,设置宗师以主管宗室,因受尊崇,故称为宗卿师)。李通也当上了五威将军的从事,后出任南郡巫县的县丞。王莽末年,社会混乱,百姓愁怨。李通曾经听他父亲李守说过“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条谶文,一直记在心上。他家境富裕,称雄乡里。所任的五威将军从事,是一供趋使的小官,他也很不愿意,“自免”而回乡,以待时机。
李通的族弟李轶,很有心计,与李通的想法相同。当新市兵进入南阳时,他跑来对李通说:“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李通十分赞同。恰好这时刘秀带着家属,为逃避官府的追捕,到了新野,并顺便到宛卖谷。李通听说后,赶紧派李轶请他来商议大事。
刘秀一家,先前和李通一家有过纠葛:李通有一个同母弟叫申徒臣,会治病,但架子大,刘縯把申徒臣杀掉了。事过境迁,李通对这件事已经不再计较追究了。可是,刘秀怕他怀恨在心,故推辞不去,李轶表达李通一再请求之意,刘秀不得已,只好勉强去见。为了预防他买了一把短刀藏在袖中,然后到李通家。当时,李通有病,躺在内室,先由李通的哥哥李鯈、弟弟李宠及李轶和刘秀相见。他们见到刘秀十分高兴,一齐说到“天下兵起,王氏败亡之状”。刘秀最初以为李通邀见,是出于士君子互相爱慕,现在乍听到这些话,“大惊不敢应”,赶忙起身离开客厅,来到李通的卧室表示问候。李通十分高兴,不禁抬手握住了他的胳膊,那想正好握到了短刀,感到十分奇怪。刘秀知道不好隐瞒,干脆坦率地说:事出仓促,为预防万一计。李通明白了,也不见怪。
谈话中,李通向刘秀说起“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透露出策谋起事的意向。刘秀最初表示不敢当,心里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想,李氏这个家族,十分富裕。李通的父亲李守为人“语言谲诡”,不是一般平常之辈。而他家族的子弟,经常在外面闹事犯法。与这样的人共谋大事,靠得住吗?又想,如果不答应他们,恐怕他们会和南阳府的掾史张顺等连谋,对自己反而不利,“深念良久”。后来,想到自己的大哥刘縯平素交结侠客,一定是要图谋大事。而且,王莽失败的兆头已很明显,天下正是纷纷扰扰的时候,时机实在不应错过。当时李通的父亲仍然在长安当官,不可不虑,于是,他试探性地向李通提出:“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李通说:“已自有度矣!”并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刘秀在深知他的全部想法后,疑虑打消了,“遂相约结,定谋议”。他们计划在材官都试骑士日(即九月立秋日这天,地方上检阅军队,并进行考核)发动起义,乘机劫持前队大夫(即南阳太守甄阜)和属正(即都尉梁丘赐),用他们的名义来号令大众。计议停当,李通让刘秀和李轶一起返回舂陵,届时举兵相应。同时,派族兄子李季到长安,把起义的计划告诉他的父亲。接着,他们分头购买武器弓箭,做好具体准备。
李季不幸在路上病死,未能到达长安。但李守已经暗中知道消息了,他想逃回家乡。这时,李守有一个同乡叫黄显,在朝廷当中郎将,他们关系很好。黄显是个胆小怕事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劝李守说:“今关门禁严,君状貌非凡,将以此安之?不如诣阙自归,事既未然,脱可免祸。”李守听从他的话,到朝廷坦白了。当朝廷对这件事尚未作出处理时,李通他们策划起义的事被地方官发觉了,李通逃脱。王莽听到这件事,勃然大怒,命令把李守抓进监狱。以后,南阳的前队大夫又报告李通等继续举兵反叛。王莽立时把李守、黄显一并诛杀,李守在长安的家属,全遭惨害。南阳的地方官府,也把李通一家兄弟、门宗64人“焚尸宛市”。
刘秀和李通、李轶等原来起义的计划因消息泄露没有实现。刘秀和李轶也未能按计划返回舂陵。李通出逃后单独行动,刘秀和李轶继续潜伏于宛,直到十月,他们才率众起义。当时刘秀是28岁。起义后,队伍南下,十一月,到达家乡舂陵。这时,他的大哥刘縯也已经会众起兵了。不久,李通和刘秀、李轶在棘阳会合。
刘縯,性格刚毅,慷慨有大节。自从王莽篡汉后,“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早就准备起兵反抗了。他不理会家人产业这些事,广散财物,一心一意交结天下雄俊豪杰。王莽末年,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南方一带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刘縯召集舂陵一带的豪强地主共同谋划起义,他激动地对大家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灾荒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这个主张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他们分别派遣亲客到各处活动,又派人通知邓晨在新野起义。地皇三年(公元前22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刘縯、刘秀发动舂陵子弟七八千人正式起义。
起义初,各豪强地主家的子弟十分害怕,有的吓得藏起来,他们说,“伯升杀我”(杀,即坑害之意)!正好,刘秀带领起义人马从宛来到舂陵,他们看到刘秀穿戴“绛衣大冠”(即将军之服),出现在众人面前,不禁又惊又喜地说:“谨厚者亦复为之!”原来,刘秀平时专门从事经营产业,规规矩矩,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谨慎厚道的人,在地方上颇有一点好的影响。他不像刘縯那样,平素广交豪杰宾客,豪爽好侠。如今,连厚道的人也反叛朝廷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这样,原来那些惴惴不安的人稳定下来了,并逐渐聚拢过来了。
刘縯把部队整顿一下,自称为柱天都部(若天之柱,统领大众的意思)。这支队伍起义于舂陵,史称“舂陵兵”。又因为是以复兴汉室为号召,故又被称为“汉兵”。这是一支反莽的地主武装。
从此,刘秀踏上一条新的而又充满艰难的道路,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最初的斗争中,他曾经小心翼翼地和农民军配合,表现了出色的智勇,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他们一起西向进击长聚和唐子乡(湖北枣阳县北)。刘秀初时骑牛随同队伍前进,后来,攻杀新野都尉,缴获了马匹,才有坐骑,这一时期,刘秀也因此被称为“骑牛将军”。
接着进攻湖阳(河南唐河县湖阳镇)。起义军派刘终诈称是江夏郡派来的官吏,诱出湖阳都尉并斩杀之。义军节节取胜,但是,各支队伍对缴获的财物,分配不均而发生了争执。那些不是刘氏宗族的人分得少,准备攻击刘氏宗族,明火执杖来争夺。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刘秀赶紧把本宗族所得到的财物,统统收集起来,全部分给其他部队,这样,终于避免了初期起义军中一场无谓的纠纷。
义军继续进军棘阳(今河南南阳南),李通和邓晨均率众来会合,势力更加壮大。很快攻破这座城池,又决定直取南阳郡郡治宛城。进到小长安聚(今河南邓县境内),和王莽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的军队遭遇。当时天上乌云密布,对面迷雾蒙蒙,双方激战。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加以地形不熟,义军惨败,向后奔撤,莽军乘势掩杀。刘秀单人独骑急急奔逃,路上遇到妹妹刘伯姬,赶紧扶她上马共骑而奔。跑了不久,又看见大姐刘元拉着三个女儿气喘吁吁地跑着(刘元即邓晨之妻),即催促她们也赶快上马。刘元悲伤地说:“你们走吧,无法相救了,不能大家都死在一块!”正好后面追兵赶到,刘秀只好拨马而走,忍悲含痛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惨遭杀害!这仗,刘秀的哥哥刘仲,叔父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宗族等数十人,全部遇难。
刘縯收集残兵,退保棘阳。甄阜、梁丘赐乘胜而进,他们把辎重留在蓝乡(河南泌阳县境内),率精兵十万南渡黄淳水,到达沘水,在两个山川之间扎下营寨,并拆掉后面的桥梁,以表示要死命镇压起义军。新市兵和平林兵看到形势逆转,准备带兵撤退,分头行动。刘縯十分担心,正在无计可施之际,探子来报,说是下江兵五千余人在王常的带领下到达宜。秋(宜秋聚,在今泌阳县境内),刘縯心中升起了一线希望。于是,他带着刘秀、李通一起来到王常的营寨,“说以合从之利”。王常十分赞同,他说:“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刘縯也表示,如果将来成功,不敢独享。下江兵将领成丹、张印初时不愿意合作,他们说:“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王常劝告他们说:王莽政令苛酷,早已失去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又说:“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属也。”王常这些话,是顾全大局的。不然,各路起义军将有遭到各个击破的危险。他的主张,得到其他将领的赞同。于是,王常、成丹、张印等率领下江兵与汉兵、新市兵、平林兵汇合在一起,军容转盛。刘縯和刘秀以他们的正确主张和行动,为起义军的重新发展创造了一个转机!
刘縯十分高兴,大飨士卒,设盟约,休卒三日,整顿军队,分为六部,开始反击。“于是诸部齐心同力,锐气益壮,遂俱进。”十二月底的一个晚上,他们利用夜幕的掩护,潜狮袭取蓝乡,抄了甄阜、梁丘赐的后路,缴获全部辎重。地皇四年(即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朔,汉军从西南进攻甄阜,下江兵从东南猛击梁丘赐,双方在沘水之西大战。梁丘,赐的阵势首先被击溃,甄阜一看大势不妙打马就逃,士兵一哄而散。刘縯、刘秀和王常等挥军乘胜急追,一直追到黄淳水。甄、梁二人原先已拆掉桥梁,这时反而成为自己的坟墓,其溃兵无法渡河,“斩首溺死者二万余人”。甄阜、梁丘赐均成为起义军的刀下鬼。
刘縯、刘秀等指挥的部队,接连取得重大胜利。这一胜利,推动了全国各地起义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