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30

第30章 正家而天下定

“正家天下定”。正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古人早就把“齐家”,即管教好家属提到与“修身、治国、平天下”同样重要的地位。

从政莫忘治家,廉政必先正家。历代的清官廉士之所以能清廉从政,就在于先治其家齐其家,而那些贪官污吏则是其家不治不正不齐。

防腐倡廉的堤坝必须从自家的院内筑起。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更应带头“正家”,应坚持讲党性,讲原则,用正确的思想和自身的清正廉洁去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树立起良好的家风。这样,必将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示范作用。

381.正家天下定

“原典”正家而天下定矣。(周《周易·家人》)

“注译”正:端正。全句译意为:端正了家道之后天下就能安定。

“品读”家和“君子”的自我修养、社会风化密切相连。由此可见,《周易·家人》卦的大旨和《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线相通的。古人重视“风化”,强调“风化”先从家庭做起,先从处于尊位者做起,先从每个人做起。故“君子”居家应当修言行、美风化,改善自我,影响社会。只有端正了家道,天下才可能安定。

382.积善之家

“原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周易·坤》)

“注译”余庆:先人遗存的恩泽和吉祥。全句译意为:修积善行的家庭,必然留下许多吉祥;累积恶行的家庭,必然留下许多祸殃。

“品读”中国古代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

383.永言孝思

“原典”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春秋《诗经·大雅·下武》)

“注译”维:同惟;则:法则,效法。全句译意为:他能永远行孝道,孝道是先王治理天下的法则。

“品读”《诗经·大雅·下武》,是一首赞颂周王朝“三后”(即三王:太王、王季和文王)以及武王、成王盛德的诗歌,并通过赞颂告诫嗣位的周康王。其中,赞颂武王、成王“永言孝思”,就是效法先王的仁德,希望周康王也能效法先王,“永言孝思”。

384.六顺之义

“原典”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注译”义:制定道义并恪守;行:遵从而执行;顺:符合情理;全句译意为:国君恪守道义,臣子遵从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就是所说的六种顺情合理的事。

“品读”春秋时,针对卫庄公宠爱、放纵公子州吁的做法,卫国大夫石碏在提出“六逆”(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之后,又提出“六顺”进行劝导。“六顺”是当时社会所奉行的道德规范,也是齐家治国的重要标准。

385.贤贤易色

“原典”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论语·学而》)

“注译”贤贤:前一个“贤”是动词,敬重之意,后一个“贤”是名词,贤能,贤慧;易色:不重容貌;致:贡献;身:身心,生命。全句译意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献出身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品读”这是孔子的学生子夏的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讲究孝道,要求子女不遗余力地孝顺父母,把孝顺父母当作人生头等大事。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忠君和诚信交友也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因此,子夏把能不能执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作为有没有德行的重要标志。他认为,能够做到上面所说的四个方面,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了。

386.施于有政

“原典”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春秋《论语·为政》)

“注译”或:代词,有人;奚:疑问代词,何,为什么;施:延及,影响。全句译意为: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孝道推及政治上。’这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

“品读”孔子一向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他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就是说,国家政治以孝为本,而孝是要通过教育才能养成。孔子认为,他一生从事教育,使学生懂“礼”行“孝”,这不是参与政治了吗?

387.君子务本

“原典”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春秋《论语·学而》)

“注译”务:专心致力;本:基础;道:名望;孝弟:善事父母叫“孝”,善事兄长叫“弟”。弟同“悌”。与(yú于):同“欤”,句尾语气词,在这里表示谦虚的语气。全句译意为:君子做事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仁道也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两种品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品读”这句话出自孔子晚年弟子有子之口,但传达的是孔子平常向弟子灌输的“孝弟(悌)为仁之本”的思想。“仁”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准则,他们对“仁”的基本解释就是“仁者爱人”。“仁”的根本或基础就是孝悌。所谓孝,就是要孝敬父母;所谓悌,就是友爱兄弟。儒家认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的光大发扬,便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

388.家之本在身

“原典”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战国《孟子·离娄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

“品读”所谓国家,国和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我国古代政治体制为家国一体,齐家为治国之本。孟子认为,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而要国家富强安定,就必须家庭和睦,家风仁厚纯朴。家庭是由每个成员组成,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又是家庭道德的基础。归其根本,国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仁德风气,个人的仁德修养,都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389.人人亲其亲

“原典”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战国《孟子·离娄上》)

“注译”亲其亲:前一“亲”为动词,爱的意思,后一“亲”为名词,指父母双亲。全句译意为:每个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品读”这是孟子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进一步阐述。在孟子看来,“亲其亲,长其长”,是齐其家的具体化,也是使天下太平的一条捷径。

390.不孝者五

“原典”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战国《孟子·离娄下》)

“注译”支:同“肢”;从:同“纵”;戮:羞辱之义;很:同“狠”。全句译意为: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品读”孟子所列的五不孝,都是一般人不应有的,尤其是为官者更不应贪财和纵欲。不少贪官正因为贪财、纵欲,违法犯罪,不仅使自己身败名裂,而且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他们身陷囹圄之时,每思及父母养育的恩德,痛哭流涕,悔不当初。

391.务本贵孝

“原典”务本莫贵于孝。(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

“注译”全句译意为:致力于人的根本,没有什么比孝更重要的。

“品读”儒家把孝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为什么说“务本莫贵于孝”呢?儒家认为,“人主孝,则名者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国君孝,名声就会荣耀,臣下就会服从君令,天下赞誉。臣子孝,就会忠心侍奉国君,做官就会廉洁,面对灾难就会万死不辞。老百姓孝,就会努力劳作,战守坚固,不打败仗。)

392.孝慈廉耻

“原典”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战国尉缭《尉缭子·战威》)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个国家必须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风气,民众才能忍饥挨饿克服困难。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习俗,民众才能不惜牺牲去捍卫国家。

“品读”礼信亲爱,孝慈廉耻,是齐家治国的道德准则。一个家庭,有了礼信亲爱和孝慈廉耻,才能家齐;一个国家,有了礼信亲爱和孝慈廉耻,才能国治。

393.先齐其家

“原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古代要把光明的德性阐明给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修养好他自己本身。

“品读”天下太平是古代思想家的治国理想和政治目的,而身修、家齐、国治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因此,家齐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代思想家认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治国在齐其家。”

394.先爱其亲

“原典”不爱其亲,岂能及物。(唐姚思廉《陈书·虞荔》)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个连父母双亲都不爱惜的人,怎么能爱惜他物呢?

“品读”一个人对父母的亲情可以演化为爱民之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但是,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毫无亲情,很难想象他会产生爱民之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

395.在家必孝

“原典”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北齐魏收《魏书·世祖纪》)

“注译”全句译意为:士大夫的言行,在家中一定要孝顺父母,在朝廷上一定要忠诚于国家,这样必然荣耀于当时,也扬名于后世。

“品读”这是北魏太武皇帝所下诏书中的话。“在家必孝,处朝必忠”,为历代封建社会士大夫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

396.家人所迫

“原典”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全句译意为:做官的人之所以不能守住清廉的节操,大多数是由于家人喜好奢华的生活迫使他这样做的。

“品读”元朝宰相张养浩揭示了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居官不廉与家人喜奢好侈有直接关系。由于家庭生活奢侈,光靠官员的俸禄难于满足家里人的挥霍,势必以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或者假借名目巧取豪夺。而贪污受贿或巧取豪夺的结果,必然导致官员身败名裂,进而家破人亡。到这时,家里人谁又帮得了忙?因此,张养浩奉劝居官者,还不如在任职的时候廉洁奉公,好自为之。

397.正家为先

“原典”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清张廷玉《明史·后妃列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治理天下,必须先治理家庭。

“品读”明太祖朱元璋“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洪武元年朱元璋命儒臣修撰《女诫》,并对翰林学士朱升说了上面这句话。

398.家和万事兴

“原典”家和万事兴。(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注译”全句译意为:全家和睦团结,就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品读”和睦团结是兴万事的基础。俗话说和气生财。作为一个家庭,父母兄弟、婆媳姑嫂互敬互爱,大事通气,小事通融,家业就会兴旺发达。

399.治家之本

“原典”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清格言联璧》)

“注译”全句译意为:勤劳俭朴,是管理家务的根本;和谐安顺,是整治家庭的根本;谨慎持重,是守护家业的根本;诗书文章,是振兴家业的根本;忠孝道德,是传袭家业的根本。

“品读”治家、齐家、保家、起家和传家的根本何在?这句话是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