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27

第27章 简论生活化阅读

生活化阅读,就是用生活经验来解读。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就如把鸟儿放在林子里一样,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著名观点,此种教育可以沟通生活与书本,从而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生活与书本可以对照着读。宗白华在《我和诗》中这样说:“我小时候虽然好玩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空的白云和覆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孩心里独自把玩的对象。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常时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我有一天私自就云的各样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作者喜欢天上的云,留意各样的云,并幻想出各种形态。作者还分别云的各种境界,从而读解出相应的文化内涵来。作者有一部小诗集,就叫《流云》,可见对云的钟情。其中一首小诗《人生》中说:“白云流空,便是思想片片。”可见云不只是读解的对象,也是思考的象征。

夏丏尊在《读诗偶感》中说:“文艺作品的有意味与无意味,理由当然不很简单,说法也许可以各人不同吧。我现在所觉到的,只是一点,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有意味,否则就无意味。”此种解读,正是基于生活立场的。接着作者举了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即李白的《静夜思》,认为:“这首诗从小就记熟,觉得有意味,至今年纪大了,仍觉得有意味。”不用说,这样的诗结合着生活经验,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有生活经验作基础,欣赏中较能引发共鸣。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中说:“文学作品要对于读者发生效力,其主要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作品对于读者有共鸣作用的便有力量,没有共鸣作用便无力量。这共鸣作用因空间时间而不同,因人的思想环境有别而各异。”不妨举两个为人熟知的例子,《列子·汤问》中讲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俞伯牙的弹奏中,钟子期听出了高山流水之意,于是高山流水便常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由琵琶声引起感触,再加上身世际遇,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喟,这是诗人与琵琶女的共鸣。夏丏尊还说:“一个作品里所表现的东西常有一般的与特殊的两种,大概描写一般的人性的东西,容易使多数人感动,对多数人发生有力量;至于叙写特殊的境遇的东西,如失恋的痛苦、孤儿的悲哀之类的东西,非孤儿和未曾尝过恋爱的滋味的人看了,感动要比较少。”这里讲到共鸣的一些条件或情况,但生活经验仍是不可少的。所谓一般人性的东西,就是多数人都具有的经验,较易达成彼此的沟通。

张爱玲在《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中这样说:“就连我这最不多愁善感的人,也常在旧诗里看到一两句切合自己的际遇心情,不过是些世俗的悲欢得失,诗上竟会有,简直就像是为我写的,或是我自己写的——不过写不出——使人千载之下感激震动,像流行歌偶有个喜欢的调子,老在头上心上萦回不已。旧诗的深广可想而知。”这里讲到旧诗的空间深广,可以切合于不同的人生经验。只要用心去读,不愁找不到心灵的对应。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说:“我们欣赏诗歌,鉴赏诗歌,也是要以生活为基础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虽然它可以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我们不曾经历的新的世界,我们还是要有某些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新的世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然后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它,较深地理解它。”对阅读及鉴赏来说,从字里行间捕捉情感意绪,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文本,并相应的激发阅读的兴味。至于想象的作用,则可补记忆之不足,从而有所开拓。生活化阅读,并不排斥想象,但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仍得有所凭借。朱光潜在《想象与写实》中说:“所谓‘写实’就是根据经验,所谓‘想象’就是集旧经验加以新综合。”想象是经验的重组,并非胡编乱造,想象需要生活的阅历。阅读中想象的发挥,大可设身处地,让自己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比如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就可由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意象,再现出江山如画的景象来,然后关联起赤壁之战的人事,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