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信念力改变一生
8001600000037

第37章 信念使人坦然面对一切

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启示我们:胜利往往属于敢向困难挑战的强者,他们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能够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领略到胜利的喜悦;而那些在困难面前气馁退缩的人,则永远无法享受胜利的喜悦。

在困难面前,你首先要正视它,才能战胜它。其次,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会发现,困难并不可怕,也不是不可逾越的。

因此,无论命运带来什么,都要勇敢地迎接它、面对它,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

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五大湖之一——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

这个家庭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母亲很有修养,热爱音乐;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3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儿;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

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的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手,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

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还是来了,并且纵身跳上了拳击场。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此后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毕业以后,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却渴望赴欧参战。可是,因为视力的缘故,他未被批准。后来,他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在《堪萨斯报》做了见习记者。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初的写作技巧。

《明星报》对于文字有110条不得违反的规定,如“要用短句”“用活的语言”“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

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

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但仍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一直留在体内。

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战争除了给他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痛苦之外,没有带来任何值得高兴的事。此时的他前途渺茫,思想空虚。

尽管如此,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结果被全部退回。

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

最终,海明威选择从家里搬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0年的整个冬天,海明威独自坐在打字机前,一天到晚写作。有一次参加朋友们的聚会,他结识了一位叫哈德莉的红发女郎。她比海明威大8岁,成了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这时,海明威年仅22岁。

1922年冬天,他赴洛桑参加和平会议时,哈德莉在火车站把他的手提箱丢失了。手提箱里装着他的全部手稿,包括一个长篇、18个短篇和30首诗。这使海明威痛苦万分又毫无办法,只能重新开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作为记者,海明威很受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没有报刊肯用。尤其令他伤心的是,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甚至说是“轶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学创作。1924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为穷困潦倒的一年。此时,妻子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作娱乐。

第二年,在海明威与波林结婚后不久,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问世。这部小说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

这部小说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也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

生命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命中所获得的。坚持你自己的信念,就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坦然,从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成为一个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