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0日,北大老师梁漱溟的父亲有感于朝代更替,社会黑暗,在生日前三天,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自杀前,梁巨川把借钱全部还掉,提前给老师奉上贺寿的礼金,为侄孙女买了画册,然后说去亲戚处借住几天。行前,梁巨川问儿子梁漱溟“这世界还会好吗?”梁漱溟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梁巨川说:“能好就好啊!能好就好!”他在遗书《敬告世人书》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的灭亡总有人为之殉生,惟独清亡却无一人以殉。这是道德水准下降的表现,非常不好。既然那些有责任殉清的王公大臣都不肯死,我愿意替他们做这件事。”他的死因很明确,殉清!
梁巨川自杀后,陈独秀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一期上开辟了专栏,陈独秀、陶孟和等人发表了文章,讨论梁巨川该不该自杀。梁漱溟看了这期《新青年》,给陈独秀写信说:“凡人的精神状况差不多都与他的思想有关系,要众人留意。”这意思,父亲的自杀,根源于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于社会前途的担心。从此,梁漱溟决定不再潜心向佛,投身社会。
4月15日,胡适编辑《新青年》六卷四号,刊登了梁漱溟给陈独秀的信,继续讨论他的父亲梁巨川自杀的事。胡适写跋说:
漱溟先生这封信,讨论他父亲巨川先生自杀的事,使人读了都很感动。他前面说的一段,因陶先生已去欧洲,我们且不讨论。后面一段论“精神状况与思想有关系”一个问题,使我们知道巨川先生精神生活的变迁,使我们对于他老先生不能不发生一种诚恳的敬爱心。这段文章,乃是近来传记中有数的文字。若是将来的孝子贤孙替父母祖宗做传时,都能有这种诚恳的态度,写实的文体,解释的见地,中国文学也许发生一些很有文学价值的传记。
胡适对写传记和读传记有特殊的兴趣,别人在讨论自杀问题,他却王顾左右而言他,一笔滑到写传记上去了。
杜威夫人夏天到北京,谈到这个话题,说:“我不自杀。若是我自杀,必须先用手枪打死两个该死的人。”佛教也是反对自杀的。佛教相信轮回,灭这一世的肉身,无济于事。
陈独秀认为,自杀的人分三类:(一)智识信仰发达,如文明人、有教育的人、青年老年人;(二)情绪压迫,如妇女、未婚的人;(三)经济压迫,如都会里的人、穷人。梁巨川自杀,属于第一类,即关于知识信仰这一类,与义士殉国有关。
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写《随感录·虚无主义》,还谈到虚无主义和自杀的关系:
我以为信仰虚无主义的人,不出两种结果:一是性格高尚的人出于发狂,自杀;一是性格卑劣的人出于堕落。一切都否定了,不自杀还做什么?一切都否定了,自己的实际生括却不能否定,所以他们眼里的一切堕落行为都不算什么,因为一切都是虚无。我敢说虚无思想,是中国多年的病根,是现时思想界的危机。
梁巨川自杀,属于“性格高尚的人出于发狂”而自杀。但他死前井井有条,不像发狂。