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要世界看中我
7999800000050

第50章 读书要泛观博取

宋太宗天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一天漏读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 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此,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曾信誓旦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朱熹在《性理精义》中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陶渊明有两句诗说道:“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博览群书学有专攻,对历代各家各派书籍进行分析研究和继承借鉴,而对历代书籍的博古通今、分析研究、继承借鉴,就是读书的鉴赏力。陈寅恪家富藏书,年少时代就立志“欲纵观所未见之书”,只有遍批群籍,才能寻找到那种会心的智慧,博采众长,才能见多识广。人想要亲近一本书,需要一种机缘,而这种机缘是等不来的,需要在博览群书中增大这种可能性。

古人道:“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读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破万卷书是夸张,但多读书对人肯定有好处。有位名人所说:“读书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这句名言诫示了读书的价值,书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偷不偷”放在一边,起码可以启发人的思维,即使借用一下对自己的文章有所帮助也未尝不可。可见,读书要泛观博取。

要泛观博取,首先就要“泛读”

所谓泛读,就是要多读书,尽量扩大知识范围。读书万万不能狭窄。读名著,读科普,读历史,读各类书籍,潜心研究,日积月累,才有成就,通过各种途径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凡是在某一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有许多其他学问的深广的基础。

鲁迅强调“博览群书”。他读书是极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在闲时也会拿来翻看。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糊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王亚南说:“搞学问不能单打一,要相互渗透。”有一回,一位搞哲学的同志到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家拜访。走进书房,发现书架上排列着不少外国古典文学名著,案头还放着一本夹着纸条的《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他好奇地问:“您看那么多的外国小说干嘛?”王亚南饶有风趣地说:“借用你们搞哲学的一句行话,叫‘相互渗透’。我喜欢看外国小说,正是为了搞文科的‘相互渗透’呀!”“相互渗透”,是王亚南治学取得成就的重要方法。他10岁丧父,家境不济,他深知求学之不易,加之素有救国抱负,所以读书十分勤勉。他读书的面比较宽,进大学后他学的是教育,可他还以中文、英文为辅系,同时修习这两系的课程,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来,他又花了很多时间研读历史,并精通了德语、英语、日语、法语、俄语。这样,他就掌握了文、史、哲、经等方面的精深知识,为以后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可以看出:从无数事例中得到,博览群书,泛观博取,是读书做学问的首要条件。

书海无涯人生有限,读书要泛观博取

在读书时青少年应该注意,要有个速读和略读的问题。

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这种读书法在我国早就存在,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即是。实验证明,人们阅读一个字,并不需要对每一笔划、每个字母都看清楚,而是只凭整体形象就能辨认。对于词和句子也是一样,只要其中主要的内容映于大脑,大脑就能凭经验将它们联成意思,快速阅读要掌握的要领就是如此。

例如关系较远的书,可以大致浏览即可,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以此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通过略读就会发现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即使是打算仔细阅读的书,通过略读了解一下全书的形式或结构,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