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了不起的中国人
8025900000005

第5章 中国工人的贡献

为什么中国会有如此多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中国有一群特别优秀的企业家。没错,中国的企业家的确很厉害,他们拥有勃勃野心、强烈的进取精神,而且敢想敢干、奋发图强,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组成这些企业的基石——那就是成千上万优秀的、极其吃苦耐劳的、由普通中国人所组成的优秀的中国工人。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那么这些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就不会出现。关于这一点,美国《时代》周刊已经给出了相同的评价,正因为此,他们才将中国工人评为2009年年度人物的第二名。

对中国工人和中国企业所创造的惊人业绩,或许我们可以看一下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James Kynge)所著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中,对沙钢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的描述:

我到那儿时,只剩下一块疤了,一块赭色的土疤,有25个足球场那么大。德国最大的钢铁厂之一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又名“凤凰”,为纪念钢厂所在地多特蒙德从1944年轰炸后的废墟中崛起),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矗立此地。如今,这里只剩下几堆扭曲的废铁。我朝路边一位身着工装的男子走去,他正将一截巨大的金属管道吊上卡车。我问管子往哪运,他伸直腰,然后说道:“中国。”

钢厂的设备早就运走了。安装在60米高的厂房内的顶吹氧转炉,加工卷板长度超过1公里的热轧钢机,一部烧结机,一座鼓风炉,还有许多其他部件,所有设备都用木条箱包装,塞进集装箱,装船启运,然后在长江口附近被拆箱。在长江的平坦冲积平原上,又严格按照在德国的样子,一个螺丝也不差地把设备重新组装。运走的设备总重达25万吨,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组过程的文件。

中国人把德国人震了。

蒂森克虏伯钢厂表示,无论有没有找到买主,工厂都得关门。中国人的突然收购来得太快,但令当地人目瞪口呆的,与其说是中方的收购,不如说是随后发生的种种事情。

好像不知从哪儿来的,厂里突然出现了近1000名中国工人。在废弃的厂房内,他们搭起临时宿舍,就在那儿凑合着睡。整个夏天,工人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时。后来,一些德国工人和管理人员颇有微词,中国工人才被迫尊重当地法律,每周休息一天。

到2002年年底,中国人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拆卸工作,比答应蒂森克虏伯钢厂的进度提前了一年,而比这家德国钢厂的最初估计整整提前两年。

在中国工人离开前夕,柏林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前来对工人发表讲话。“中国人在德国以洗盘子和开餐馆出名,”外交官说,“我们的企业想在这里开展业务时,有时仅仅是为了约见对方一面,就得低声下气。但你们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这则故事里,比较有趣的是,由于中国工人总是加班,每天工作经常超时五六个小时,甚至招致了德国当地法律的干预。

本来,沙钢是计划用两年时间来拆完这座工厂,这已经比蒂森克虏伯方面预计的要短得多了,蒂森克虏伯方面认为至少需要三年。但最终在这些中国工人令当地人惊叹的高效率工作下,只用一年就完整拆卸了总共重达25万吨的机械设备,将其运到了位于长江头的沙钢厂区,之后一部分沙钢人又继续留驻了半年时间进行清场(沙钢是中国正在迅速扩张的优秀制造企业中的一个。这些公认的优秀企业中还包括华为、比亚迪、格力等)。

类似的故事在山东兖州煤矿集团购买鲁尔区的一座据称德国最先进的焦炭厂时再次上演。这次收购以及随后的设备拆卸都被记录在了德国导演乌尔瑞科·弗兰科(Ulrike Franke)的一部关于全球化的纪录片《输家和赢家》中。影片描写了400名来自中国的工人背井离乡,来到了德国城市多特蒙德,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将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都拆运回中国,并在中国建立起了一座同样规模的焦炭厂。

几乎与当初沙钢拆卸凤凰钢厂时候一样,这群中国的工人,拿着不到德国工人1/10的微薄工资,却干着比德国工人辛苦、危险不知多少倍的工作。中国工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再次让德国人极为惊讶,工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推进,同样以比原预计工期缩短很多的情况下顺利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