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解读,就是分章析句,从结构到语句层面来解读文本内涵。古人很看重章句,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很有名,也可谓旧时最通行的教材。先说分章,就是分章节或层次。分层次的依据是文章学的结构原理,最常见的有三分法与四分法。三分法,即开头、中间及结尾。前人有凤头、猪肚及豹尾之说,本是着眼于效用的,以此来解读文本,就要能分析出好处来。至于四分法,就是起、承、转、合,比三分法多了一个层次。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多了一个层次,就多有起伏曲折。金圣叹说:“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承转合也。”他用起承转合之法来解读唐代律诗,矜为独得之秘,即此种结构的四层次与律诗的四联不无对应关系。
结构有内外之分,内结构是行文的思路。思路是内在的,即行文所走的路径,这方面的分析可重抓线索,再由线索中分出层次。线索可以是相关物事,也可以是思想情感。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文中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引入,再写与小狗包弟的亲密接触,然后又不知如何安排,接下来是送走包弟,但送走之后却心不得安等。相应的情感反应,就是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及歉意。外结构体现于段落的安排。以段为单位,小于段的有句间关系,大于段的则有层次结构。张志公在《汉语简论》中说:“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从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短语与短语的组合,至句与句的组合,组合方式和组合关系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有些单位的组合方式多一些,组合关系复杂一些,有些单位方式少一些,关系简单一些。”由句子到段落,仍是组合单位的逐级扩大,至于规律则是一样的。由于结构的单位是段落,便可从段落入手,分析其层次关系。就段落的组合关系来看,常见的有并列、承接、层进、对照、总分等,文本解读中,可以灵活运用。但这是较为外在的分析,若由外而内,仍是思路的把握。
再说析句,就是分析句子。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讲到:“句子是由许多词组成的,许多词当中有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读句子,写句子,要分清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还要辨明附加部分跟主要部分是什么关系。”“读一句话,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他的部分跟主要的部分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一个句子中有主有次,要能抓住主要的成分,以此来明确句意。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讲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后面又讲“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排”与“摸”的动作,既与钱的质地即铜钱有关,也表明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再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报名要去参军,“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里“积极”一词,既有对丈夫的称赞,但从低着头的表情及上下文讲到的担忧和家里的难处,则颇有言外之意。即心里不无委屈,甚而幽怨,但又不能拖后腿。面对各种难处,还得做好心理准备。个中意绪,较为复杂。句子的意思除了字面义,还有深层义及言外意等。句子不只是达意的,也是表情的,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情味来,要认真地揣摩和品味。比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表明孔乙己的读书人身份,但站着喝酒,则其境遇又与短衣帮一样,这就写出了孔乙己的困窘。一个句子的成分有主有次,多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主有次的,主要的句子有中心句、主旨句及概括句等,要能抓住主要的句子,用主要的句子来串起其他句子。
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一篇文字,全体必有一个中心思想,每节每段也必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却是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包括的。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只就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结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文章层次由小而大,一句话中有关键的字词,一段话中有关键的句子,由段落组合成层次,仍要善于抓关键句或中心句。文章有其中心,段落也有其中心,善于抓住这个中心,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