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24

第24章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304.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原典”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战国《尚书·大禹谟》)

“注译”罔:不可。全句译意为:不要优游于安逸,不要放恣于享乐。

“品读”这是舜、大禹(舜的儿子)和伯益(舜的大臣)在一起谋划政事时,伯益诚心的告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纵观历史,“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事例不胜枚举。秦“骄”,二世而灭;隋“奢”,二世而亡;唐贞观盛世之后的君臣,逐渐忘乎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而衰败;清康乾盛世之后,逸欲日盛,腐败日甚。历次农民起义,像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都在历经苦斗之后,走上了胜利后骄奢失败的悲剧之路,一次次重蹈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历史的沉痛教训,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向全党敲了警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05.君子无逸

“原典”君子所,其无逸。(战国《尚书·无逸》)

“注译”所:处所;无:通毋,禁止之词;逸:逸乐,这里指逸乐、嬉游、田猎、纵酒等。全句译意为:君子在位,可不要安逸享乐。

“品读”周成王年纪大了,周公害怕他贪图享乐,荒废懈怠,不理政事,于是告诫他不要贪图享乐。史官记录周公的告诫之词,名叫《无逸》。“君子所,其无逸”,是周公总结前朝兴亡原因的痛切之悟。他说,过去殷王中的中宗、高宗、祖甲,不敢荒废自安,民无怨恨,在位时间长。此后的殷王不知民众的劳苦艰难,就只知道追求过度的享乐,所以很快就灭亡了。周公很殷切地希望周成王:“嗣王其监于兹”(继王要鉴戒这些教训),“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于万民惟正之供”(不要沉迷在观赏、逸乐、嬉游和田猎之中,不要只是要民众进献赋税供他享乐)。周公在三千多年前的告诫,对现在的党员干部来说,还是很有警戒意义的。

306.无教逸欲

“原典”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战国《尚书·皋陶谟》)

“注译”无:通“毋”,不,不要;教:效;逸欲:安逸贪欲;邦:封地,国家;兢兢:戒慎;业业:危惧;一日二日:犹日日也;万几:万端。全句译意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贪图安逸和满足私欲,要小心谨慎地处理政务,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

“品读”这是舜帝和大禹、皋陶(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讨论政事时,皋陶对“有邦”(各诸侯国的国君)提出的忠告。皋陶希望国君“慎厥身,修思永”(谨慎其身,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要求国君以国家为重,居安思危。这样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于统治者来说都不失为一剂警心修身的良药。其中,“兢兢业业”一词流传千古,警戒万世,至今仍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

307.死于安乐

“原典”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战国《孟子·告子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忧患使人生存,安逸快乐使人败亡。

“品读”孟子是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的。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总理后会见中外记者,他满怀深情地说:“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他还说,“我总记得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式的工作。”

308.于安思危

“原典”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

“注译”全句译意为:贤君在安定的时候想到危亡,在显达的时候想到穷困,在有所得的时候想到有所失。

“品读”《吕氏春秋》的“慎大”,意思是慎重地对待强大。吕不韦借以告诫君主,国家越是强大,就越是忧惧,要懂得“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守卫胜利的果实),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

309.骄泰则失

“原典”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泰:贪图安逸。全句译意为:君子治国有个常理大道,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如果骄纵奢侈就会失掉它。

“品读”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容人举贤。而要能容人举贤必须有“忠信”之德,如果“骄泰”,就不可能容人举贤。若恣意“骄泰”,更是后患无穷。

310.正身黜恶

“原典”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要是能够在遇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时,就想到知足,不去强求;将要有所兴作时,就想到克制自己,以安定人民生活;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该谦虚而自觉加强修养;恐怕因骄傲自满而招损失,就应该有像江河容纳各方面汇集而来的河流那样的度量;喜欢游玩,就该想到国君一年只可以打猎三次,作为游乐的限度;担心自己为民兴利除害的劲头半途松弛,就应谨慎考虑要善始善终;担忧上下相互蒙蔽,自己脱离群众,就应该考虑到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采纳正确的谏议;想到那些说别人坏话的邪恶的坏人,就应该戳破冒名顶替、猪替羊死的鬼把戏,验名正身除去当道的坏人;对下级有所赏赐,就应该考虑不能因个人的喜爱,而乱加赏赐;执行法律,处罚犯罪者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不能因为一时自己的怒气和私愤而滥用刑罚。

“品读”贞观十一年,魏徵写了有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从总结历史经验着眼,语重心长,虽然没有一下子点透唐太宗“纵情傲物”,但明显是针对唐太宗渐生骄奢而投下的一剂苦口良药。

311.骄奢放逸,莫终其善

“原典”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骄奢淫逸,就没有好的结局。

“品读”魏徵总结了自古亡国帝王“莫能终其善”的规律是:帝王开始即位,还能“励精为政”、“比迹尧舜”;“及其安乐”,就“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还能“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稷,即后稷,尧、舜时的农官;契,舜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及其富贵”,就“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结果造成“身亡国灭”。

312.勿忘其身

“原典”桀、纣之君乃忘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桀:夏代国王。残酷剥削,暴虐荒淫。后被商汤所败,出奔南方而死,夏朝灭亡。纣:商代国王,暴虐荒淫。后被周武王所败,自焚而死。全句译意为:桀、纣作为国君,暴虐荒淫,连自己的身体都忘记了。

“品读”贞观六年,唐太宗和群臣论及秦、隋灭亡的教训,并说“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魏徵接着讲了鲁哀公的故事,说:“臣闻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愿陛下每以此为虑,庶免后人笑尔。”魏徵以桀、纣两个暴君因“恣其奢淫”亡国灭身的教训,规劝唐太宗引以为戒。

313.草创难守成亦难

“原典”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现在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守卫成果的艰难,我和你们一起谨慎而为。

“品读”古代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在未夺取政权以前,还能“戒骄戒躁”,“自奉甚俭”;在夺取政权以后,就“志趣骄逸”、“侈务不息”,还未来得及延续国祚,又蹈亡国之辙。这成为一条历史规律。唐太宗鉴于这一历史教训,于贞观十年和左右侍臣共商国是时,提出“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当时,曾协助唐太宗南征北战,取得帝位的尚书省“左仆射”(相当于尚书省的副长官)房玄龄就说“草创为难”。而魏徵则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出“守成则难”的结论。唐太宗总结两人的高见,说:“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314.安不忘危

“原典”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处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存在的危险,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的败亡,政治稳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的动乱,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安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品读”这句话源于《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魏徵从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深感《周易》中的这段话非常中肯,便在给唐太宗进谏时加以引用,规谏唐太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尤其警惕“骄奢淫逸”,而且“闻过必改”,于“当今之无事”中,“行畴昔之恭俭”。这样为政就可以“尽善尽美”。这无疑对后来唐太宗取得“贞观之治”,从思想上作好了准备。

315.必自戒慎

“原典”拨乱创业,必自戒慎。(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主在拨乱创业时,一般都能自我警戒谨慎。

“品读”魏徵总结古来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在创业时还能自我“戒慎”防骄,“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忠诚,正直)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从忠谠之言”;到了夺取政权以后,“天下既安”,则往往“恣情肆欲”,爱听奉承话,拒绝批评,“恶闻谏正”,遂导致身败名裂。

316.贤者能节

“原典”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嗜欲喜怒之情,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有。区别就在于,聪明的人能自我控制,不使嗜欲喜怒过度;愚蠢的人往往放纵嗜欲喜怒,常常失掉常态。

“品读”自古有自知之明的帝王,均能节制嗜欲、喜怒之情,不使过度。唐太宗“常怀忧惧”,恐“心生骄逸”、“嗜欲过度”。贞观十六年,即求谏于魏徵。魏徵告诫唐太宗“嗜欲喜怒之情”,“不使过度”,希望唐太宗“居安思危”,“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万代永赖”。

317.不忘布衣时

“原典”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徵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我不要忘记生活在民间的情景,你也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啊!

“品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出兵灭亡了在西域的高昌国,太宗在两仪殿举行盛大宴会,很有感触地说:“高昌如果不失德行,怎么会亡国呢?当然,我也应当注意,不听小人言语,而去议论君子,以保安全。”魏徵接着讲了齐桓公的一个故事:“春秋时,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饮酒,桓公对鲍叔牙说:‘你何不起来为我说几句祝福话?’叔牙举杯说:‘我真诚希望你不要忘记逃奔莒地时的艰难景况,管仲也不要忘记被囚于鲁国的险境,宁戚不要忘记家贫,喂牛于车下的情景。’齐桓公离开席位,很感谢地说:‘我愿和管仲、宁戚二位大夫能够不忘记叔牙夫子的忠言,国家也就不会出现危机了。’”唐太宗听后很感慨地对魏徵说:“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318.日夕有所事

“原典”日夕有所事,然后淫侈之念不作。(明海瑞《海瑞集·论著类·使毕战问井地》)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个人日日夜夜有事可做,然后才不会产生荒淫奢侈的念头。

“品读”人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事业上,淫侈之念就不会轻易滋生。相反,一天无所事事,淫侈之念就会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