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定天下
8043500000008

第8章 协助曾国藩办湘军

郭嵩焘(1818-1891年),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年自署玉池老人,慕其学识者尊其为“养知先生”。

郭嵩焘出生于中国近代悲剧性的前夜,其生活的道咸同光时代,恰逢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断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沉沦,同时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的大动荡时期。正是这一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特殊的人生旅程和精神气质。

郭家是湘阴巨富,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少年郭嵩焘游学于著名的岳麓书院,与曾国藩、刘蓉有同窗之谊、换帖之交。他们与旧时代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苦读经书以求功名。1837年,郭未满二十而中举,自是意气风发。

次年,他与曾国藩一同到北京参加会试。但榜发之后,他却名落孙山,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湘阴老家。加之年幼的四弟因病身亡,他的心绪更加忧郁不安。而好友曾国藩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考中进士,跻身于科举的最高层。

随后,郭嵩焘又两次入京会试,均不中,加上家道中落,只好先找个职业以养家糊口,遂入浙江学政罗文俊之幕。这本是无可奈何之举,却使他有幸在浙江亲历了鸦片战争,接触了西方,眼界为之大开。作为罗文俊的智囊,郭参与战守事宜,曾亲临战场。他既痛心于大清兵败如山倒,又震撼于英夷的坚船利炮。他批评朝廷“和战不定”,对外“举措失宜”。更难得的是,他敏锐地观察到外患与内政关系密切,担心外患将引发严重的内乱。

1847年,郭嵩焘第五次赴京应考。与以往一样,老友曾国藩对他关怀备至,二人经常切磋学问,评点诗文。他吃住在曾国藩家中达几个月之久,终于金榜题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可是没几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它把整整一代湖南人拖入了时代的旋涡。郭嵩焘认为太平天国不仅是政治性的叛乱,而且是文化性的挑战。士大夫的传统使命感使他难以置身事外,何况他还有经营保卫地方的责任心。不过,他对军事上的具体事宜不感兴趣,只乐于出谋划策,湖南巡抚张亮基倚之为左右手。

太平军围困长沙,郭力荐左宗棠负责军事事宜。左是郭少年时就相识的同乡好友,性情刚烈且愤世嫉俗,其时正避乱山中。郭反复劝说,责之以大义,左方才受命于危难之际。左、郭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力保长沙不失。不久,郭又说动在家居丧的曾国藩效法戚继光,奏请自办团练,招湖南子弟一千余人,此即为湘军之起。至此,曾、左联手,郭筹划方略,湘军集团初步成型。

郭诚不如曾、左声名显赫,却无疑是湘军主脑之一。湘军的大部分重要文件、布告和奏章皆出自郭的生花妙笔,重大的战略谋划更离不开郭的运筹帷幄。他还是一位实干家,粮草、钱资、武备、水师、战术、夷务等方方面面,都可谓驾轻就熟,以至于曾国藩感言:“不可一日无筠公。”

郭嵩焘首倡水师,经营数年,遏制了太平军在长江上如入无人之境的态势,并于1854年帮助曾国藩收复武昌。此后,湘军力据长江上游,水陆夹攻,从建瓴东下以窥天京,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1853年7月下旬,曾国藩将罗泽南所练湘勇1200人,由湘乡知县朱孙贻统领于赴援江西。此时的郭嵩焘与朱孙贻同行,极想亲临作战,一显身手。

然而,江西境内的太平军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凭借众多船只,往来于饶、瑞两州之间,控制着长沙及内湖江路,使得援助江西的湘勇无法行动。郭嵩焘与江忠源困守章江门,心中异常焦急。一天,他们抓到一个太平军士兵,通过审讯,得知太平军依靠船队对抗官军的实情。湘军全是陆勇,没有水师,对太平军自然是鞭长莫及。郭嵩焘便向江忠源建议,赶造战船,编练水师!

江忠源对于郭嵩焘的建议表示赞赏,当即嘱其拟疏具奏朝廷,请饬湖南、湖北、四川各造长龙快蟹船20艘,广东购置大炮千尊,配给各船之用。考虑到造船费、工费,不能应一时之急,郭嵩焘又建议江忠源赶造一批巨筏,每筏载兵勇数百,配置大炮,与陆军夹岸冲击“贼船”,可以满足一时之需。

郭嵩焘提议创立湘军水师,使得清政府对太平军的作战情势大为改观。为此,他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是年11月被破例提升为翰林院编修。

湘军自立,第一要务当属筹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饷不继何以为军?郭自告奋勇负责筹饷,首倡“厘金”制度,既注意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又注意开拓新的利源。所以曾国藩、左宗棠称赞他为“湘军财神”。平定太平天国,郭实为最大的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