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长着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从小就常被误以为是女孩。两三岁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他总是喜欢扮演妈妈或阿姨,喜欢穿姐姐的裙子、妈妈的高跟鞋。妈妈以为小孩子只是玩玩也不在意,大了就好了。现在毛毛6岁了,他不像其他小男孩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他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讲话慢条斯理,音调偏高,常有一些女孩子的小动作。最让妈妈担心的是,毛毛常跟妈妈说:“我是女孩,不是男孩。”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3岁以后孩子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是男孩或女孩,和妈妈一样,或和爸爸一样,而且当别人逗他们时,例如对女孩说:“你是个男孩。”她会强烈抗议,“我不是男孩,我是女孩。”4岁孩子逐渐认定自己是同一个性别,他知道他现在是男孩,长大后仍然是个男孩。这时还不大明白男孩女孩之间的不同点。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清楚分辨出男孩与女孩的不同,明白自己将永远是男性或女性。会认为,“男孩不可以穿裙子”。对性别开始懂得表现不好意思,如上厕所时要求关门,但大部分这一年龄的男孩女孩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和相处。一般来说,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毛毛已经6岁,按说应该可以分清男女性别,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家长养育方式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影响
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孩子一出生便不断地产生着影响,有些父母为了圆梦,想要男孩生了女孩,想要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孩子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孩子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孩子产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如果父母给男孩着女装,按女孩来抚养,很容易导致男孩把自己看做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表情、举止、打扮上,会努力模仿女孩,成为女性化男孩,毛毛就是这样的例子。父母不能出于个人心愿而无视自然事实,不能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应尊重孩子的性别,按照孩子的身体性别要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容易贻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二、家长性别观念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
家长主观地认为某一种性别好而另一种不好,在与孩子接触、交往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按所偏爱的性别角色去要求另一性别的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孩子并不能意识自己存在的“角色反转”现象,久而久之,当另一种性别角色的性格、行为举止等固化后,问题就出来了,男孩成为“娘娘腔”,女孩成为“假小子”,给孩子以后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适应等造成困难,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对孩子性别意识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家长要清楚性别并没有好坏之分,性别是天生的,而不是塑造的。
@@@三、家长性别角色榜样对孩子性别认同的影响
从幼儿期开始,孩子就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爸爸妈妈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父母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否认,会影响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可。父亲的行为若倾向于惩罚、拒绝、被动、冷漠,尤其是不尊重女性,在孩子的面前殴打妻子;母亲若常常抱怨“做女人真苦啊,永远有做不完的家务”等,都会引起孩子对自己性别的悲观。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性别角色的认同非常重要。请家长务必理性地对孩子从小进行性别意识方面的培养,让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