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强调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了不快。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接连几次。演奏者看到这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责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见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又比如:一个单位的职员到领导家求领导帮忙办事,领导夫人热情招待,很有礼貌地端水果倒茶。这位职员办完事后,竟然在领导家与领导高谈阔论起来。天色已经很晚了,领导的孩子还要早点休息,领导夫人也很疲倦了。但是,客人此时说得正酣,也不好直接请客人出门,怎么办呢?
领导夫人便到厨房收拾了一下家务,然后回到房间对丈夫说:“人家这么晚来找你,你快点给人家想个办法,别让人家总这样等着。”然后又对客人说:“您再喝杯茶吧。”
这位职员听到领导夫人的话,很知趣地听出了领导夫人的弦外之音,马上就告辞了。
领导夫人将自己的意思婉转地表达出来,既尊重了客人,又不至于让客人难看,又不需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表面看她是在为客人说话,为客人帮忙,但实际却在传达另一层含义。这种因情因势的表达,既言语得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我们的正常理解中,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不必说得过于清楚的。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反而能让语言表达更有魅力。
比如,当你去拜访朋友时,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如果你直言道:“不吃不吃,我从来都不喜欢吃零食的;再说,我也刚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有胃口吃这些东西啊!”这样不仅让主人扫兴,还会伤害主人的自尊心。但如果表达含蓄一点,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啊,多香的糕点。可惜我刚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真是太遗憾了。”主人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无疑会很受用,而你也达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含义。
遇到尴尬场面时,直言直语有时未必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甚至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你不妨另辟蹊径、巧妙暗示、旁敲侧击,用委婉的“行针”,去刺痛他的“穴位”。
在与人说话时,难免会遇到别人的刁难,面对他人咄咄逼人之势,我们是怒发冲冠把话说绝说死呢?还是点到为止?这就要懂得说话的细节,给对方留有一点余地,又让对方知难而退。
著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的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之所以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囚笼里,并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风度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上宣扬革命理想,他的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人人都懂得他所讲的内容,但也没有明说,却不失其雄辩的力量。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具有模糊性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要、也不便于说得太实太死。
王元泽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在他刚几岁时,有一位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
王元泽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却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然而妙就妙在这“含糊其辞”上,王元泽如果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他才华的赞赏了。
言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却又不能太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这种情况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人穷追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