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在做什么时候的感觉最像自己。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情绪,避免浮躁的产生。
一个有教养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尊重着自己,也在尊重着别人,和一个有教养的人一起共事和生活,常常会使我们觉得心情愉悦畅达。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和气质的体现,有教养的人,不严而威自具,不傲而气自存。坦坦荡荡,清明澄澈,其气犹如山涧之水,不仅外具甘泉之姿,而且内具甜洌之质。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人,同时严于律己。即使有可炫耀之处,也绝不随心所欲,更不唯我独尊。他们关注他人,诚于倾听,所以,人们决不会在公共场合听到他们的大声喧哗,更看不到他们在无人看管的公共场所随意而为。所以,真正的教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个人真正高尚的自然体现,真正有教养的人有一颗因为热爱自己而热爱他人的心灵。因为他们能够体会到自己的需求,所以也常常能够尊重他人的需求。
有教养的人是令人尊敬的,让人喻悦的;有教养的人是说话有分寸的,不会粗俗无礼的;有教养的人是端庄大方的,不会做作轻浮的;有教养的人是真心赞美他人的,而不会嫉妒他人的。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应该说,刘荫枢注重孩子自强精神的培养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而他用毕生的积蓄来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我们已经知道:礼貌若无关怀就成为做戏,关怀若以不得体的方式表达,别人不仅无从体验,还有可能被伤害。因此,要做有教养的人,既要具备关怀的内涵,也要学习关怀的种种形式。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我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孔子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说只注重品质朴实,而不注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注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只有两者结合,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由此可见,礼仪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改进德育内容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它对于美化人的心灵,具有特殊的功能。例如与年龄、身份、气质相称的仪表,落落大方的姿态,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等,对于学生就富有较大的吸引力。礼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看,就是审美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追求之中,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长期倡导礼仪,可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向高层次发展,达到礼形于外,德诚于中,礼德相济,礼德相融的境界。
从小学会礼仪,就能在人际交往中从从容容,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免去很多压力。礼仪可以教会文静内向的孩子不再胆怯,从而更自然地把目光放在思考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来,透过合宜的礼仪,让别人了解,原来他心底未表达的那份关切。对个性自由随意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透过礼仪让他感受到别人的需要,适当约束自己,考虑别人的感受。
懂礼仪、有教养的好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种人际交往的资本。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而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都要透过人际交往才能历练成熟,只有通过礼仪教育,学会表达自己,才能与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试想,一个人如果缺乏最起码的礼仪修养、不会爱,不知道尊重他人,更不会在团队里协调工作,那这个人即使再聪明,成绩再好,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上做一个受人欢迎和大有作为的人。
所以修养是一个人在生活之中态度和魅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出身和地位也许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但是,我们的心灵一定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要让自己和浊物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