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七年(772),六十四岁的颜真卿写了《元结碑》。
元结是河南鲁山(今河南洛阳)人,字次山,天宝年间的进士。乾元年间他曾经隐居在湖北大冶的猗犴洞,因此得了一个名号叫“猗犴子”。他的诗和文分别开创了中唐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先声,是盛唐与中唐之间文坛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参加过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行动,还立下了战功,后为通州刺史,政绩显著。颜真卿极其看重元结的为人,和他交往了许多年,关系非常融洽,因此这篇碑铭是他倾注了一定精力的作品。
这块碑用笔凝练遒劲,点画非常有力,字势雄阔浑厚,已经让人看到了七年之后的《颜勤礼碑》的影子。宋代的朱长文对此碑的推崇,可以说到了极致,他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感受,说此碑中的点像坠石一样险绝,横画就像夏天的浮云般变化多端,钩则如弯曲的金属一样有力,戈划好似拉开的弯弓,纵横而有姿态。他认为自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来,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