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信念力改变一生
8001600000036

第36章 在不断追求中坚守信念

在现实中,人们一边生活,一边制定目标,选择策略,计划生活,梦想未来。此时,人们需要信念的支持,这种内在的力量是无形的,是要靠自己把握的。

美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意萧条。工厂老板杰克看到战时百业俱凋,只有军火是个热门,而自己却与它无缘,于是把目光转向未来市场。他告诉儿子,缝纫机厂需要转产改行。

儿子问他:“改成什么?”

杰克说:“改成生产残疾人用的轮椅。”

儿子当时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去做。经过一番设备改造后,一批批轮椅面世了。事实证明杰克是正确的:战争刚刚结束,就有许多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和平民,纷纷购买轮椅。杰克工厂的订货者盈门,该产品不仅畅销美国,还远销国外。

儿子看到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财源滚滚,在满心欢喜之余,不禁又向父亲请教:“小轮椅不能继续大量生产,因为需求市场快要饱和了。未来的几十年里,市场又会有什么新需要呢?”

杰克早已成竹在胸,他反问儿子:“战争结束了,人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人们对战争已经厌恶透了,希望战后能过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那么,美好的生活靠什么呢?要靠健康的身体。将来人们会把身体健康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要为生产健身器做好准备。”他进一步指点儿子。

于是,生产轮椅的机械流水线,又转而生产健身器。然而,这次杰克似乎判断有误:最初几年,销售情况并不太好。这时杰克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坚信父亲的超前思维,仍然继续生产健身器。结果,就在战后十多年左右,健身器开始走俏,不久便成为热门货。当时,健身器在美国只此一家,独领风骚。

杰克之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扩大企业规模,终于使杰克家进入到亿万富翁的行列。杰克每次都准确地预见了未来的市场变化,为了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早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他的儿子也一直坚信他的正确性,因此财富之神对他们特别眷顾。

一个真正想成功的人,只求抓住机遇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会创造机遇。能够主动创造机遇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强者。

谋财之道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冠军,甚至不一定能跑完全程。在这遥远的征途上,你的准备和积累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觉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随时给自己补充营养。

希尔顿、洛克菲勒并不比任何人拥有更多的时间,那么他们的成就又从何而来?差距就在于眼光的高度,在于人生的目标。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中学B(2)班5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写于25年之前。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多年以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后,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过几天,就有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平凡的工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本作文薄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时间过去了25年,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本作文簿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15岁时想当总统的信念保持25年,那么他现在就可能已经是总统了。

当你坚信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无疑给自己的潜意识下了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这样,一切的决定,一切的思考,一切的感受与行动都会受控于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信念。

1953年5月29日,世界上第一次从珠峰南坡登顶的是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此以后,每一个试图征服珠峰的登山队,都离不开夏尔巴向导和挑夫的帮助。

2000年,一个联合登山队准备去征服珠峰,而且要同时清扫以前登山队在珠峰上留下的垃圾。于是,他们找到了能给予他们最大帮助的夏尔巴人。

联合登山队为了自己能够征服珠峰的理想,聚集到了一号营地。为了能够多清理一些珠峰上的垃圾,9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还请了30名夏尔巴挑夫。这些挑夫的首领叫阿巴·夏尔巴。

在这个联合队里,薛曼年龄最大,他以前登过珠峰,但没有成功。

大家在营地休息的时候,薛曼一个人坐在雪地里沉思,摄影师则去拍摄阿巴·夏尔巴,并问他,如果这次登顶成功,将是他第11次登上珠峰,同时也将打破世界纪录,他对此是否怀有兴奋的感觉?

阿巴·夏尔巴听后,只是淡淡地说:“我们也想做工程师,想做医生,但条件不许可。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做攀登珠峰的向导,挣多一点钱,让孩子可以受教育,让孩子们完成我们的心愿。”

登山队和夏尔巴人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后,向珠峰进发了,每个人怀有不同的目的。

按照事先的计划,一部分夏尔巴人陆续将登山途中拾到的生活垃圾和数以百计的废氧气瓶带回一号营地。而登山队员们经过昼夜跋涉,顺利地通过几个营址,一步步地接近顶峰。然而,危险的警报就在这平静中爆发,基地忽然发来了暴风警报:几小时后,强烈的风暴将登陆峰顶。这条信息意味着队员们在这几个小时内必须登顶,然后返回最近的一个营地,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队员和阿巴·夏尔巴加快了攀登的速度。而年老的薛曼却因为体力不支和雪盲症发作而远远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当阿巴·夏尔巴带领着三名登山队员和十名夏尔巴人登顶成功后,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艰难向峰顶攀登的薛曼。

阿巴·夏尔巴停下了,他让其他人先下山,自己陪着薛曼。他对虚弱的薛曼说:“我知道登上顶峰是你的理想,我可以带你上去,但我不一定能够带你下来。我知道你想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你的理想可能会让一个夏尔巴人送命。”

薛曼沉默了。看着近在咫尺的理想,他沉思了一分钟,最终选择下山。所有的人都回到了一号营地,愉快地聚集在一起。只有薛曼在角落里流泪了。他说:“在靠近峰顶、面对危险的时候,我想到了妻子、家人。我知道生活里有许多比完成我登顶理想更重要的事情。”

薛曼攀登珠峰虽然仍旧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在不断追求中坚守信念的精神值得人们敬佩。其实,以他的年龄,能够有勇气再次挑战这生命的禁区,并且来到了与顶峰近在咫尺的地方,已经是一种胜利了。从这点上来说,他与11次登顶的阿巴·夏尔巴一样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