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34

第34章 多元解读法

多元与一元相对。阅读教学中,一元解读就是由教师唱主角,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教师大都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参照教参的说法,从而确定讲解的内容。但此种讲解,尽管自有条理,却体现不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者说对话,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由于漠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失去必要的兴趣,更有碍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多元解读比起先前的满堂灌来,其进步性自不待言。多元解读,原本就是尊重个性的解读,即对某个文本或文本中的某个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但时下的多元解读,有一些做法却值得商榷,比如不管学生答什么,都一律叫好。这显然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此种回答有无依据。而所谓依据,就是文本中的说法。不去认真解读文本,而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能是浅阅读。虽说其中也有一些个性的因素,但此种个性同样是很浅的。其实之所以要教学那么多的课文,正是借此来丰富个性。还有一种走极端的做法,则是脱开文本,仅就文本中涉及的某个人文内涵展开专题式探讨,显然又过于超前了。比如教读《人生的境界》,不去看作者对这个话题说了什么,即说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境界,而是让学生自己言说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碍于人生阅历及学识,恐怕也是探讨不出什么来的。多元解读中,另有一些不足为训的做法。比如戏说之类,属搞笑版的解读,虽说活跃了气氛,却是变味的。娱乐节目中那些搞笑或戏说,原本说得很明确,其目的就是为了娱乐。至于阅读,则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其中虽也有消遣之意,但显然不能以此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文本学习来陶冶自己及提升自己。换言之要形成个性解读,必得多有心智的投入,尽管受制于年龄及学识,但也要做出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凡事都处于辩证关系之中,多元是与一元相对的。先前的教学中多是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的投入不够,而多元解读,所重的就是学生的参与。不过多元解读中,教师的一元解读仍有作用的,至少是一种引导的作用。教师的一元,不只是多元中的一元,即只讲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要在多元中起一种综合作用。换个角度,也就是要处理好个性解读与共性解读的关系。孟子讲“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这正是共性的一面。至于古来又讲“诗无达诂”,则还可有自己的体会。这里试举一例,比如《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有虚荣心,这是可以共性解读的,而一定要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而肯定其表现,就有点偏。虽说为参加舞会而穿上一件漂亮衣裳不算什么,但要戴项链而不是鲜花,就是出于虚荣心的表现,因为那已超出其身份地位了,就人物的心理来说,是渴望荣华富贵的生活。再要说此种渴望也很正常,甚而肯定其虚荣心,则显然涉及伦理价值或道德底线了。至于为赔项链而付出十年辛苦,则是为虚荣心付出的代价。虽说勇气可嘉,但每当劳作之余仍会想到那个晚上的风光,正表明虚荣心作为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是多么的难以根除。后来在朋友面前说出事实真相,虽有诚实的一面,但并不等于悔改。有鉴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情感态度上或同情或赞扬或贬斥,本不妨多元化,而不必强求一律,至于理性层面的认识,则要达成一些共性因素。其实文本解读中可预设一些共性的东西,便于解读中达成共识。但在生成的过程中,尚可容有一些个性的言说。

解读,说到底仍旧是多元的,进一步的多元解读,还会因角度及立场的不同而不同,可谓各有所见。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一部《红楼梦》,由于读者各自的角度及立场不同,所见就不同。多元解读是尊重个性的,但是否都能体现出个性来,则不一定。因而解读中,一种良好的状态就是能渐渐形成个性,至于对一些共性的因素,也不妨能够达成共识,免得过于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