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8000400000014

第14章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4)

(三)跨国公司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跨国公司的产生是垄断资本摆脱国家边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围追求更高收益的结果。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阶段,出现了同行业和跨行业的垄断集团。这些垄断资本集团为了追逐垄断高额利润,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将“过剩资本”输出到资金少、地价便宜、工资低、原料丰富,利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了早期的跨国经营企业。1865年出现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德国的费里德里克·拜耳公司,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跨国公司出现较大的发展。但跨国公司真正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还是在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跨国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969年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共有7267家,子公司为27300家,到1980年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1000家和98300家。不少跨国公司的实力和规模超过了许多主权国家。进入90年代后,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跨国公司又出现了新的扩张浪潮。到2006年跨国公司母公司达到7.8万多家,其国外分支机构有80多万家。1999年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万亿美元。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超过了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与印度尼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2006年世界营业收入最高的沃尔玛达到了350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该年GDP的1/7。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产出的近50%,世界贸易的60%和技术转让的70%以上,它们通过建立独资、合资企业、战略联盟以及其他合作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其影响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压力,跨国公司借助世界各国实行对外开放、放松对跨国资本流动的形势,把股权式的跨国并购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通过大规模的并购,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世界市场份额,强化对原料产地的控制,也可绕过贸易壁垒有效地战略他国市场。除此之外,跨国公司的另一个发展战略是建立所谓的战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协议进行联合与合作的经营方式。这种“强强联合”式的联盟进一步推进了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全球整合。

跨国公司制定了生产和经营的全球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其他控制形式,成为跨国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极大地改变了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国际流动的格局与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跨国公司推动了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深化了国际分工。直接投资在国际分工深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把原来集中于一国国内的基本生产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环节,并将各个环节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使过去自发形成的国际分工转向更多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分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企业管制的放松,跨国公司逐渐将原先互相独立的海外生产和经营据点加以集中管理,这使得跨国公司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国际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它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把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大大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程度。

②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并创造了国际贸易。这种贸易的促进和创造,既涉及跨国公司与外部企业的贸易,也包括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尤其是后者所占的比重日趋增加。跨国公司为追逐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在海外不断兴建扩建子公司,从事生产经营,就必然把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输出到海外,而子公司的产品一部分也会销往母国或第三国,而且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往往需要往返运输、多次贸易,从而扩大了国际贸易量。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贸易中的约1/3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加上外部贸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贸易的2/3。

③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的资本流动。跨国公司是资本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其投融资体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微观渠道。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构成了国际金融的重要内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外部筹措资金,也带动了国际金融资本相应的流动,促进了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活动大多采用股权转换来实现,规模庞大的股权交易,刺激了股权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各类股票、债券的国际发行比重逐年上升。

国际资本的证券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被强大的外国资本所控制,产业结构的自主调整和技术的自主开发可能受阻,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跨国公司转移进来,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有可能受到跨国公司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市场的全球化,又称贸易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分工在深化,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壁垒在弱化,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强化,原先界线分明的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正在淡化,一个统一、开放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之中。各国企业都开始具备全球视野,它们从全球市场组织采购,向全球市场进行销售。国际贸易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互通有无,而是降低成本,扩大销售,提高竞争力。

市场的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导致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1993年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达成了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国际贸易到国际生产性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的规模空前的贸易自由化协议,并创建了世贸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每年的国际贸易额为500亿美元,1996年达到了5.1万亿美元,2007年世界贸易额超过了17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的结构、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发生了变化。1950年初级产品占世界出口额的59%,制成品出口占41%,1996年初级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下降到22%,而制成品出口比例上升到74%。国际贸易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70-1980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7%,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率大致相等;而1980-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4%,超过货物贸易5.6%的增长率,进入21世纪后,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1975-1985年,国际技术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16.3%,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年均12%的增长率,2000年以来国际技术贸易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从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看,发达国家仍然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地位不断上升。1980-2007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的份额由65%下降到59%,发展中国家由29.4%上升到36.7%。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009年对外贸易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总之,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以全球市场为基础,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借助于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全球贸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它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的全球化,又称投资全球化

尽管世界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的中叶就开始,但当时只是局限于欧美日等所谓“先进国家”。直到二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工业化在真正开始在全球范围扩散和普及。在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到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将产业重点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被发达国家逐步淘汰的“夕阳产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朝阳产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接受了产业的转移,加快了本国本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比较成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先后进行产业升级,将劳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以发达国家为龙头的世界产业结构的梯次国际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有效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工业化进程,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战后的国际分工不仅仅表现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而且表现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的垂直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将产品中一些零部件和次要的部分转包给其他国家的厂商生产,以降低成本,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关键技术。如美国的波音飞机上装配着20多个国家生产的零部件。另一方面,表现为整个经营过程的国际化。许多跨国公司将产品的生产过程转移到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而自己专注于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研发和销售阶段。比如阿迪达斯在全球有三大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达1500多人,它把研发和销售两大环节抓在手,整个企业没有一个生产工人,它把所有生产和制造环节都委托给发展中国家的厂商,但却拥有全部产品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

这种产业的转移和分工,加上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打破了生产体系的国家边界,使得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互动的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各国各企业成为该体系产业链条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各国各企业从中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分工定位,国家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结构也可以在这一体系中实现动态升级。这一体系中,民族资本、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等概念不得模糊不清。

与生产全球化相对应,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极为迅速。1970-198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5%,1985-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为28%,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上升为30%。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率,200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在投资的流向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是重点,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吸收了大量的外资,中国一度超过美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在增加。不断增加的国际间直接投资,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与全球配置,进一步促进了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生产体系以及生产资本的全球化,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世界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