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定天下
8043500000029

第29章 生性自负不随俗

刘蓉,字孟蓉,号霞仙,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乐善里。

刘蓉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愁衣食,从小聪明好学,但他生性自负,不肯随从时俗以应科举。刘蓉在30岁的时候还没有中得秀才,这可把父亲急坏了。然而,刘蓉讲求学问与现实生活问题的有机结合,注意通过治学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用以充实自己的才学,增长“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1834年,刘蓉游学于长沙岳麓学院,结识了正在这里深造的曾国藩和郭嵩焘,三人甚感意气相投、志趣相同,遂换帖结拜,成为挚友。

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没有忘记这个埋没在家乡的老朋友,经常给他写信赠诗,寄托怀抱。次年,曾国藩回到故乡后,特意去看望刘蓉,勉励其攻读史书,勤奋写作。四年后,当他在京城收到刘蓉给他的书信,见其学业大有长进,曾国藩既为他高兴,又以此来督促自己勤奋治学。好朋友就应该这样互相砥砺、切磋。

曾国藩致书刘蓉,初步阐发了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基本主张,希望好友对此提出有益的意见。他还向刘蓉明确表示要调和汉学与宋学之争,兼取二者之长,将文以载道、文道并重之学发扬光大。此时,刘蓉虽是一位尚未中秀才的布衣,但曾国藩对他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1844年秋天,当曾国藩得知其弟曾国荃想跟刘蓉一起做伴读书的消息后,在给几位弟弟的书信中首先表示“此意甚佳”,同时又提醒诸弟不要急于求得科名,关键在于有人品、有才学。

曾国藩不是以功名有无、高低来看待刘蓉,而是以才学的高深来对刘蓉予以评价和肯定,反映了他远大的志向和不俗的境界。就刘蓉本人而言,他对科举应试之事仍然看得很淡薄,但由于在与曾国藩的书信往返中受到启发、激励,他对于学术方面的兴趣比从前更加浓厚。他带着问题深入钻研先王之学,对汉、宋二学的优长劣短作了比较疏理,然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信给曾国藩交换意见。

从这期间刘、曾二人往返信件内容可知,刘蓉侧重于对宋学的推崇,而对汉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曾国藩则主张对汉、宋二学兼采博收,调和之意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