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55

第55章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771.当于民监

“原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战国《尚书·酒诰》)

“注译”无:通“毋”,不要;监(jiàn鉴):通“鉴”,镜子;民:人。一说民众,民情。全句译意为:人不要只在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言观色。

“品读”《酒诰》是周公对康叔的又一篇诰辞,核心内容是督促康叔(卫国国君)在卫国实行戒酒,整顿民风。“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是周公引用的一句民间格言。周公借这一民间格言告诫君王要以民为镜,从民情、民意、民声中去考察自己的治政情况,就会知得失、明向背。这其中已蕴含着接受民众监督的思想。

772.临照百官

“原典”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用以明显表示给各级官吏知道,使各级官吏有所警戒和畏惧,而不敢违反和破坏纪律。

“品读”这不仅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纪律”这一概念,而且也提出了纪律要有系统而成文的规定,用以监督“百官”。在封建时代,纪律主要是指封建时代约束和监督官吏的纲纪法规。在现代,纪律主要是指一个组织中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1851年9月,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使用了“纪律”一词。我们党在1922年7月通过的《党章》中专门设置了“纪律”一章,此后的《党章》都有“党的纪律”这一章。

773.善行恶改

“原典”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译”善:爱好,喜欢;恶:厌恶。全句译意为: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们讨厌的,我就改掉它。

“品读”春秋时期郑国人在乡校里聚会游玩并议论执政者政事的得失。然明(郑国大夫)建议郑国执政的子产毁掉乡校,子产明确反对,认为在乡校里议论执政者政事的得失正好是监督自己的好机会。他说,我听说忠于为善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用威势压人来防止怨恨。这就像防止河水一样,河水冲开了大口了,伤人一定很多,还不如开个小口子时加以疏导畅通。不如让我听到人们的议论,把它当作治病的药石。这些话表现了子产自觉接受民众监督,严于律己,顺应民意的美德。孔子听说后非常赞赏,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774.多闻善败

“原典”人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今子闻而弃之,犹蒙耳也。(春秋左丘明《国语·楚语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们想多听政事的善恶成败,从中得到监戒。现在你听了却置之不理,等于塞上了耳朵。

“品读”春秋末楚国令尹子西想召王孙胜回来执政,子高(楚国令尹)跟他说,王孙胜这样的人是狼子野心,召他回来执政一定会带来祸患。子西固执己见,不听子高的劝说,终遭杀身之祸。这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善于接受别人的监督,采纳别人的劝戒,不可一意孤行。

775.王鉴于人

“原典”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春秋左丘明《国语·吴语》)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王为什么不把别人当做镜子照一照,不要用水做镜子,因为水只能照见影子,用人做镜子却能照见事业的成败。

“品读”这是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劝谏。吴越之战,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派人来跟吴王夫差求和。此后,吴王就集中兵力准备进攻齐国。伍子胥力谏,要吴王不要忽视越国复仇的图谋。吴王不听,伍子胥就以昔日楚灵王不行君道,不听臣下劝谏,而众叛亲离,自缢毙命的悲惨结局来告诫吴王,但吴王依然执迷不悟,加上伐齐获胜,吴王更加得意忘形,最后被越王勾践所灭。

776.与贤人处则无过

“原典”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战国《庄子·德充符》)

“注译”全句译意为:镜子明亮就不落灰尘,落上了灰尘之后就不明亮。经常与贤人在一起,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有许多过失。

“品读”《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中讲了一个缺脚人申徒嘉与郑子产的故事。申徒嘉与郑子产同时师从伯昏无人。郑子产是春秋时郑国执政的宰相。有一次,申徒嘉和郑子产两人在同一间屋子里同坐在一张席子上。郑子产要出门,其意是要申徒嘉让一步,但申徒嘉没有让步的意思。郑子产就说,难道你要和我这样一个执政大臣同时进出吗?申徒嘉心有不服,说在老师这里,还要分什么执政不执政的官职吗?接下来他还说了上面的一段话。申徒嘉这段话,主要是批评郑子产的自高自大。但他说的常有贤人的指教和监督则无过失,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777.监督其事

“原典”治,谓监督其事。(汉郑玄注《周礼·地官·乡师》)

“注译”全句译意为:治理政事,主要是监察督促官吏的为政活动。

“品读”这是“监督”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出现。中国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重视对政府和官吏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在我们党内文献中最早出现“监督”一词,是在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纲领中。这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监督”在党的文献中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把加强党内外监督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一环来抓。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5年1月3日,又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监督的重视。

778.鉴于人者知吉凶

“原典”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译”鉴:对照。全句译意为:对照水面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容,对照别人可以知道自己的凶吉。

“品读”这是战国时郑国说客蔡泽规劝秦相范雎退隐时所说的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省意识和自觉接受别人监督的意识。

779.政犹水欲其常通

“原典”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通政”官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毋隐蔽,当引见者毋留难。(清张廷玉《明史·职官志·卷七十三》)

“注译”全句译意为:政务就像流水一样,要使其经常通畅,所以用“通政”来命其官名。“通政”官要制定法令以规范百官,通报民情以通民事。应当报告的不要忌讳,应当改正过来的不要曲意听从,应当陈述的不要隐蔽,应当引见的不要阻拦。

“品读”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设察言司和给事中两个机构,作为承担出纳帝命、尽规谏正,封驳违失等职能的言谏机关,实际上也是监督监察机关。其后,罢察言司,改设通政使司,而给事中也改为六科给事中,正式成为明代言谏机关的两个职能部门。洪武十年(1377年)置通政使司,明太祖在设立通政使司时,对其命名和职权都作了规定。

780.巡抚所为

“原典”巡抚之所当为,莫如察吏以安民。(清袁枚《与北巡抚庄公书》)

“注译”全句译意为:巡抚应做的工作,以考察下级官吏、安抚百姓最为重要。

“品读”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在一封信中说:“察吏”这件事,与立功、垂名后世无关。为什么呢?因为一名官吏不受监督,必然会有数十万百姓得不到安宁,若有十名官吏没有人监督,必然就会有数千万人不得安宁了。他强调的是监督官吏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