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下来,或一册课本在手,有的学生便会挑有兴趣的文章看一看,但不见得都有兴趣通读一遍,至少是泛览下来。其实若都能通读一遍,预先把握一个大概,肯定是有效用的,而不必等待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下来。其实,有的学生正是等着讲到哪里才读到哪里的。且这读也不是先读,而是在等教师讲的过程中才读。此种被动式地读,跟教师灌输式地讲,使得语文学习及教学的效率不可期待。预习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有强调,却往往得不到落实。其实若泛泛地布置一下,学生未必去做。而在学生对课文没有一些了解的前提下就开始教学,是较为突然的。教学中,要把预习纳入设计,作为一个环节来布置。如何布置?一是可以检测生字词,不必多,有几个即可,看学生有没有去查字典或词典来解决。且有的生字词不见得就用词典义,还有其语境义,得看上下文,才能确认词语的含义。再就是检测一些句子,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来,看能否理解。从学生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程度,便能看出学生是否预习过。
布置预习,除了字词层面的,还有其他方式方法。像技法或手法方面,有些是反复讲过的,便可用来布置预习。比如讲鲁迅的《祝福》,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里描写很简练,既点明守寡,又表明还健康。再次守寡时,衣着未变,变化的是神气。“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次遭受命运的打击,流露着一种悲哀。而第三次见到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表情来看,则已趋于麻木了。小说中对人物的三次肖像描写,分别表现人物命运的三个阶段,且这些描写,都体现出鲁迅自己所说的画眼睛的白描手法。若预习的情况较好,能比较其异同,也可作为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再如孙犁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里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人物动作的熟练,不无技巧,很是能干。“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的环境描写,可以用来烘托人物美丽的内心世界,同时又表明内心的牵挂与担忧。认识了动作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便可简介作者孙犁及其小说。孙犁说过,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就是以抗战为题材的那一批小说,这可以《荷花淀》为代表。小说中,作者既写出了时代的风云,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色大约就是一种单纯而明朗的诗意,硝烟炮火并没有消解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却升华了硝烟炮火。就描写来看,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还有就是整体把握。一般地说,阅读了一个文本,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些印象。讲课之前,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印象,而要讲出一个所以然来,必得先看一看文本。预习,就是对文本的预先了解与温习,尽管熟悉的程度不一,但至少会有一些了解的。当然,预习也要视学情而定,即实际的情况。此种预习,还可让学生画出较难理解的地方,作为讲课的一个重点。教得过难,学生不易接受。学生已理解的,再教,等于浪费时间。通过预习把握学生的学情,教学中更有针对性。教师的备课,讲什么及怎么讲,最好都要有一些预先的了解,从而确立教学的内容。就此而言,预习不只是针对学生的,也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